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2022年台灣汽車市場的現況與展望(上)

車市在經過了由盛轉衰的2021年,2022年面臨了許多的新措施與新挑戰。

究竟各大車廠將會如何應戰呢,讓我們來一一分析吧。

 

2022年首當其衝的有兩件事:

一、CAFE新的計算機制

 

二、缺料風雲

2021年在中後期最大的問題就是缺料,各大車廠都開始出現"現車"的庫存緊繃。

前年底到去年初的時候零配件商開始出現叫料困難的狀況,接著就漸漸地影響到車廠零件的庫存,最後就是現車無法照配備表組裝。

所以去年就開始出現一些車款無法選配某些功能,但價格卻沒有折讓的狀況。

這個問題其實還是繼續影響著2022年各車商的營運策略。

 

 


 

看完大方向後,首先來聊聊市場龍頭TOYOTA(和泰)吧

相較於過往都是在三月春酒行程上宣布營運策略,今年和泰倒是一放完年假就透過線上方式公布。

今年Toyota的重點很簡單:TownAce

也就是從去年就開始放消息的輕型小貨卡車款,和泰離開這個市場很久了。

會國產化這台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目前toyota在台的產品線基本上都備齊了,

但是非休旅車款在銷售上的衰退程度卻相當驚人,神A自從RAV4跟Corolla Cross(以下簡稱CC)登場後也開始慢慢變成公司車選項。

就算底盤、引擎跟CC共用,車殼的模具還是一個獨立的成本。再加上Vios大衰退、Yaris競爭力下降以及Sienta沒有超過預期的大賣等等。

和泰這時候就需要一台不會跟現有自身產品線重疊、競爭對手又少的車款。

所以TownAce這款在日本賣很久的小貨卡就出線了。

比較可惜的是TownAce並沒有大改款,不過目前看來似乎也不太會改款就是了,大發省成本省出名的。

(和泰弄進來國產的是小改款,其實也就多了主動安全警示功能而已)

 

其他國產車今年沒意外都照舊,因為缺料的關係。

之前和泰試水溫的Altis旅行車版本(Corolla Touring)不會進來了,因為銷量會被CC壓在地上磨擦,何必自找麻煩。

除非CC、RAV4賣得很差才有可能啦,但是那機率大概要平行時空等級的才有機會。

 

Altis小改款其實掐指算算時辰也差不多了。

雖然CC很熱賣但轎車市場還是佔有一定比例,而其中賣最好的Altis沒有理由不改款。

有鑑於Altis是比CC要早推出的車款,在配備上目前是還沒有跟CC對齊,光ACC沒有全速域對消費者來說就差多了。

所以屆時小改款除了外型以外,配備大概也只能跟上現行款CC而已,大家在意的AutoHold可能不會上,除非CC也跟進。

比較關鍵的還是現行款TSS 2.0並不具備車道"置中"功能,CC跟神A都是車道"維持",也就是打乒乓球那樣快壓線才幫你修回來。

如果神A或是CC能盡速補上的話才會對市場有更進一步的影響力,屆時業代就能跟百年美式品牌一樣吹噓Lv.2了。

 

最近媒體在吹的Sienta大改款,本天兵看法跟去年一樣引進機率很低很低。

商用車市場年底會有TownAce廂車款,乘用車市場則是被CC、RAV4兩強吞噬殆盡。

我要是國瑞我幹嘛吃力不討好的引進一款市場被分刮到連湯都很稀的產品來稀釋自己的財報兼浪費自己的產能?

所以Sienta的退場時機將會是油耗排汙法規無法通過的那天,剩下的就是一直小改小改小小改而已。

 

ViosYaris這兩款也是要等泰規發表後才會有改款的機會。

因為台灣市場就是吃亞太規這套的車內空間,歐日規新款的Yaris車內空間比現行款亞太規Yaris還小,你各位買車不看車內空間才怪。

也不用在那廢話說日本人都留一手好料,以前就講過Corolla Sport(以前叫Auris)是好料來台灣、日本人吃不到。

而且光12代Altis車內空間略小於上一代就被消費者列為缺點了,我要是和泰我傻了才會進一台更小的進來取代。

只是到時候要不是舊引擎繼續征戰沙場,就是複合動力or純電款出線。

剛好日本AQUA大改款也換上了跟大改款Yaris一樣的1.5升Hybrid引擎(M15A-FXE),到時候要過CAFE可能就是這招了。

但是Vios大概會繼續用1.5L純汽油引擎,畢竟這車在崇尚百萬進口車當家庭用車的台灣市場當下只能壓成本搶市場,就算改款了也一樣。

 

