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2022年台灣汽車市場的現況與展望(下)

淺談車市來到下集,繼續是這幾間主要的國際在台大品牌。

 

首先是Nissan

去年就講過裕日車要面對CAFE的方式就是e-POWER,

只是目前看來...日本人似乎還不打算放手?

主要還是在於汽車業晶片短缺的緣故,猜測e-POWER的料件都優先供應主要市場。

而裕日車在台灣也不是沒有積分可以用,相較起來就沒有那麼迫切需求。

 

不過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

Kicks在2021年就說該改款,到2022還沒改?!或許真的是缺料吧。

也有可能是裕隆打算等ADAS、e-POWER的料件都齊了才要一口氣端上來。

這台神主牌畢竟是裕日車在台王牌,價位帶與產品設定剛好切中對手CC跟Yaris的中間,吸引了很多買鴨買神A的轉頭過來買這台。

為了滿足這群消費者,至少ACC跟一些行車輔助配備會加進車系中,但是要到Lv.2等級可能機會較低,畢竟有車價定位限制。

(講白一點,80萬以下CUV/SUV車款瞄準的消費者不太在意ADAS,而是價位、空間、經濟性)

另外引擎也會改為仙草在用的HR16DE,因為料件共用與排汙的關係。

 

X-Trail也是暫待大改。

美、中兩地都上了日本還沒上,台灣看來應該也是要排隊等料。

各位倒是不用太擔心這台不上市,因為測試車都在路上跑了,上市與否的關鍵就不會在於組裝而是其他因素。

總之這台能不能大賣,最關鍵的就是Pro-PILOT輔助配備有沒有標配進來。

還有就是車系編成不要犯了裕隆老毛病,東編西湊搞到變成七傷拳。

本天兵覺得未來X-Trail學Kicks編三個等級就很夠了,裕隆早該認清日產已經比不過豐田這個事實了。

 

Sentra倒是真的要等,短期要等到上述兩台都改款後才會輪到他。

畢竟轎車市場強如神A都遇到被CC搶市的現況,賣得更差的仙草就更不可能投注更多力道。

(或者該說裕隆敢引進這台真的很有種,現在連公家機關也不一定買裕隆集團的車,仙草的市場只會更加萎縮)

這台車會上市除了想挖一點神A牆角以外,另外就是未來料件共用的目的。

另外Tiida絕對是賣到不能賣為止,不會改款。

 

整體來說裕日車在前幾年日本內鬥&母集團整併後,

銷售策略也漸漸的從原本兵多將廣的多車款多車系編成,轉變為短小精悍的重點打擊策略。

畢竟時代在變,台灣汽車市場也因為關稅不斷下降而引進了更多的進口車。

(在那邊哭關稅高所以進口車貴的小朋友們,如果高稅制那車商還會去引進那麼多進口車嗎......算了跟他們講這些也聽不進去)

過往靠大量車款去養產線的策略在現在已經行不通了,不如縮減編成降低製造成本做重點式生產。

從Kicks就能看出裕日車策略的轉變,但從Sentra/Altima的編成卻又看到老態的一面。

只能說裕日車要搶回昔日市佔率,還有很多眉角需要注意。

 

說到Nissan就不得不提日本母廠。

去年2021年Note以及雙生車Note Aura兩台在日本的評價相當不錯。

而且目前看來橫濱的內鬥戰爭也差不多畫下一個休止符,2021年日本Nissan很積極地推了不少新車款。

另外也明顯地把資源投注在電動車與油電混和,以及休旅車與MPV車款。

新的FairladyZ更是大量使用原有資源,即使如此還是生出一台很漂亮的新車。

換句話說那群內鬥專家終於看清楚市場趨勢並且開始出招了。

 

其中本天兵最推薦的還是Note Aura這車。

https://www3.nissan.co.jp/vehicles/new/aura.html

類似小休旅概念的五門掀背車,有空間有外形也有油電混和,更是日本2021年的Car of the Year冠軍等三冠王。

PS:車高僅1525mm,絕對是台灣市場最受歡迎的尺寸。

 

至於未來裕日車有沒有新款車可以引進?

