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各大媒體的角度來看,用超過一個月應該就算長期使用了。
更不用說還有那種一周體驗報告的。
本天兵"自費"拿這手機也用了超過四個月,比起那些媒體從業人來說要久的多。
所以應該有資格說是"長期心得"吧。

文前聲明:
本文提到的手機、景點,全部都是本天兵自費,無任何廠商、廣告贊助或提供。
我知道這年頭有手機商用"提供手機給民眾試用一周到一個月,再上網發心得"的方式賺取討論度。
本天兵的手機,是自費,是自己花錢買的,沒有廣告商贊助使用。
本天兵也知道現在媒體寫文章錄影片都要拖時間來賺你廣告費,本天兵沒有廣告費可以賺所以直接先破題跟你講結論。
結論:從手遊、基礎攝影的角度來看,再回想它的售價,這支無敵。
我們一步一步來看吧,順便也會把Sony Xperia 10III這支主力公務機也拿進來參一腳。
攜帶問題:大,還要更大!
開箱文已經有提到,13TP這尺寸基本上已經是當年Phablet(平板手機)的尺寸了。
對,以前這種手機都還要帶一枝筆才能方便使用,現在已經不需要了。
以攜帶方便度的角度來看,13TP這類6.7(6.67)吋20:9比例的手機都沒有方便度可言。
機身太寬,超過75mm(75.7mm)的寬度都不是你口袋能輕鬆放下的尺寸,加上超過200g(206g)的重量,放在口袋裡會有很強烈的存在感。
這也是為什麼10mk3還要繼續使用的原因,現在市面上已經找不到寬68mm的窄手機了。
現在的小旗艦手機如小米14,機身寬已經有71.5mm,這已經是最小支的2024年當代旗艦手機。
(若不計較性能的話,會自動降頻的S24有70.6mm是更小沒錯)
(若不計當代的話,Asus Zenfone 10的寬度是68.1mm)
(若不計當代、也不計較性能,本家索尼的Xperia 5 V、Xperia 10 V一樣也是68mm寬)
(蘋果這邊不考慮,因為性價比無法與Android比較,軟體生態也完全不一樣)
即使不考慮旗艦手機blabla的,在2024年初光是要找符合70mm寬以下的手機,不好意思,真的沒啥能選。
照這樣說,那是不是代表這種大手機只能放家裡用?其實倒也不是。
只是我們要改變習慣,外出的時候要把手機放在包包裡而不是外套口袋,這樣至少還帶得出去。
講了這麼多6.7吋的缺點,那有沒有優點?有,那就是不用買平板了。
為什麼這年頭廠商都不太出平板,就是因為這類大尺寸昔日被視為phablet的手機把平板的市場都吃乾抹淨了。
反正你就把這種尺寸的手機當成可攜式平板電話裝置,心理上會比較舒坦一點。
螢幕:可視角問題存在但影響不大。
當初開箱文有提到這螢幕色準很猛,畢竟這一兩年對岸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大廠商拚死拚活拼出一海票的手機螢幕給中國品牌手機廠使用,從色彩鮮豔拚到比誰顏色更準、亮度更亮。
但是死穴就是"這螢幕可視角會比較小一點"。
其實倒也不是小到只能正視,而是在極端角度例如快平躺的程度下,螢幕會偏綠,就這樣而已。
他不會差到看不到,他只會偏綠,所以一點影響都沒有。
外放喇叭:承襲中國手機傳統的大聲。
音質上其實是還不差的,反正這類手機受限於單體與共鳴箱尺寸,說有多好都是聽聽就好。
但是音量的部分倒是很明顯地大聲,而且會是讓不常使用中國品牌手機的新用戶會嚇到的大聲。
續航力:爽用一整天的程度。
假日早上起來開始刷手遊日課(星鐵、原神、碧航、其他)、刷SNS等社群網站,不開喇叭的話可以斷斷續續的用到快傍晚都還有電。
而且這有電還不是那種剩下10%那樣僅供待機的程度,而是還有個3X~4X的電量,刷個FB等SNS都還是輕鬆寫意的程度。
以前用Sony的時候,看到手機電量低於50%都還有焦慮症存在,現在用13TP都用到30%左右才開始充電。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邊的使用情境是一般人使用情境,也就是單純的手遊消化每日任務、刷周本BOSS、用乾體力值等等,而不是像故意測續航跑分那種強制開原神崩鐵一直反覆跑地圖AB端來回那樣,所以殘餘電量本來就會高於那些專業媒體的測試數據。
充電:神速!