進口車也因為缺料的關係甚至還有暫停接單的狀況,在這樣的情形下哪可能會去改款。

所以現行車大概只有小小改款的機會。

新引進的GR車系也是順應日本母集團策略而做的措施,畢竟現在進口一款車對這種規模的大車商來說根本輕而易舉,只是市場要不要的問題而已。

 

新款車bZ4X倒是很乾脆的直接宣布會導入。測試驗證車也在路上跑了。

這台車相信是不會國產化,因為國內沒有相對應的電池生產廠商,日本Toyota是找Panasonic去搞定電池這部分。

但是Panasonic還沒在台灣建電池生產線,電動車要在地生產最關鍵的就是電池是否有辦法現地取得,以及是否有足夠的供應量。

加上台灣人對進口車的迷信程度早就到了痴狂的境界,感覺自己沒開進口車就不是人一樣的程度。

我要是和泰我一定弄進口,因為可以賺更多(因為進口稅制一直降又不用養產線)。你各位挺進口車的小朋友其實都是車商的好夥伴。

 

另外,和泰目前對電動車的策略是"試水溫"。

日本母集團第一台電動車UX300e早就進了,可是你看和泰有很積極在促銷拉銷售量嗎?有很積極在擴增充電樁數量嗎?

在母廠資源還沒開出來的情況下自然就會以較為保守的策略去運行。和泰現在只想躺著慢慢進口來應付CAFE積分而已。

(不要以為掛牛頭牌都會大賣,Land Cruiser Prado一年掛幾台去查一下吧)

 

最後一個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Crown車系將會引進。

當然大家都在猜會拉跨界休旅版,如果有出的話啦。

至於為什麼會特別拉這款?因為日本方面要強推Crown產品線,從原本只為了滿足小眾市場的車款轉變成能夠符合更多需求的車款。

簡單看一下日本Toyota的產品線就會發現,SUV/CUV高級款就只到RAV4雙生車的Harrier,再上去就是小眾市場的超硬派Land Cruiser。

也就是說Toyota希望能夠有一款可以超過Harrier但必須是都會取向的大型豪華休旅車,這個重責大任就交給一樣是頂峰的Crown車款了。

畢竟Crown的定位就是Toyota旗下大型豪華轎車的頂峰,再上去只剩下特殊需求專用車的Century而已。

相對於Corolla在日本也推出了休旅車款的CC(日本CC比台灣還晚出,不要懷疑),Crown在市場上的確也該有一款對應的休旅車才對。

再加上豐田社長這幾年的正面形象,以及盡量全球化的產品規劃,自古以來走不出日本市場的Crown車系相信會在大改款後變成能夠滿足海外市場的戰略車款才是。

(現行款Crown當時因為市場萎縮,Toyota直接把Crown變成大型豪華運動化轎車來搶市,不愧是有賽車魂的豐田社長)

 

你說這麼貴的車在台灣會不會有人買單?拜託!SUV/CUV耶!

台灣人這幾年瘋狂的程度已經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而是車商有沒有車可以交的問題。

進口量只要有Alphard水準對和泰來說要賣掉根本不是問題。

但如果只是掀背車等級的跨界休旅,就要看外型跟性能是否符合台灣人胃口了。

不過就如上面講的,引進這車並不是要拚銷量的,拿來當形象神主牌對和泰來說都是無傷大雅。

 

 


 

下一個是Honda

在日本人持續積極不做事的情況下,去年比較亮眼的產品只剩下大改款FIT。

當然一如本天兵去年預測的一樣引進e:HEV版本來應對CAFE規則,令人意外的是這次居然願意壓價販售。

FIT e:HEV居然定價沒超過80萬(79.9萬),跟汽油版本定價只差了5萬元價差,代表日本人想做事還是做的到的。

 

但是台本的四大天王卻殞落了一位。

那就是在台銷售長青樹的Honda Odyssey。這款在Toyota Previa退場後便成為在台日系MPV銷售台柱的車款。

最終也因為日本母廠的經營策略改變而畫下了句點。

 

當然,主因還是在日本母廠的決策錯誤所導致,因為Odyssey才在2020年完成中期小改款而已。

照理講應該會一路賣到2024~2025才會有後繼車的發表,結果只賣兩年就草草的把生產基地(琦玉縣的狹山工廠)給關閉,急著轉型成電動車研發基地。

當然這一決策也已經遠遠的慢了日本國內競爭對手一大步。畢竟T跟N的電動車版圖已經大步向前了,Honda卻只有一台玩具車e。

雖然今年(2022)三月初宣布與Sony合組新公司來共同研發與販售電動車,但他們預計最快也是2025年才有實際商品。

所以在那之前,Honda的電動車都不用太期待了。

(順帶一提,Sony之前發表過的那兩台電動車都是汽車代工大廠Magna幫忙做的展示車)

