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本質的真意 2023年Honda FIT e:HEV試駕心得

一直以來都不知道為什麼死忠的本田車主會被稱為本質迷,現在終於體會了。

簡單破題來說就是:這車真的只剩本質。

 

先簡單介紹一下Honda FIT e:HEV這台車吧

1.5升油電混合,雙廂車體(也就是沒屁股的掀背車)。

長寬高分別是4054 mm x 1695 mm x 1535 mm。

軸距2530 mm,車重1117 kg(汽油)、1229 kg(油電混合)

車型版本是在台推出的第四代版本。

當初最大的爭議還是:價格調漲

第四代剛上市時定價是74.9萬(汽油)、79.9萬(油電混合)。

但是2023年的定價調漲至75.9萬(汽油)、82.9萬(油電混合)。

 

這次也是透過租車app租來的共享車,換句話說又是一次殘酷考驗。

這台車的里程是16639km。

論里程數來說應該算新車的程度,車牌也是比較新的號碼。

 

前座先看一下

整體來說是蠻新的沒錯,這台車推測應該購入還不到一年。

駕駛座座椅是絨布,應該有些人會排斥,不過絨布的確是會比皮質的要軟。

 

方向盤

很特別的雙幅式設計,兩旁的白色飾板已經有點髒髒的。

所以這款車如果是買白內裝,應該新車蜜月期會很短。

 

駕駛座門板扶手

其實我搞不懂為什麼本田會這樣配,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張照片有個地方不太一樣。

那就是:沒有中控鎖開關!

日本本田是把中控鎖開關跟門鎖做在一起,只要駕駛座上鎖就會全車上鎖。

本天兵是覺得給獨立開關會比較好,做在駕駛座門鎖上其實不太容易使用,要特地去扳動他,相較起來獨立開關按個鈕就好。

省掉這個開關直覺只是為了省錢而已。

另外前門版扶手的飾板都不見了,但是後座卻都有飾板...也是搞不懂這群人腦袋在想啥。

 

中控台的螢幕

螢幕畫質是不錯,也有手機連線功能(因為這車台本只賣一個規格,所以租車公司也只有全配款可以買)。

另外大燈點亮的時候漸暗特效也蠻有質感的。

但就是右側那一排按鈕很沒有質感,按起來是沒問題但是設計就是低價車的用料。

另外按鈕在右側應該是日規車不改模具直接丟到台灣賣才會這樣,駕駛按起來一點都不順手,真是懶惰的台本。

所以很多人一交車就把螢幕給拆了換副場真的一點都不意外,台本根本不用心在這。

不過喇叭音質倒是還可以接受,整體偏自然,低頻有稍微多一點點。

 

冷氣開關

這沒得偷了所以質感其實相當出色,旋鈕轉起來也很就手之外,段數也很明顯。

只是冷氣的冷度明顯弱了一點,關掉ECON後冷房速度明顯慢於豐田日產。

不是說這冷氣不會冷,他還是會冷,只是風量要開大一點。

大概差距多少?溫度設25度,神A三格風吹一段時間就可以降到一到兩格,這台FIT e:HEV要一直保持在四格以上。

而且開太強還會吹到手實在很討厭。

 

排檔座

段數很明顯(Kicks就超不明顯),但是排檔位置沒有對應到左邊的字。

所以用肉眼看,明明打D檔但是排檔位置對應的卻是N字,心裡會怪怪的。

另外節能模式(ECON)開關也在這邊。

EPB電子手剎車用起來因為有一點點阻尼手感所以還不錯。

 

中央扶手與置杯架

再說一次,對駕駛來說開自排車有中央扶手絕對是加分。

 

冷氣出風口前也有置杯架

這個本天兵很喜歡,因為這個是日本當地車款常有的設計。

就算不放飲料也可以放一些其他的東西,當置物空間用。

 

方向盤左側的開關群

不常用到的才要放這邊,這才是正常的設計。

 