說到充電,這支雖然120W要靠自家協議(逼你用盒內附帶的大磚頭充電器),但其實你用一般高瓦數帶有PD3.0充電協議的GaN充電頭也能享受足夠快的速度。
本天兵用常見的65W GaN充電器,從30%上下開始充電,充到100%(手機顯示100%,非實際100%,可能背景還有涓流在充),大概也就耗費約40分鐘左右的程度,換句話說你早上起來發現忘記充電,只要插上有65W GaN水準的充電器,梳洗換裝後你的手機電量就差不多有90%~100%了。
不過要這樣充,有個大前提是你的電池溫度沒有跑太高。如果電池太燙(例如打原神星鐵從100%操到0%乾掉都不休息,周遭大氣溫度還不低的情況下),充電速度就會有所限制。
不過這種情境解法你知我知獨眼龍也知道,開電扇去吹手機強制降溫就好,不用像手機測試媒體那樣逼手機維持高溫下去測試充電速度。
發熱:可接受。
這段期間剛好去了趟大馬,外部日間溫度35度起跳+接近赤道太陽直射,13TP拿起來在大馬熱情的大太陽底下拼命拍照都不會燙到必須關閉相機功能(反觀我索......)。不過手機是真的會燙,不是開玩笑的。所以本天兵拍一拍還是要收手機休息一下,畢竟太陽底下不是只有手機燙,我站在太陽底下也會燙啊......。
而13TP的燙是整支手機溫度很平均的高,不會只有某幾個區域發熱。畢竟VC均熱板那麼大一片就是為了這個目的,這樣散熱才會快又有效率。而且只要手機一休息,溫度就會慢慢地降下去(慢慢降是因為室外溫度高,VC均熱板再大也不可能反物理操作讓手機瞬間退溫退到低於大氣溫度,你室外35度跟我說手機可以靠被動空冷降溫降到剩26度?鬼都不信)。
換個場景,回到室內爆打手遊,手機當然也是會一路增溫上去。不過在室內我們只要拿個USB風扇 or 散熱背夾就搞定了。畢竟我們不是媒體測試,不用刻意去操手機。
手遊:根本專武!
這邊就不提"原來原神可以用手機玩喔"這種開箱文時就提過的發現,來一點硬派一點的。
首先是"星鐵",可以開120Hz更新率,肉眼看起來會比60fps要更快一點,真的爽。
"原神"則是鎖死60Hz沒得通融,但是兩款都可以把特效開滿,不用擔心。
至於特效開滿會不會掉fps,答案是會的,但那是機身溫度上升的保護措施,而且也不是一開遊戲就降fps。我們只要拿個USB風扇 or 散熱背夾去對手機做強制散熱,就可以避免久玩後fps下降的情況。
但也如同開箱文所述,原神的部分,在楓丹的海下探索的時候會有掉fps的狀況,這個問題中國的媒體也已經發現並且改良測試環境。13TP雖然用肉眼感覺是應該沒辦法在海下跑個一直線穩60fps,不過也逼近了,完全是可以玩的程度,而且這還是特效全開的情況,若原神真的更新到會掉fps,那我們就降特效吧,山不轉路轉。
小米Hyper OS:沒多神但也不會難用。
本天兵把手機買回來後沒多久就更新到被"少部分用戶"噴到體無完膚的HyperOS,一直用到現在。
先不管什麼"HyperOS就是Android套皮",反正他介面就是這樣,改名叫HyperUI也不會變比較好用,吵命名實在沒營養。
不過Hyper OS的目的是在於整合小米周邊,也就是作為"米家"的中樞指揮塔。這點因為沒有小米家電所以沒啥好說嘴的。本天兵唯一可以說嘴的就是"你可以把下拉控制區的米家快捷鍵給取消",這點真的該大力讚揚小米,因為很多他廠手機為了推銷功能是不讓你取消的,但小米可以XDD。
但在日常使用上,HyperOS其實跟前一版miui14沒啥太大的區別。一些小缺失像是沒對齊、介面編排等等的就不提了,反正每家都有類似問題。反倒是在學習曲線上其實並不會太刁鑽,都算是簡單易用的程度。也不會像我索根本就是Google的Android公版套皮這樣。很多細節的控制都有開放,算是簡單好用之外,要深究也算可以淺嚐的程度。