 

簡單分析Odyssey停產原因,日本人會跟你說這車沒競爭力。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因為日本人比較喜歡空間利用度極高、外型方方正正的車款。

主因日本道路大多狹窄,我們兩線道的寬度他們做三線道,以及日本車稅金是看車重跟排氣量收稅的,所以窄高型的車款比較吃香。

Odyssey車寬1810mm,日本法規必須掛3號車牌,Stepwgn車寬1695mm掛5號車牌,而日本人傳統觀念上5號牌的車款在持有成本上會比3號牌要低。

(就跟台灣人喜歡1.8L引擎更勝於2.0L引擎,以及2.5L引擎車款根本賣不出去是一樣的道理)

一來一往之下,日本車商會願意賣的車款只剩下窄高型也就不意外了。

(雖然下一代Stepwgn可能會改成1750mm寬,必須掛3號牌,但車型還是維持日本人最愛的瘦高型)

 

更進一步分析日本Honda產品線,你會發現能來台灣賣的還真的沒幾台。

2022年Q1財報年以前的乘用車產品線只有16台。

(e、FIT、Odyssey、Stepwgn、Freed、NSX、CR-V、Vezel、Accord、Insight、Civic、Shuttle、S660、N-ONE、N-BOX、N-WGN)

其中Honda e、NSX是很難賣的技術宣示車,Odyssey、Shuttle、S660停產準備下架。

Accord是泰國製的進口車,Freed自發表以來已經八年了也垂垂老矣,Insight沒人氣、N家族全部都是輕自動車。

剩下能打的只有FIT、Civic、CR-V、Vezel,以及日本Honda寄予厚望的Stepwgn這四款而已了。

所以不只台本,連日本非輕自動車的乘用車能打的也只剩下四大天王而已(四大天王有五個是很正常的)。

 

目前台本因為是日本母廠的子公司,所以車款引進上都會以日本工廠生產的款式作為主要對象。

(和泰也是,蘇家認識的是日本人不是美國人,所以連在台販售的Camry這台美國發表的車款都是日本工廠製造)

換句話說台本能賣的車,還真的就那五個四天王而已了。

 

再更進一步分析台灣汽車市場,你會發現只要是SUV車款都會比同級的轎車還要熱賣。

所以未來台本大概想賣的車會只剩下FIT、CR-V,以及HR-V(Vezel)這三款而已了。

 

為什麼Stepwgn被本天兵排出在預估清單之中?其實很簡單:

"因為瘦高型的MPV在台灣就是賣不出去"

不用跟我說什麼Stepwgn大改款看起來多香,光Sienta都賣得那麼吃力了你跟我說Stepwgn這種更貴的方塊車會賣得動?

更何況Stepwgn的車高保證超過一米八,在台灣只要車高超過一米八的就是沒人要,因為地下停車場進不去。

(Odyssey車高是1710mm,CR-V車高僅1680mm,舊款HR-V更是只有1605mm)

同樣道理也可以套在以前和泰故意試水溫請國內媒體試駕的Toyota Noah(Voxy雙生車),後來也是不了了之。

就是因為車高跟售價考量之下乾脆引進MPV產品線最頂級的Alphard來滿足小眾市場就好,一般大眾市場直接果斷放生用SUV取代。

 

重點回到即將大改款的HR-V

年初各大車媒放消息說這款車大改款只有汽油版,e:HEV因為售價因素將不會推出。

這種消息不用想也知道是台本故意放的,因為初期會上市的只有汽油版而已。

銷售操作手法相信會跟FIT一樣,先上汽油版看看市場接不接受再決定e:HEV版的售價與產品編成。

只要大改款的HR-V汽油版銷售量跟當初大改款FIT汽油版一樣可笑的時候日本人就會緊張了。

因為這台車對台本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車款,在CR-V大改款推出以前都要靠他撐盤,賣不好那台本就真的很危險。

 

但要注意的是,因為大改款HR-V屆時可能會拚一個用自小客貨來過認證(雖然篤定不可能),若成功的話應該可以剛好過2022 CAFE規範。

(CAFE規範車重1190~1305kg的自小客貨油耗是17.0km/L,日本大改款Vezel用1.5引擎車重1250kg,油耗剛好就是17.0km/L)

(為什麼不可能?因為大改款HR-V比CC還小一點,CC都得用客車過你HR-V用自小客貨過那和泰高層大概會從椅子上摔下來)

所以用CAFE這招逼台本壓低油電售價的消費者們,本天兵建議回歸市場機制讓台本拿出誠意。

但如果不拚自小客貨,那我建議台本幫純汽油版HR-V插一對翅膀吧,CAFE對應的自小客規範是21.3km/L,大概要用飛的才會過。

另外,自小客貨無法當計程車用,真的變成自小客貨車那和泰高層摔倒爬起來後會爽死。

 

假設、如果、可能台本真的無意要拉抬HR-V的銷售量,那台本的未來將會相當不樂觀。

因為如果連同料件流用都不願意做,那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除非台本認為轉型成專賣CR-V跟重機的車商就能活的話啦...)

