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松山Headphone Festival,一些耳機的試聽心得(上)

這篇會聊到Sony、SIMGOT Meeture。

 

第三屆了,沒想到居然有第三屆!看來這類的展覽很得民眾與廠商的心。

這次的位置從三創移到松山CityLink三樓的展間。

 

門口的宣傳海報

這次是直接寫台北耳機祭,大概是懶得把海報拿下去用吧。

其實大可直接用以前的Headphone Fes名稱就好。

 

裡面的空間至少比三創的展間還要大三倍,爽!

唯一可惜的是各攤位的座席還是稍微少了點,

但能比以前還要大三倍就已經很感激了。

門口的爐主攤是MY IEM,他們這次帶來的耳機品牌不是聽過就是沒興趣所以pass。

 

試聽器材除非有特別標註,否則都是XZ Premium手機3.5mm直推。

本來有帶Groove,可是USB的轉接頭沒帶到所以無用武之地。

 

 

輾轉來到了Sony

第一支要聽的就是MDR-Z7 mk2

 

mk2主要的改進點包含:

1. 新的耳罩,更服貼。

2. 單體改良。

3. 費布那西數列框架再現。

 

其實這些改良點都是從MDR-Z1R參考來的,所以當mk2發表後,

我其實有點好奇會不會讓Z7失去原本的韻味而變成小Z1R。

 

首先是聽感的部分:

人聲圓潤靠近,中高女音優美不會尖銳,但也不會感到遜色。

音場略小,分離感速度感都是這個等級該有的演出水準。

比較意外的是低頻,被修飾的相當圓潤不突出,但卻不會為了中頻而犧牲掉的程度。

整體的表現變成說"低頻較為收斂一點、人聲也較為向前、較亮的Z7"。

本天兵認為這樣這樣的調整方向的確是讓人相當的驚艷。

 

配戴感

比Z7還舒服...甚至比Z1R還要舒服,真的有點驚訝。

mk2的耳罩在表皮材質上與mk1完全相同,但海綿的剪裁更為立體服貼。

所以戴起來真的很舒服。

 

 

一言以蔽之

有mk1的朋友可以忍一下,沒有的不用猶豫可下手,

這支的表現是平均聲調中的亮眼、討喜,又舒適好戴的耳機。

 

 

接著是放旁邊的MDR-Z1R

 

Z1R這個名字在Sony有兩支,分別是耳罩的MDR-Z1R與耳道的IER-Z1R。

與耳道的Z1R相比,比較早出的耳罩Z1R在人氣上就顯得略為冷清。

 

現場設備

這次有記得帶記憶卡,就直接用現場的Walkman金磚與DAC所組成的整套Sony大法來聆聽。

線材也是用大法套裝的平衡線。

 

聽感

必須說現場環境是略為吵雜的,所以在聽完Z7m2後回來聽Z1R,

會感覺......有差嗎?的困惑感。

拜平衡線所賜,與Z7m2相較,Z1R有較多的分離感。

但整體聲音走向與Z7m2差不多。

 

配戴感

其實戴起來跟Z7相同,不會重、無壓迫,耳罩襯墊的表皮材質也是非常柔軟的小羊皮。

但是耳罩襯墊的服貼程度就是輸新出來的Z7m2一點。

 

一言以蔽之

Z7m2真的太成功,拉近了與Z1R的差異,使得Z1R就略為失色了一些。

 

 

Sony這次主要都是展示旗艦機,耳罩的部分扣掉兩個旗艦以外就是降躁系列。

另一邊的耳道式就有相當多的商品陳列出來。

 

首先第一支是監聽系的新旗艦機:IER-M9

 

M7跟M9的差異,從外觀上其實不太容易一眼分辨,

兩者都是樸素到不行的低調外觀,

還好Sony有在內側標上型號。

 

聽感

初聽之下跟當年那支MDR-Z1000有些類似。

人聲、樂音等都是分門別類排排站的站定位來演奏,不會有誰突出誰殿後的分別。

女聲表現上,語氣的抑揚頓挫、轉音等各種技巧都能清晰地分辨出來。

女音該甜就甜、該強則強,不毒但細膩。

 

音場與分離感都相當突出,相當接近耳罩式耳機的寬廣音場。

但M9是在這之下給予聽者感受每一個不同聲音的細節。

即使站得比較遠,你還是聽得出來每一個聲音的差異點在哪。

 

也因為這樣,所以M9給予聽者的訊息量非常的大,聽久了會有一些疲勞。

而且M9也會嚴格檢視錄音品質,換句話說就是把照妖鏡。

 

配戴感

蠻貼的,一點都不像量產公模耳機。

一戴上去就有一種訂製化耳機帶來的氣密服貼感,將外界的空氣完全隔絕。

重量部分也沒有什麼感覺。

 

一言以蔽之

什麼叫監聽?這就是監聽!