網路上在噴的都是想解鎖刷機幹大事的"極少部分使用者"。罵個幾句以為自己聲音大就是主流,實際上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少數。以現在的使用環境,手機能不能解鎖其實已經不太重要,你買國際版的中國手機如小米國際板就一定有GMS(Google行動服務),根本不用煩惱什麼要解鎖才能裝GMS的情況。有些嫌OS預裝太多不夠乾淨跑去刷外國版的,那也是你覺得不乾淨而已。其他如嫌小米溫控GGYY也是因為官方要保證電池不能三兩下就被熱壞掉,你要暴力破解去搞機挑戰極限是你的事,一般普羅大眾只想正常刷手遊刷SNS而已。
USB2.0:若須取捨,就選他吧。
一開始本天兵是對手機割這個有點不太能理解,但是後來想想,若是真的得拿掉一些功能來換取售價壓低,降格成USB2.0就沒那麼惱人。至少傳輸速度上不會真的慢到比烏龜還慢,只是要勤奮一點多整理一下手機內的照片影片,否則遇到多檔/大檔搬移的話,USB2.0就會捉襟見肘。
動作感應點亮螢幕:超神!
因為正面沒有LED指示燈的關係,需要確認手機狀態的時候就必須碰一下螢幕這個倒還好,真正感到方便的是只要手機動態感知現在是正面朝上,手機就會立即點亮螢幕顯示鎖定畫面,而且這判定很準。甚至不用開前鏡頭感應,光靠動態感知就已經十分足夠日常使用了。
螢幕下指紋辨識:不是能用是很好用!
雖然說不是超聲波感應、辨識位置也偏下,但是辨識準確度倒是一等一的快狠準。
Sony的側邊電源鍵指紋辨識雖然外觀看起來很美觀,但是辨識度很吃環境光,因為索尼的都不會亮燈。但是像13TP這類螢幕下指紋辨識技術,在辨識的時候會自動把辨識區域的螢幕變成白色,把手指頭照得很清楚,增強指紋辨識的準確性,所以到現在除非沒按到,否則都是一觸即解鎖。
但是這種視覺辨識技術的死穴就是"遇水則亡"。不是碰水就壞掉,而是手指有水滴的話幾乎都會辨識失敗,這點要注意。
雞婆的UI內建軟體通知:初期很煩,一段時間就不會吵你了。
大概是小米怕使用者剛買手機不會用,所以剛開始使用的時候會跳一堆通知告訴你"我在幹嘛、你可以幹嘛、點我喔"之類的惱人通知。但是這些通知在手機使用一段時間後就不會再觸發了,所以這些通知應該算是小米的新手教學課程。
鏡頭起霧:我沒遇到,我也不知道要怎麼遇到。
這段時間拿著手機造訪外氣溫0度還正在下雪的日本東京,飄下的雪片直接打在手機鏡頭上(因為我拿手機在攝影),也造訪了動不動就35度熱浪起跳的馬來西亞,接近赤道的太陽光直射手機也直射我(因為我拿手機在攝影)。冷氣暖氣外面的空氣一直交互吹來吹去,手機鏡頭就是沒起霧,所以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人在台灣就能遇到鏡頭起霧。
順帶一題,當時手機買回來時並沒有拔SIM卡槽丟防潮箱,雖然我有防潮箱但我沒把手機丟進去脫水。本天兵就是買來馬上正常用,沒遇到鏡頭起霧。
攝影:能用,但要掌握基礎攝影技巧。
這些年小米雖然不斷提升拍照功能,甚至還跑去找Leica聯名弄了個專屬色調進來。但在2024年初要說到拍照手機,通常還是會聯想到OV兩家(OPPO、VIVO),主要還是這兩家針對人像的美肌效果過分暴力到變成SNS專用機的程度。
回到小米,13TP拍人像還是要乖乖切人像模式讓手機去做AI景深去背跟美肌,否則你會被女性痛扁XDD。
拍食物,如果該食物不上相那拍起來還是不上相,神仙也難救(特別是炸物,誰拍都一樣爛)。
以焦段來看,主鏡頭(135片幅換算下為24mm)跟長焦(135片幅換算下為50mm)的色彩與成像的調教基本上非常接近,都是手機街拍即戰力的水準。
但是超廣角(135片幅換算下為15mm)就真的是對岸所述的"湊數鏡頭",色彩表現靠後天手機運算還救得回來,但是物理的鏡頭成像就真的糟到只能縮圖瀏覽。