副駕駛座手套箱有兩個

上面一個,下面傳統位置還有一個。

這也是純正日本小車才有的空間利用哲學。

 

儀錶板

如果是在simple模式底下就是這樣空空如也,連總里程都沒有,真的有夠simple。

 

ECON節能模式

切整個螢幕給你看,不愧是斤斤計較油耗的日本人。

ECON切下去冷氣會明顯的變弱,所以車子開出去後就把ECON關掉了。

 

儀表的其他顯示內容

Power Flow動力流,這個最好玩,至少畫面會動。

 

里程與油耗,中間那條bar不會動。

 

這個應該是短途油耗,最上面那條就是本天兵開的,但是拍的時候才剛發動邊吹冷氣邊搞清楚車上設備,所以超爛。

回來的時候有跑到約15左右的位置。

 

駕駛時間與平均車速

 

安全帶。只要誰沒繫上,畫面就會自動跳出來。

 

行車輔助,雖然沒機會測試不過基本上本天兵全開了。

 

倒車雷達,我一直以為台本偷掉了,

因為我不管是打進倒車檔還是開始倒車的時候他都不會叫,跟其他日本車廠的設計完全不一樣。

結果是當他偵測到障礙物後才會開始叫,換句話說他偵測距離根本超短。

加上沒有倒車顯影的關係,所以這車真的很不像2023年還要賣80萬以上的車款。

 

看到這邊相信各位讀者應該摸出來開頭破題那句"本質"的意思了吧。

是的,因為這款車被台本偷料偷到只剩下本質可以說嘴的程度而已了。

 

後座

其實並不大,而且還是劇院式座椅,也就是後座的座椅高度比前座高。

猜測應該是因為底下有大電池的關係。

但是這種小車搞劇院式座椅,頭部空間就會明顯縮水,各位可以自行體會。

另外膝前空間也是普通,但我們要知道這是一台車長不到四米一的小車,所以應該算大吧。

 

行李箱

很小,畢竟車長不足四米一,不過兩側都有掛鉤算是蠻貼心的。

 

盲點偵測,這台車的盲點應該是全速域的,至少他30km/h以下是會叫的。

但是當他叫的時候已經是別人從後方硬刷卡在過的時候了,所以雖然會叫但是反應太慢了。

 

看完內裝後,也差不多該上路開一下體驗市郊區的感覺。

 


 

先說一下這車的動力規格

汽油引擎98 ps/5600~6400 rpm、13 kgm/4500~5000 rpm。

電動馬達109 hp/25.8 kgm。

這車因為馬達跟引擎是分開輸出到輪胎的,所以沒有豐田那套綜效馬力可以計算。

加上他沒有變速箱,馬達直連一組減速齒輪箱到輪胎,引擎則是另一個固定齒比連結齒輪箱到輪胎。

(粗略來說,兩個檔而已XD)

換句話說現在馬力是多少就要看你當下是電動馬達在輸出還是引擎。

豐田有綜效馬力是因為他的E-CVT數個運作模式中有一個情境是引擎跟馬達共同出力,

不然其實豐田的E-CVT只是一組稍微複雜一點的減速齒輪箱而已,根本不是傳統那種需要鋼帶傳遞動力的CVT。

PS:一般油電混合車要倒車都是馬達直接逆轉就會倒車了,所以不需要額外做一個倒退檔給他。

 

輪胎是Dunlop ENASAVE EC330,尺寸185/55R16。輪胎幾乎是新的,胎肉還有非常多。

以下體驗全程都是關掉ECON模式。

 

動力:基本上夠用,市區根本當電動車開

因為混和動力的關係,這台車起步到30km/h左右(看電量決定)都可以用電動馬達來輸出。

換句話說開起來幾乎跟純電車是一樣的。

起步完全沒有頓挫(因為根本沒有變速箱、沒有離合器也沒有扭力轉換器),輕踩油門馬上就有非常流暢的加速體驗。

在這段電動輸出的區間是相當安靜,畢竟這車電動版的隔音材也有加強。

 