任何細節都逃不過M9的法眼,是好是壞都能一五一十的表現出來。

 

 

接著是看起來很華麗的IER-Z1R

 

外觀上看起來很大一隻,表面用立體菱格紋點綴,讓耳機在外觀上的存在感非常強烈。

 

聽感

初聽就能輕易的發現這耳機的整體調音調性是偏亮的。

 

人聲較為靠近聽者,鈸音輕薄且尖略為惱人,不知道是手機輸出缺陷還是耳機欠磨。

音場不大但分離感優秀,聲音較為集中但每個聲音的站位都很明確。

速度感偏快,但不會明顯搶拍。

也因為調音較亮的關係,低頻較為不明顯。

 

配戴感

外觀上看起來很大很重,戴起來倒是完全沒有這種感覺。

配戴起來相當服貼也無負擔。

唯一可惜的是相較於M9的氣密感,IER-Z1R少了一點這種感覺。

 

一言以蔽之

驚世駭俗,不管是外觀上還是聽感上都是相當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Sony區最後一支是Just ear

 

型號很難記,叫做XJE-MH2

外觀上看起來相當的低調,但是這支要新台幣五萬九!

有三種調音可以選擇,分別式Monitor(監聽)、Lisenting(人聲)、Club(低音)。

但這三支的外觀是一樣的。

 

先簡單介紹一下Just ear這品牌好了:

Just ear是Sony聲學部門裡面幾個怪傑出來弄的子品牌,

這群人的目標很簡單:客製化耳道式旗艦耳機。

自從歐美中地區開始大量出現客製化耳道式耳機後,Sony也想下來參一腳,

於是Just ear這個子品牌就誕生了。

商品原本只提供日本地區,因為要找專家取模、手工製模,過程繁複,所以只提供日本本土。

後來Sony看到東亞地區一堆有錢人開始瘋客製耳道,

於是也開始把業務延伸到台灣中國香港這些離日本不太遠的地區。

 

簡單介紹完後,來聊聽感吧:

這次聽的調音分別是監聽與人聲兩種。

 

人聲調音

順,真的就是順,相當具有日式風格那樣圓融且嚴謹的調性。

高音不尖刺、低音不搶戲,每一個頻段都相當守本分的做出應有的演出。

人聲的站位較為突出,其他樂音的部分都相當的平順、圓潤,不互相搶戲。

女毒平順不有病。

分離感、音場、速度感都是適可而止不浮誇的設定。

 

監聽調音

這支更順了,五育均衡,比起人聲調音款更有表演感。

人聲的站位不變,還是一樣很近,但是樂音的站位來到人聲旁邊。

雖然人音、樂音兩者站位一致,但分離感良好,不會混在一起之外也不會刻意站開。

速度感優秀卻不會強於表現而破壞整體平衡。

男女音都好,不太毒不太韻但通吃,而且是兩方面都有上乘的演出。

 

兩支共通的特性是:調音都是略為偏亮的。

 

配戴感的部分:

其實耳機比照片上看起來還要大支,這是令我蠻訝異的。

但配戴起來倒是毫無負擔,這還只是公模而已耶!

 

一言以蔽之:Sony技術力的結晶。

現在客製化耳道式耳機最常見的就是多動鐵單體,你今天出六單,我明天拚個七單。

後天大家一起出個十單體來個正面對決。

若沒分出高下?就把單體砍一砍再把價格大砍一刀讓你覺得很划算很超值。

消費者看到單體越多越興奮,看到價格一個比一個低更是血脈噴張,到底是買單體還是買耳機我也搞不太懂。

 

今天Sony直接用一動圈一動鐵,兩個單體的設計向天下昭告說單體並非越多越好,

真正的賣點還是在於技術力的薈萃之下所得到的調音。

我認為在這部分上,Sony是相當成功的。

 

 

接著來到SIMGOT攤位,試聽的是Meeture MT3

外型上看起來似乎還蠻精緻的,有點類似大廠的旗艦機那樣故意做透明外殼給你看的設計。

 

這支一開始是沒興趣的,倒是聽到一些網友說還不錯,就來聽聽看。

事實證明每人的耳朵都不同。

 

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品牌好了。

SIMGOT就是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來的新興耳機品牌,這類在對岸很多,不多提了。

 

聽感

(小兵要先強調的是,這支耳機是當天試聽的第三支,前兩隻都是耳罩,也就是腦內完全沒有其他耳道耳機的先天印象。)

(我完全就是照著自己的聽感而寫,而非拿其他旗艦耳機跟他比較。)

 

整體的調音取向是偏向中頻域,在這之中再略偏低頻一些。

有很明顯、強烈的節奏感,也就是砰砰感,隨便一首歌都會砰砰叫。

解析力強勁,鈸感突出卻慵懶。

女音明顯突出,但,一點都不狂,反倒有一種廉價耳機常見的無情感高音。

仔細聽可以發現有一細長高頻遊走,也有一細弱深邃低頻遊走。

但整體調音分布上還是極度偏向於中低音域。

電子機械音略尖且不太受控。

 

配戴感

不大,也不小,戴起來也很普通。

 

一言以蔽之:這支的賣點只有價位而已(顧攤的說兩千左右,應該是新台幣)。

但是這樣的聲音其實相當的廉價,很多新興品牌都弄得出來這種聲音。

但當你去仔細品味時,就會發現其粗劣無細琢的表現。

這時就會有人出來說"這耳機才賣你多少錢你就吞了吧"之類的屁話。

但是他們的廣告詞卻常形容得天花亂墜,那些人此時就會用兩套標準來審視。

 

只能說這類廠商真的看多了,不管行銷成本下多重都改不了商品的本質,各位自己斟酌。

 

 

(下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