整體來說,色彩對比都幫你拉好拉滿,即使是萊卡經典色調也是如此,都是討好目光的設定,絕對不會有拍照淡如水的情況。但是將照片放大來看,亮度不足的情況下該油畫的還是會油畫。這個世代的鏡頭水準與感光元件能力就是這樣,沒辦法讓你逆天。
那有什麼功能是打不開的?其實就是"長焦的50MP模式"。
13TP無論長焦、主攝、超廣角,三顆鏡頭預設都是12MP的解析度。主攝可以靠相機內建功能開啟50MP模式,但是長焦的50MP就開不出來。本天兵推測長焦的50MP是拿來應付裁切用的,因為13TP的人像模式可以選擇焦段,當然你知我知路邊的小貓小狗也知道長焦的焦段是固定的怎麼可能讓你變焦,所以這個功能是靠裁切跟AI去背模糊來達到的,既然要裁切,當然會選大底來切,所以即使是裁切的照片也依然可以切出12MP的解析度。
而有什麼功能沒有會讓人困擾的?答案是"長焦微距"功能。
這功能是小米14這個世代的手機才開始重視的功能,可以簡單拍出物理層面上的淺景深特寫照片。若習慣用單眼攝影的應該都能熟練的用單眼相機拍出淺景深照片,但回到13TP就只能用AI模糊去背的方式,這是比較可惜的。
話不多說,來一張長焦鏡頭練拍照

沒錢請模就只能找睡蓮合拍一張,這張拍起來放在電腦上看已經有單眼相機的水準,但也就這張而已。
手機鏡頭的物理極限就在那邊,要跟單眼拚,除非拿單眼的人不會拍 or 需要合成的HDR風景照片 or 單純只是要美肌功能,否則單眼相機都是屌打手機。
但要論方便度,就是手機屌打單眼相機。
街拍的時候就是手機的主場
七張大馬街頭風景,手機隨拿隨拍,相機又重又容易失焦,又怕下雨進水。
七張日本東京街頭風景,冬季造訪又冷又凍,實在很難拿出相機拍照。
拍食物還是壽司比較上相。
註:以上照片全部手機直出無修無裁。
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是蘋果用戶,又一定會開第三方的美肌相機app拍照,那你用小米等這些安卓手機大概會撞牆撞到恨不得把手機扔到馬里亞納海溝或是冥王星去。不是安卓難用,是安卓與蘋果兩方的生態完全不同導致使用習慣有極大的差異,還請注意。
聊了這麼多,該講結論了。
其實就是開頭講述的那一句話,本天兵不會騙你的。
"從手遊、基礎攝影的角度來看,再回想它的售價,這支無敵。"
小米13TP就是一支拿掉5x望遠鏡頭的旗艦機,不到兩萬元可以得到這樣的體驗,我真爽死!
但如果你已經習慣某家手機的用法,那跳過來小米就要思考一下"使用習慣必須變更"的挑戰。
抑或是蘋果用戶要跳來小米手機,誠心建議你"三思而後行"。安卓蘋果這兩邊現在(2024年初)真的差太多了。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現在要我推薦手機,小米會是清單之一。
正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當年為發燒客而生,做出許多取捨的小米手機,如今也已經能面向一般大眾市場。
在已經互殺到一乾二淨的手機市場,能存活下來的中國品牌都是非常強勢且經驗豐富的存在。
一條龍的在地供應鏈與累積下來的經營經驗,讓小米已經不是昔日吳下阿蒙,而是江東呂蒙。
小米算是讓本天兵徹底改觀的中國品牌,而我們也該正視中國品牌的崛起不再是進行式,而是過去式。
因為中國品牌已經成為一方之巔了,他們不再是挑戰者,而是業界的領先者。
追記:使用一年後的長期心得
https://endthezonesoldier.blogspot.com/2025/07/13t-p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