但是當電池電量降到一半以下的時候,引擎就會適時的介入發電 or 介入動力。

這時候不管你速度多少都會聽到轟一聲的引擎發動音,以及些微的震動感。

 

當電量低、又要加速時,引擎更會拉高轉速介入發電以及動力輸出。

這時候就真的吵,而且不管你速度高低他都會拉轉,傳進來的噪音就會相當明顯。

但是加速有變快嗎?其實並沒有,你可以感覺的到這依舊是一台1.5升馬力不足100ps的小車。

 

一般來說,油車的引擎會因為駕駛踩踏油門踏板的深淺而決定轉速高低,

但是,這車不會。

所以你明明沒踩踏板讓車滑行,或是淺踩踏板跟上車流,

前方傳來的引擎聲幾乎都不會變,要不就吵,要不就正常。

再加上他引擎休止後再發動的聲響相當明顯,所以市區行駛的品質真的很吃路況跟電量。

盡量保持在高電量不要走走停停,就不會察覺到引擎發動的聲響與震動。

 


 

操控:

說到操控,應該有部分車迷會將"本田 = 操控好"做為第一印象。

本天兵本來也是這樣,所以當握上印有Honda正統H標的方向盤時,心裡是有一絲期待的喜悅的。

(更何況這車當初發表的時候一堆車媒把操控吹到爆)

但是這份喜悅在一開出去轉兩個彎後就瞬間破滅了。

 

因為這車懸吊真他X有夠軟

我本來以為豐田、日產這兩家傳統主打舒適好家庭形象牌的車款,調教出來的操控才叫軟。

結果這台Honda FIT e:HEV,過坑洞時車體產生的長周期搖晃才是貨真價實、熟悉到不行的軟趴趴懸吊。

 

看到這邊先幫本質粉絲補個血:碎震的處理是很優秀的

雖然這懸吊真的軟,但是在碎震處理上是毫不拖泥帶水,很快地就將坑洞衝擊消弭掉。

但是這個衝擊會傳進車體裡面,也就是12代Altis以前的老派做法,12代開始的TNGA底盤就沒有這個情況了。

但是基本上Fit在處理簡單坑洞時還是可以接受的程度。

 

但是當今天坑洞傳來的衝擊會造成車體左右搖晃的時候,那就慘了。

這台車的懸吊會軟到會像船一樣左右搖來搖去,或許該說是支撐性很差。

 

我們重新回來檢視一下車齡,

車款是現行販售款的e:HEV以及不到兩萬的里程,車內外也沒有任何外傷或是被當跳跳車開趴的痕跡。

照理講在某些人眼裡應該跟新車一樣。

但不好意思,這車的懸吊真的軟的跟老車一樣慘。

 

或者該說老車都沒這麼慘。

排隊等紅燈的時候,左邊對向車駛過時的風壓居然會讓這台車搖晃。

剛好那時候我前面有一台老wish(初代直列式頭尾燈的那款)跟我一樣承受對向車產生的風壓,

那台老wish連搖都沒有搖,應該說同樣的路我開神A都沒有搖過,開過的其他車款也沒有搖過。

而且這情況還不只一次發生,真的令人難以置信。

 

稍微帶一點速度過彎,這車馬上就產生會令人注意程度的側傾。

一樣的路線,之前開過的那幾台休旅車都不會這麼明顯,拜託這車還比較新、離地比較低耶。

所以這台車真的只適合市區開開就好,速度一帶起來馬上捉襟見肘給你看。

 


 

方向盤:

