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有壞,2023年的Luxgen U6 GT 試駕一下心得與評價

其實開頭就破題了,這車其實有好有壞。

至於是怎樣的好怎樣的壞,就跟著本天兵的文章一一發掘吧。

 

話先說前頭,在台擁車成本有高有低。

最快的方法還是去租一台簡單體驗一下,還可以順便檢視一下組裝品質。

當然前提是租車公司有在照顧車,還好這年頭,大間一點的租車服務的口碑都還不錯。

 

這次一樣是找格上的租車App,只要你找的到車(笑)就是隨租隨還。

另一家和泰的也是一樣,當然我們都知道歹年冬蕭人多,有人突發奇想把車藏起來不給別人租走也是見怪不怪了。

例如把共享租貸車停在機械式停車場(或是把車藏起來),

租用人下車還車後鑽漏洞把車鎖在機械式停車塔裡,這樣別人要租也找不到這台車。

鎖進塔裡的那個前租用人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等事情辦完再辦理租車,然後就可以把車取出,這段空白時間別人拿不走也開不走。

而那位租用人還可以省下這段空白時間的租金,車子也會一直都被他變相占用。

不過這種狀況只要其他人故意租這台車,再打給客服做障礙排除就搞定了。

就算取不了車,故意鎖進塔內的那位前租用人也會租不到這台車,因為客服可以在後台把車下架,大家都不用租,皆大歡喜。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把共享車當私家車這個想法是違反共享租貸車精神的,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你這樣做啊。

 

 

回到正題,這次租用U6GT的過程有點波折,還讓我娓娓道來。

一開始本天兵是找到一台停在立體停車場內,我人也到現場確認車子的確如APP上寫的位置一模一樣,也可以正常取車。

但是,這台U6GT可能被放在停車場放太久沒人開,

所以本天兵完成了取車程序,鑰匙插進去要發動的時候直接給你永恆五燈獎(燈不會熄),然後車子發不起來,連點火聲音都沒有。

其實當我一看到中央螢幕在我轉鑰匙發動時會整個黑掉的時候,我心裡大概就猜到這台車可能要沒電了XD。

 

所以我趕快致電給客服,客服說目前看來車子回饋的檢測訊號都正常,

但還是無法排除問題的話就幫我退款,然後把車子下架等維修人員過去檢修。

所以我只好乖乖把車還車,去找下一台了。

 

我自己的經驗是,這個情況應該是電瓶的啟動電壓不夠,但是轉鑰匙可以正常過電代表電瓶現在是假性電壓。

也就是電瓶本身已經老化到蓄電量不夠,雖然低負載下電壓正常,但是發動引擎需要高電壓電流的情境下就會掉電壓導致發不起來。

 

 

所以只好找了另一台U6GT來租

這台就可以正常發起來了,前一台應該是被亂玩又放到沒電。

 

里程數是36662km

順帶一提這台車部分鈑件還被撞傷,真的是租貸車不意外。

另外配胎是Bridgestone Turanza ER33,尺寸是215/55R17。

如果你是自用車配這條,不管是不是U6都強烈建議把他換掉,這條胎只有硬而已,其他一無是處。

本天兵換胎也不會考慮普利司通,要便宜我寧願選瑪吉斯,要品質我會選固特異跟米其林。

 

重申一下為什麼用共享租貸車試車。

1. 檢視車輛組裝品質

通常共享租貸車使用者都沒在愛惜車輛的,在經過比一般用車習慣還惡劣的情境下可以多少看出一些組裝廠的品質。

2. 體驗車輛基本特性

一台車出廠的調教設定方向不會因為你給幾個人開過之後就會整個翻轉。

3. 觀察租車公司積極度

好的租車公司會盡量去維持車況以滿足服務品質,壞的就不多說了。

4. 我不是媒體

這不用說應該也知道,一般民眾哪可能借到媒體試乘車還不用配一個業代在旁邊的。

也因為如此所以我可以完全不看母廠臉色,更不用管什麼封殺問題。

 

上車先來檢視一下中央大螢幕

這台車...我必須說格上很有趣,居然是買低階款當出租車。

所以這台車沒有環景(笑死.jpg),但是左右後都有鏡頭,打方向燈、打倒檔也都有畫面顯示。

甚至還有前後倒車雷達,前後喔,聽到連前面都有逼逼聲提醒真的是感慨萬千,納智捷的產品經理對於配備也真的是亂點一通。

不過格上你好歹也選配個環景進去吧,納牌環景那麼好用卻不選實在是...。

(望向另一個連倒車雷達都要偷掉的某國產H車廠...也是五味雜陳)

 

那因為是低階款,所以也沒選配導航,加上他螢幕反光還蠻嚴重的。

換句話說這大螢幕真的空有一身肌肉卻無用武之地。

 

為什麼會說他空有一身肌肉呢?