我想機會最大的扣掉Ariya(這台電動車一定會進)以及前景不明的Note車系以外,大概就是新上市的CARAVAN廂車。

台灣下一個互相競爭的市場會是多樣化的商務車,而日產新發表的CARAVAN很有競爭力。

另外如果ELGRAND大改款,台灣也有機會,這台可以搶Alphard的市場。

PS:ELGRAND之前用Quest之名在北美上市,老車友應該都知道這名字。

 

最後聊一下Ariya,因為這車真的很美。

本來預計2021年發售卻延遲至2022年(也就是今年),本天兵猜測大概又是缺料的關係。

不過本天兵更希望Ariya的配備可以更加先進,包含能效與內裝智慧化程度。

特別是那個V2H功能,車內還是要有插頭(不是USB啊),雖然目前看來應該是沒有XD。

 

 


 

接下來,Mitsubishi

中華車雖然是裕隆集團,不過整體上沒有那麼緊密,中華車還是可以自己做自己的。

 

那為什麼新的Outlander還是沒進來呢?唯一能解釋的大概還是因為缺料的關係。

下一代X-Trail與Outlander是雙生車,只是Outlander更重視"電動化",在日本只推出PHEV車款。

一來迎合潮流,二來售價也可以拉高,三來更可以當斷電時的救難車款(這個在日本很吃香)。

 

但問題是日本三菱汽車真的很慘,研發資源越來越缺乏。

近期車款扣掉Outlander以外只剩下電動化輕自動車而已,因為日本那邊才剛宣布打算大舉推出一系列電動車款。

也就是新聞稿寫的三社同盟(雷諾、日產、三菱),雖然本來就是同一家。

而照慣例的,當老闆開始開記者會畫大餅的時候,就代表自家產品線會有一段時間沒新招可用。

所以各位短期要看到中華車的新三菱車款,應該是相當困難的。

 

話雖如此,大改款的Outlander倒是在日本拿下很好的評價。

雖然看起來很普,底盤跟X-Trail共用、動力甚至還是舊款小改而已。

但是車內的質感與駕駛品質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整體來說更加高級化。

不過價格也頗高級,定價從532萬日幣到462萬日幣,是個足以和RAV4 PHEV分庭抗禮的高價位。

所以來到台灣,汽油版絕對跑不掉,畢竟台灣市場能接受的價位頂多就百萬出頭,PHEV實在太高貴了。

 

也因如此,最近中華車就不斷放消息給媒體醞釀即將推出的英國MG旗下的電動車進來。

但雖然說是英國牌,實際上裡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車,在英國的MG也是一樣。評價也是還好而已。

(中國早就透過各種方式進軍全世界車市了,你各位很愛的Volvo就是中國資本)

換句話說這台車引進的目的就真的是拿來賺積分用的,為的就是掩護自家廣大的商用車種。不然中華車的CAFE會很難喝。

反正CKD組起來都很快,這點本天兵早就談論過很多次了。

 

 


 

繼續是蹲得很低的Luxgen

講白了點,納智捷今年就是推廣電動車的準備年,MIH聯盟的Model T巴士都順利交車了。

下一個要上的就是重要客戶Luxgen的電動休旅車。

 

而主力的汽油車URX也作了小小改款:加天窗。

畢竟對納智捷來說,現在就是以最小成本去延續目前的生意,幫URX加天窗已經是他們最大能力了。

也就是一開頭說的蹲很低的意思。現在納智捷做的就是固盤,努力搞好售後端讓消費者滿意。

另外因為去年底某車評買了URX的關係,一些媒體不會報導的納智捷售後服務都出現在檯面上。

其中RAYS的鍛造鋁圈未來大概會變成URX特仕版的標準配備,是說這圈也是好料就是了。

 

也因如此,MBU絕對是擱置擱置再擱置,等電動車出了才會回頭檢視其價值與市場定位。

甚至就這樣消失了也說不定,或是直接用這殼變成電動車,反正電動車構造比汽油車還要簡單很多,換殼上市一點都不難,關鍵在有沒有那個價值而已。

聽說MBU風阻係數很低,嗯,剛好電動車很在乎風阻係數,嗯。

 