說到操控不得不聊一下這車的動力方向盤設定。

極低速的時候方向盤的輔助力道是相當強的設定,所以轉起來算蠻輕鬆的。

但是只要稍為帶一點速度起來,方向盤就會變比較重手,而且是相較起來明顯的有一點點重。

到這邊其實就跟時下的動力方向盤一樣。

但是奇怪的是就算他變重手了,切方向盤的舵角還是要比較大一點。

也就是說要多轉一點方向盤才會有預期的轉向。

照理來講Honda給人宣傳的印象都是方向盤手感精準,我開起來卻一點都不精準啊。

路感回饋是有的,但是方向盤打起來就是覺得圈數比較多,有時候還會慢半拍。

 


 

剎車:行程有點短

稍微輕踩一下就有很明顯的剎車力道,老實說這個是需要一點時間去習慣的。

幸好這車在減速的部分跟電動車的思維是一樣的,所以剎車不用踩太多。

 


 

駕駛座人體工學:

就算操控跟傳言的不一樣,Honda專精的駕駛座人體工學這點本天兵還是有體會過的。

像是Civic、Accord都有很出色的駕駛座設定。

但是這台FIT e:HEV,中控台上方是全平且低的,座椅的椅面長度也不太夠。

要獲得更好的大腿支撐就要把座椅稍微調高一點。

加上加大視野的前三角窗設計

每一項加起來,我覺得......像是在開巴士。

只有椅子背部的包覆性是好的以外,其他都普通到不行。

不只沒有駕駛人導向設計以外,方向盤、踏板、排檔桿的位置也都普通到讓我以為在開豐田。

 


 

隔音:

FIT e:HEV版有強化隔音這點我相信是有的,至少在30~40km/h以下是蠻安靜的,胎躁也不明顯。

但是速度拉到50km/h,胎躁就開始大聲起來了,接著引擎也開始轟轟轟發電了。

單層玻璃導致外面的聲音都會從玻璃傳進來,幸好門板的隔音倒是有做起來。

整體來說還是很台本式的隔音工程。

 


 

彩蛋:油耗評分機制

熄火後儀錶板會跳出這趟旅程的能耗評分,但是我來不及拍。

依稀記得有四顆半到五顆草的程度,至少有四棵草以上是確定的。

本天兵長期鍛鍊的黃金右腳是真金不怕火煉的,隨堂油耗考試根本難不倒我。

 


 

結論:他是一台好車,但是被台本偷料偷到令人惋惜

車內有很多設計都明顯流露出純正日本血統的風格,而不是豐田日產那套亞大規(講白點就是泰國車)流用。

光是從冷氣出風口前置杯架的線條就能感覺到日本設計,更不用說像是冷氣旋鈕開關這種小地方都很講究。

小車卻有空間利用度極大化、油耗又省、又沒有變速箱、又有Level 1.87(因為他沒有全速域)的輔助駕駛。

所以你說這車本質好,我真的服,因為它本質就是濃厚純正的日本都會小車風格。

 

但是來到台灣後,台本在很多地方偷懶、偷料,然後再開一個高價賣你。

別的不說,光是沒有倒車顯影就真的太扯,60萬跟我說沒有倒車顯影我就摸摸鼻子去加裝,老兄你開價82.9萬耶!

同樣價格帶的對手是神A耶拜託,車格差那麼多,售價居然對等,定價加不到兩萬就有油電神A(84.5萬)!

真心佩服台本的鐵膽與市場操作。

 

老實說,這車如果開價72.9萬(也就是少10萬),那神鴨(Yaris)大概會早早停產去蘇州賣鴨蛋。

但是開這個價,也難怪Yaris還能活、Kicks可以稱王了。

一手好牌遇到一個無心求勝的人,這就是這台車的現況。

 

附註:

數字媒體(就是8891)有測過一台行駛超過12000公里的FIT e:HEV,結果是跟新車狀態有很大的差異。

特別是懸吊的部分,軟到單圈測試可以差到一秒,跟我的試駕心得完全不謀而合。

所以代表這台車的懸吊只要超過一萬公里後就會軟掉,這種品質也真的是前所未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