因為他居然抓的到電台資訊,光這一個小地方就比一堆原廠加價選配的車機聰明多了。

介面流暢度也不會說太慢,反應是會慢一點點但也還能接受。

再次證明納牌產品經理 or 上位決策者根本不了解市場需求。

 

講到這,租共享車抓QC的價值就出來了

大螢幕下這一排主要的按鍵,手感其實很糟糕,有一種鬆動、脆化、快斷掉的手感回饋。

然後他小改款的U6 Neo也沒改成URX Neo的觸控按鍵,還是維持原本的設計。

實體按鍵可以盲按是很好啦,本天兵也是喜歡實體更勝觸控。

但是這用久了的手感回饋......老實說真的怕怕的。

 

另一個真的出問題的就是後照鏡調整旋鈕

就位於方向盤左後方。

為什麼出問題?因為他真的掉下來了...還好可以裝回去,功能也正常。

這種小地方的好壞真的會影響車主的意願與口碑,這也是操過後才會知道的問題。

 

左下方的按鍵群

ECO燈只會亮在這裡(笑死.jpg),不過這個U6 Neo改掉了,因為Neo的儀表整個換成數位化儀表。

想當初這個也是被大家罵到臭頭的笨蛋設計。

儀表的資訊顯示切換則是要按那個TRIP,這個也是大家認為內裝設計師腦袋灌水泥的地方。

因為一般都是直接做在儀表板 or 方向盤上,也就是一般駕駛坐姿時眼睛看的到的地方,U6放這邊要找半天。

 

門板上的開關

這倒是蠻顯眼也很正常,是說後照鏡調整開關應該要放在這一區才對。

藏在方向盤後面是還怕人調喔...。

 

盲點偵測

其實蠻意外的,因為這代表這款車是2020年下半年改款的U6 GT智遊版。

其實就是當初APA 智駕版再加上盲點偵測、RCTA後方警示兩個功能。

訂價則是74.8萬元。

 

是說他盲點偵測,本天兵以為又開到一個盲點故障的車。

因為這次試駕過程中,我在路上看到前面有左轉車卡在內側不走。

於是我就先減速再打右邊方向燈要過,結果遇到個開honda休旅車(2023年國外大改款國內還在賣舊款的那一款)從後方硬切。

(重新敘述一次:我是前車,我打了方向燈準備切換車道,他是後車,他應該跟我保持距離等我變換車道,但他卻選擇從旁加速硬過)

(如果連這都看不懂的話那可能平常很愛插隊,沒有依序排隊的觀念)

這過程中右後方盲點全程沒亮沒叫,我本來以為他壞了。

結果上網查才知道原來他要30km/h以上才會閃會叫,那時候我速度較低所以沒叫才是正常的。

換句話說原來連盲點都有是否全速域的差別

 

六支喇叭

音質還不錯,偏自然。

要體會什麼叫爛的可以去租Toyota的國產車試試看,這是本天兵多年神A司機的使用心得。

 

冷氣

其實蠻冷的,室外34度,車內開25度一格風,是會感覺到冷風但是明顯的風量不夠。

風量多往上一格就有明顯的降溫效果了。

只是討厭的是主出風口放在螢幕兩側,這位子很容易吹到手變成寒冰掌。

要調也是可以,但是調來調去還是覺得放在傳統上層位置才是最有效率的設計。

 

排檔桿附近

用這個原木設計其實還可以,只是後方那個置杯架如果有兩格大就好了(U6是兩格小)。

平頭排檔桿其實握感很優,檔位也很明確,上次那台Kicks就不太明確。

順帶一提這台是有中央扶手的,讚。

 

EPB電子手剎車

用不習慣。是不會到不好用的程度,只是手感有點空,阻尼感再多一點會比較好,最好給我個段差回饋會更棒。

而且我很習慣手動,這類型的電子手剎車都用不太習慣。

順帶一提他有自動停車輔助,這功能真的很少會去用他,真心希望可以拿掉這個換環景。

 