去年就有提過Model C休旅車看能不能拚2022年上市,到今年本天兵還是認為這很有機會。

以鴻海集團拚效率的程度與國內電動休旅車市場的真空帶來看,應該下半年甚至年末就會讓成品出來透透氣。

2022年不要說台灣市場,連全球市場都很缺一款面向平民消費層的電動休旅車。

所以若要造勢,把握今年是很好的機會,畢竟大家都怕特斯拉的Model Y。

(不過真心話是Model C很醜,真心希望不要遵循Model T巴士的方式直接就這樣上市)

 

不過本天兵還是認為,未來納智捷要推一款電動版的MPV,因為這個市場處於完全真空,就像當初推M7一樣。

消費市場絕對有也一直都有這個需求在。

 

電動車市場跟過往傳統燃油車市場最大的不同就是:電動車市場很好切入。

一台電動車從設計到製造,整個流程比起燃油車要簡略非常多,所以入場難度大幅降低很多。

美國新興電動車品牌如雨後春筍一樣拼命冒出,哪一個有做過燃油車的經驗?沒有,就連特斯拉都沒有。

未來電動車或許會五花八門,但重要的還是售後服務,畢竟一台車不會像手機一樣用一年就丟。

而這就是傳統車廠的優勢,傳統車廠有能量去做保養維修,只差在更新服務需要一段時間去學習如何討好消費者。

(就像特斯拉那樣,硬體不變但車內軟體一直更新來維持產品熱度)

 

短期來說,近期登場的電動車,當初的開發目標不會是以一台可以開十年二十年作為目標,因為科技進步太快了。

而是以一兩年內不會退潮流的酷炫配備為主。從市場分析角度來看,會開很久的車主還是會首選燃油車or油電混和。

所以車廠配備很敢放,價格也很敢開,反正過一兩年我再推新車你就會忘了舊愛。

沒看清這點的就是日產,Leaf設計上太務實無法吸引到酷炫潮為主的消費者。

(還有一個就是CHAdeMO規格開始落伍了,日本政府照慣例的牛步)

這也是許多傳統大廠還不太敢大舉進攻電動車市場的緣故,他們的思考邏輯太務實。

未來等電車能耗能夠達到每度電15公里以上的時候,才有空間來討論實用性這三個字。

 

未來納智捷要搞電動車不是不行,但就如另一個知名老牌車評說的:

"消費者要的不是一台拔配備讓售價低於百萬的電動休旅車,而是一台定價超過百萬但加配備加到超過其價值的電動休旅車"

所以就讓我們慢慢期待到時納智捷會端出什麼樣的產品出來吧。

 

 


 

最後是鄉民(?)最愛的Ford

2021算是該品牌好牌盡出的一年,從多樣化的Focus到大改款的Kuga,或多或少都搶下了很穩定的市場。

但是攤開銷售成績,與其說福特的Co-Pilot 360吸引消費者,不如說是Lv.2 ADAS加上性能化品牌形象搶下了這塊注重配備的年輕人的市場。

雖然這麼說但銷售成績就是擺在那,2021年成長幅度證實這樣的策略的確收到很好的效果。

(或者該說Honda太軟XD)

 

不過現在媒體也學乖了。

與其去預測福特六和會推什麼新車,不如直接去看長安福特有什麼動作,畢竟大家心照不宣,你知我知獨眼龍也知。

而長安福特最近就準備把Focus的1.5L三缸引擎換成四缸引擎,畢竟台灣西方那一岸的消費者只要是三缸就打死不買。

另外新的Mondeo也推出了,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長安福特專屬款,但是外型很歐風。

而且Mondeo還有雙生車EVOS,跨界休旅車,聽這定位就很適合。

PUMA?這哪來的孩子啊不知道呢。

 

至於CAFE要怎麼辦?就看美國爸爸有什麼可以拉的車就盡量拉進來。

以前就提過六和很會玩小量進口車,他們手法很靈活的。

 

 


 

