是說機油用了一大圈,居然回來用最信賴的殼牌Shell機油。
原因不是什麼接到案子還是路邊撿到這種爛梗,而是單純的因為航運塞港所以能選的變少了。
左看右看不如回頭用量大又穩定的殼牌。
本文開始前,先照慣例的文前宣教一下:
1. 機油我自己買的,沒人贊助,我寫爽的。
2. 我拿來加在家裡的Suzuki GSR-125速克達機車上,不是汽車。
3. 這組是第一組加在車上的,所以是初步印象。
4. 會有第二組,因為我買好了。
5. 前一組機油是ELF Evolution 900NF 5W-40。
6. 機油交換時都會一併換掉機油濾心。
八年前有用過同一款的機油,那時候的心得如下
https://endthezonesoldier.blogspot.com/2014/12/shell-helix-ultra-5w-40.html
看完以前的心得,來看新版的外觀吧
Shell這幾年有針對油品換包裝,以前是銀色底配一顆活塞的圖片。
現在新版的變成銀色底搭配金色的機油圖片。
配方應該也有跟著換,因為機油認證也更新了。
順帶一題現在最新的是API SP版,本文是API SN Plus版。
背面還是一樣滿滿的多國語言
廣告文宣寫著:"為現代渦輪增壓引擎重新設計的配方,從天然氣中提煉的配方讓你的引擎性能更加強壯持久"。
聽起來很像壯陽藥的文案就是了。
產地是德國
底下的機油規範框了一大串,本天兵一個一個標出來。
API SN PLUS
API SN
ACEA A3/B3, A3/B4
BMW LL-01
MB-Approval 229.5/226.5
VW 502.00/505.00
Porsche A40
Renault RN 0700,RN 0710
PSA B71 2296
Fiat 9.55535.Z2
Fiat 9.55535-N2(Meet the requirement)
Chrysler MS-10725,MS-12991
雖然背面沒有寫Ferrari認證,不過官網還是有標,另外機油正面也有印刷上去,所以就當他有吧。
要知道商品外觀要印刷他廠的商標都是需要認證再認證的。
側邊有透明的容量視窗刻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罐的容量是1L。
看完照片後來看看官方Data Sheet給的數據資料:
SAE Viscosity Grade
5w-40
Density @ 15C
843kg/m3
Kinematic Viscosity @ 40C
75.7 (cst)
Kinematic Viscosity @ 100C
12.8 (cst)
Viscosity Index
170
Pour Point C
-36
Flashpoint C
235
Dynamic Viscosity @ -25C
none
Dynamic Viscosity @ -30C
6400cP
MRV(Mini-rotary viscometer) @ -35C
17700cP
PS:
1 kg/m3 = 0.001 g/cm3
1 mm2/s = 1 cst = 1 cP
就數據來看,在黏度上明顯比起上一支ELF Evolution 900NF 5W-40要低上不少。
兩支都是相同的SAE等級,差異性除了品牌配方以外就是認證。
ELF僅到API SL/CF而Shell有API SN Plus。
換句話說兩支機油的技術年代有差,ELF是老油而Shell是新油。
雖然說本天兵的GSR是老車,手冊上也寫著建議使用API SL的機油。
不過實際上是要求"不要使用具有API認證的節能標章油品",5W-40這個等級要拿到API的省油認證是不可能的。
實際上後續Suzuki連寫都不寫了。
噴射版的NEX就把禁用節能標章那一項給撤銷了,而像Saluto/swish雖然手冊寫著10W-40 SL or SM規範,
但後續又補上建議的機油黏度範圍,換句話說就是根本不管你了。
(日本swish手冊還標到SN,根本就是有油就好)
這也是為什麼繞了一圈後又回來使用新世代機油的原因。世代差異是真的有差,下面會分享。
順帶一提這支的API SP版的黏度數據與API SN PLUS的一模一樣。
看完數據就來聊聊初步印象吧
拉轉:
如前面所述,好幾年前本天兵就曾經用過這一款機油。
那時候給本天兵的印象是“拉轉很快但很空虛”,其實就是拉轉太快導致傳動跟不上。
在配方改良到SN世代之後,Helix Ultra一改舊有印象,從很稀的拉轉油變成比較沒那麼稀但轉速可以降得很低的輕快節能機油。
實際騎乘上路,原本轉速要拉到6000轉才算得上工作區段,現在只要5000~5500轉就能有相同的速度。
換句話說這油滑順到可以比前一支機油少掉500~1000轉,明明黏度番號是一樣的。
降低引擎轉速不只可以換來更好的運轉品質,更可以有效的降低運轉噪音,以及降低運轉震動。
不得不說這支油的表現真的讓本天兵刮目相看。
當有需要催油門拉轉的時候,油門反應也輕快到讓人忘記這支的黏度是很大眾的5w-40,整體來說更像5w-30這類稀一號的機油。
抑震:
一言以蔽之:相當出色!
怠速時的震動抑制比以前的Helix Ultra還要出色,有一點接近以前5w-50的抑震效果。
工作轉速區間的5000~6000轉幾乎沒啥震動,令人驚艷。
就算再往上拉,回饋上來的震動也都在預料之中,毫無粗糙的感覺。
油耗:
明顯有提升省油度。
雖然還只是粗算而已,不過大約比起前一支ELF要省個1~2km/l左右。
畢竟工作轉速降低了很多。
衰退:
剛加,所以不知道。再說Shell的機油在清潔性上的印象分數都很高應該不用太擔心才是。
只是大家很喜歡看的TBN數值,官方沒給。
不過我相信在正常里程數內更換應該都沒問題,至於要用到超過建議里程的就定時顧一下機油量有沒有異常消耗吧。
比起機油劣化,引擎更怕沒機油或是機油進水變質。
至於有討論區網友提到這一版(SN、SN Plus)的磷(P)偏低(約800ppm)。
本天兵自己查到俄羅斯的化驗資料的確是約800ppm沒錯,而俄羅斯產的API SP有900ppm,都沒破千。
本天兵是覺得不用擔心這種事情,這類就是低硫低磷低灰份(Low SAPS)的環保機油,主要是對觸媒比較好。
因為要抗磨耗不是只有磷而已,如果你的車款建議用油是API SJ等級的話才要注意這點(適用2001年以前的引擎),API SL開始就不用擔心了。
若你真的很在意的話,
本天兵建議找5W-50這類黏度超過一般現在市場所需的機油,Zn、P的含量若無意外的話都會有1000ppm以上的水準。
像是Mobil 1 15W-50這支,官方給的數據Zn有1300ppm、P有1200ppm,敘述上直接告訴你適合高HTHS需求的場合。
低一點的像Mobil 1 FS X2 5W‐50,Zn有1100ppm、P有1000ppm,一樣是適合高HTHS環境需求的使用者。
再低一點,Mobil 1 FS 0W‐40,Zn有1100ppm、P有1000ppm,含量跟上一支是一樣的,封面寫European Car Formula。
(所以我在猜會在意磷含量偏低的大概都是很在意HTHS表現的朋友...)
(但是高HTHS的機油通常油耗都好不到哪裡去...)
機車油像Mobil 1 Racing 4T 10W‐40,Zn是1300ppm、P是1200ppm,很在意的也可以選這支。
總結一下心得:
以一支價位不到200/L的機油(本天兵購入價是180/L)來看,這支機油真的是超值。
用起來也比起很久以前的Helix Ultra要好上不少,真的是徹底的感受到機油科技的進步。
再次驗證"當你不知道要選哪支油時就拿殼牌或美孚吧"這句話的可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