儀錶板資訊幕(旅程電腦)切換看看

Trip A

Trip B

剩餘可行駛里程

瞬間油耗(因為車輛靜止所以是無)

累計平均油耗(換算過來是9.346km/L)

平均車速

覺得不符合市場習慣的地方是這個油耗的計算公式。

L/100km這個是歐美地區比較常見的油耗計算方式(每百公里需要幾公升的油,歐洲車很常見)。

台灣比較常見的是km/L(一公升可跑幾公里,日系車起頭的用法)。

必須說L/100km的燃油效率計算會比較準確一點,km/L的算法在油耗越省油時實際所能節約的燃油差距會越小。

但很可惜,這裡是台灣,還是得乖乖用km/L才會討喜。(幸好這個在U6 Neo上改成km/L了)

而且他的瞬間油耗因為是用數字顯示,所以加減速時數字變化超大,一下超省油一下超耗油這樣。

Toyota是直接給個棒狀圖形示意一下而已,只要看棒子長短就知道現在是比較省油還是比較耗油這樣。

 

另外一些雜感整理一下。

像是椅子是蠻厚的但是背部支撐不太服貼,沒有包覆感,相較起來Nissan還是比較好。

沒有抬頭顯示器,不過儀錶板中央速度顯示的字體很大,又是自發光,很好辨識。

以及熄火下車時居然有音效提示的彩蛋,聽到時我還以為是電腦關機哩。

 

最後拍一下後座

有冷氣出風口,這張是準備還車的時候拍的,後座的確有冷,不錯不錯。

 


內裝聊完,來聊聊駕駛心得

 

動力的部分,帳上數據寫著馬力202 ps/5200 rpm,扭力30.6 kgm/2000~4500 rpm

實際踩起來覺得以市區來說的確是有點過多了。(駕駛過程是全程關ECO)

輕踩油門,轉速很快地就能拉到1800rpm,車速也很輕鬆上到50km/h左右的水準。

遇到上坡稍微重踩一下,變速箱馬上退檔讓引擎轉速拉上2200rpm,動力更加充沛。

變速箱因為是傳統單離合六速手自排,所以換檔頓挫一定會比CVT要明顯(因為CVT根本沒有檔可以換)。

但是這具變速箱調教上感覺是比較"衝"的感覺,進退檔都相當積極。

這點光是市區在走就有明顯感覺,紅燈起步正常輕含油門,變速箱就會咻咻咻的快速升檔。

若要稍微加速超車,只要多含一點油門這變速箱就馬上退檔拉轉,所以這動力對市區來說真的太夠了。

只是本天兵是開習慣CVT的車,必須說日常市區行駛,CVT帶給車內乘客的體感回饋真的完勝,

不管是Altis還是Kicks這類的CVT,都能提供綿密無頓挫的完美加減速體驗。

而這顆單離合六速手自排,檔跟檔之間的切換速度還是會感覺到慢了一點,因為是單離合+老變速箱的關係。

但如果要訴求一點運動化的話,這種換檔策略積極一點的傳統手自排還是有優勢。

至少你不會體會到油門重踩下去引擎還要先嘶吼一段才會開始加速的落差感,CVT就輸在這。

 

但是這具變速箱懂衝不懂省油,也就是比較老派一點的思維。

放油門滑行的時候這具變速箱還是會盡量hold在1800rpm左右的甜蜜點,為的就是讓你隨時可以補油加速。

這樣的換檔思維當然省不了油。開ECO會不會改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組合會讓你想多踩一點而不是多省一點。

相比神A的動力組合,一樣是1.8L(只差在是否強制進氣)的引擎排氣量,神A在市區行駛都會盡量將轉速控制在1200rpm~1500rpm左右而已。

相較U6動不動就拉到1800rpm~2200rpm,開起來會比較耗油不是沒有原因。

 

這樣的動力組合讓我回想起一些過往比較熱血的老車,寧願多燒一點油讓駕駛有更餘裕的空間隨時準備應付路況。

或許這就是水野和敏老師的玩心吧,必須說開起來是蠻爽的。

 

但是剎車就有點不夠線性,有一點而已。

剎車行程中前段給的力道比較大,中段持平,懸吊支撐性夠所以也不太會點頭。

前段力道雖大不過還在可控範圍之內,踩個兩三下就會習慣了。

 