最後加碼一個本天兵很喜歡的Suzuki

在開講之前要先劃分清楚,四輪是"金鈴",兩輪是"台鈴",兩間是不同公司。

講更白一點金鈴是日本主導的海外分公司,台鈴則是日本人跟台灣人合資的公司。

所以金鈴基本上代表了日本那邊的決策方針,不像台鈴還可以自己玩把戲另起爐灶搞電車。

 

不過你有在看本天兵這系列的文章,應該都知道本天兵會提到的日本人大概都沒好事。

因為日本管理階層被派駐來台,大多都是不想搞事的類型。

(以前SIET那位江口先生是特例)

反正時間到就會輪調回日本或是其他地區,不要出包就能穩穩的。

 

所以當你看到Suzuki在台販售的車款數量用一隻手就能數完,你心裡應該就有數了。

 

目前Suzuki的問題在於世代交替,四輪事業扣掉輕自動車,主力市場只剩下日本、印度與小部分歐洲與東南亞市場。

就算印度不用擔心排汙或是能耗問題,日本本土還是要擔心的。

所以目前Suzuki旗下車款還在48V這類輕油電的過渡時期,之前跟Toyota合作的成果還沒端出來。

另外Suzuki的管理高層回到鈴木家主導,這年頭要家族經營不是不行,但就是要拿出成績出來否則第一個被檢討。

隔壁豐田家雖然家大業大,但掌門人靠資源玩出新境界,而不是墨守成規,所以才讓人尊敬。

相較起來這邊家小業小且沒有新的突破,反倒繼續墨守成規,就會讓人擔心未來。

 

換句話說,只有一台Jimny是不夠的,而且Jimny也暫停引進了。

若不能趁Jimny熱潮打好基礎,那也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再加上Suzuki的車內影音娛樂系統還在上古時代水準,48V與其說省油效果大家更怕的是耐用度。

因為歐洲車的48V問題很多,然後Suzuki又不是純日本車,他Vitara、SX-4(S-Cross)是匈牙利產的。

更火上加油的是之前金鈴對Vitara出保固出得很不乾脆,旗下保修體系更是零零散散。

在這樣的狀況下,跟其他品牌相比,Suzuki幾乎沒有優勢可言。

 

未來S-Cross大改登場時,最重要的就是ADAS跟車內影音系統有沒有跟上腳步。

特別是全速域ACC有沒有一起來台會是一大重點,再來就是售價,這幾年Suzuki的定價有點缺乏驚喜。

而印度那邊的車款就不要期待了,因為排汙法規可能過不了,所以Baleno大概不會來。

IGNIS這台是本天兵最愛的小小日本車,因為他日系血統很純。

可惜這台的售價是他最大的弱勢,因為同門師兄Swift只貴他一點點而已。

銷售主力之一的Swift,濃濃的歐風日本小鋼砲,可惜的是車內空間也很歐系的小。

 

總歸來說,相較於另一個家大業大的在台日本H,金鈴的積極度就相對地還較高一點。

但就是售後讓人憂心之外,內裝配備也一直受人詬病。

另外就是那個自信滿滿的定價策略總是讓人不禁好奇高層對市場的態度到底是如何。

 

 

 


 

總結2022年車市預測,進口車款受惠於低稅率,選擇會更加搶眼更具多樣性。

(你各位買不起進口車不是稅太高,是你沒錢)

 

國產車款則是得等到大品牌的大改款車系推出後才有復甦的可能。

而車系除了和泰以外的品牌也都會轉以減少編成做重點銷售的方式突圍。

(六和的一魚多吃單純就是有料就煮,所以他吃法很多但不保證能準時上菜)

 

至於電動車,短期來看依舊會是特斯拉的天下,畢竟要酷要炫要話題還是會以特斯拉為首選。

(要省錢就算了,蹭電仔的行為只會讓人笑死而已)

若電動車真的是剛性市場需求,和泰早就下手了還等你講啊。

只是各位年輕人啊,拿什麼自駕神器來騙車子去自駕就是一個自殺與謀殺他人的行為。

本天兵在路上看過太多放雙手開特斯拉的人,每個不是玩手機就是吃東西,連一般平面道路都有。

台灣道路如虎口,你們幫了很多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