操控部分,這部份真的是U6強項。

懸吊基本上是比較硬、有韌性的,但是他不會死硬,而是能夠可以快速地消弭掉輾過坑洞時的彈跳與晃動。

一樣的路線開日系平民車你會感受到就是跳啊晃啊但也不會太過頭,開U6卻是像如履平地般穩定,因為他坑洞彈跳一下就處理完了。

但是駕駛還是有收到路不平、有坑洞這樣的訊息回饋,不會失去該有的路感。

稍微帶一點速度過彎,車身側傾的幅度並不明顯,開起來其實還蠻像轎車的。

方向盤比較穩但也不會過於重手,小巷間穿梭蠻輕鬆的之外,倒車迴轉也很輕鬆,就是缺了個環景而已。

這底盤真的調教到相當的沉穩又不會笨重,換句話說你換條好胎就可以開得嚇嚇叫了。

老實說,你很難開到在這個價位的CUV/SUV新車有這麼穩的駕馭體驗。

 


隔音

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這台車隔音蠻好的,明明媒體測試比CC(Corolla Cross)還差。

一路上有遇到幾處工地施工,沒搖下車窗還真的沒注意到外面匡匡匡匡的敲打聲。

底盤傳來的胎噪也很輕鬆的抑制在可接受範圍。

防火牆隔音雖不到靜音,但比起神A動不動傳來的拉轉聲要安靜很多。

我在想可能是低頻的噪音沒抑制到,一般媒體拿的分貝計測出來的是能量,而低頻的能量衰減比高頻要低。

但是人耳比較敏感的是高頻的部分,只要有效抑制掉高頻噪音就會讓人體感上覺得比較安靜。

換句話說如果有媒體去測試車內收到的聲音頻率響應,應該就會發現哪裡有差了。

為什麼我會這樣主觀認定?因為過往和泰最會偷的就是隔音料,所以跟我說豐田隔音好我會先抱持懷疑態度。

這是多年豐田車主的歷史經驗加權結果。

 


組裝品質

認真說,我感覺不到異音。

也不用在那強詞說才開三萬六根本新車,車內開關按起來都有差異了,車體難道還能跟新的一樣?

所以除了開關用料以外其實品質還蠻安心的。

 


結論:一台內裝嚇死人(負評),開出去卻又會嚇死人(好評)的車款

 

最大的問題點還是在於當初突發奇想的內裝思維,很多開關位置不甚就手之外,用料也不夠嚴謹。

中央大螢幕功能太少又會反光,鏡頭畫質與解析度也偏低(你U5用這畫質就算了,高一階的U6應該要更好才對)。

加上入門款亂點的配備,裝一堆雷達跟鏡頭卻把環景拿掉實在不知道在想啥。

認真說沒有環景的納智捷沒有考慮的必要。

 

但是只要開上路,回饋給駕駛與乘客的感受卻又會讓人十分的滿意。

充滿樂趣的動力配置、沉穩不失靈活的底盤反應。

加上冷氣是不輸豐田的冷度、後座空間也大。

 

必須說,這車開起來真讚!

 


後記:

因為U6 Neo發表了就來聊一下,反正兩台車沒差多少。

如果真的有人照U6 Neo廣告宣傳的那樣當作人生第一台車,那我看以後選下一台車會很難選了。

因為你的胃口絕對會被他養大,開始挑剔加速無力、底盤又軟又跳等等的。

至於要說有沒有改?儀表、螢幕這兩點的確有不小的改進,也算是把之前的缺點加以改良。

不過油耗、Level2無法改善也是不爭的事實。

 

以現在這個時代,沒有ACC、沒有Level2的確是缺點,但是車價遠低於對手也是不爭的事實(75.8、86.8)。

頂規86.9萬(U6 Neo Rays 勁階版)能找到同價位的居然只有Kicks,人稱車壇CP王的MG HS 1.5要91.5萬。

CC是有85萬的豪華款,但是和泰主力都放在90萬以上的位階,順帶一提80.5萬的安心款是特訂用。

2023年車市,要找到一台加量不加價的中型休旅車,那可能還真的只有這台U6 Neo。

不過我相信市場主流還是會選Kicks跟CC就是了,會尋求這個價位的消費者大多只要好開省油又大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