 

 


 

繼續是今年從年初就動作頻頻的Hyundai

繼去年推出全新大改款Tucson(Tucson L)後,今年南陽要玩的牌就是電動車了。

畢竟CAFE規範就在那邊,自認歐化很成功的韓國品牌相信面對國內很歐化的油耗法規應該是很得心應手才對。

 

所以今年年度大戲就是Ioniq 5

這台也沒什麼好講的,南陽為了聲量與銷量,車還沒上市就積極的運作各方傳媒來宣傳這台車。

(有什麼經銷商爆料啦、間諜照啦,甚至連上市前的廣告拍攝都可以讓媒體發現還一路跟拍還真是巧合啊)

不過Ioniq 5這台車也的確是相當有料,因為Hyundai居然決定用這台車重返離開已久的日本市場。

(日本人是完全不買韓國車的帳,因為競爭力遠輸自家國產車。)

(另一個日本完全不買帳的品牌是福特,因為妥善率與空間利用度太差。)

日本媒體在試駕過後也對這台車留下相當好的評價,整體駕駛質感與回饋都已經達到高級車等級的水準。

只是台灣電動車市場是賣給喜歡帥酷炫跟想蹭電的消費者,在這樣的市場下就看這台能替南陽賺多少積分了。

喔對了,車內插頭在第一批Ioniq 5被偷掉了,幫各位標註一下。

 

也因為有電動車賺積分,Tucson L的油電款對上層來說似乎就沒有那麼急迫。

今年他們優先導入的是2.0L入門款,這招算比較聰明的,畢竟Venue的實績就在那邊。

關鍵點還是在於這個"入門版"到底有多入門,台灣的消費者不會因為你有lv.2 ADAS就會乖乖買單。

這塊消費者很強調CP值,你的配備豐富度不夠破盤就難以撼動他們的注意力。

 

另一個也是透過各大傳媒拼命醞釀的是Custo

這台比較新款,2021年年中才正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上市,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現代)專屬車款。

歐陸跟美洲甚至連韓國都還沒有上市。

而南陽推這台的目的就是為了搶M7、Odyssey退場後的市場真空帶,畢竟國內7人座中大型MPV市場一直都沒有消滅。

南陽自己也有9人座商車,對這塊市場一點都不陌生。

反正CKD進來要組車都很快,另一個百年品牌在台代理商也是這樣做的大家都心知肚明。

引擎動力部分,目前北京現代提供的選項是1.5L汽油與2.0L汽油,來到台灣當然就看有什麼就上什麼。

既然Tucson L都要上2.0L汽油搶低價市場了,相信引擎成本應該會有其他車款一起負擔才是。

 

剩下的也沒啥好講的,畢竟現代在台的問題不是國籍而是____,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而業代的操作還是跟10年前的做法大同小異,也就沒啥好期待的。

像是Tuscon L的後座空間跟Kuga一樣用媒體跟業代宣傳推給客貨車規範(Hello,油耗?)。

Staria破百萬卻是兩氣囊起跳(Hello,2022?),Senta Fe冷冰冰的銷量表現等等。

只有低價的Venue能夠用60萬等級的休旅車定位去分食Yaris的市場。

今年甚至連貨車市場都會被和泰吃掉一大塊,不知南陽的Mighty能否搶下Fuso的市場。

 

提到現代就不能不提KIA

去年就提到他們淡出國產車市場轉為進口車代理商。

今年也會延續這樣的策略,畢竟這樣成本才壓得下來,然後開始涉獵電動車市場。

一樣也是因為CAFE的關係。

 

動用大量媒體宣傳的EV6就是他們手上的王牌。

這台就是Ioniq 5的兄弟車,一樣在歐洲獲得很高的評價。

優點就不多說了反正媒體都唱給你聽了,至於缺點就跟他的孿生兄弟一樣。

總之積分能多賺就盡量賺。

 

至於其他車款,反正都改成進口了,壓力減輕很多,彈性也比以前大多了。

而且韓國母廠也比較想推電動車,畢竟韓國人很喜歡走在最前線。

 

 


 

最後是年輕人最愛的Mazda

馬自達的車有個特徵,那就是相當洗鍊的日式外型與內裝造型設計。

好處是不容易看膩,壞處就是很難做小改款。

而這個問題正影響著這間廣島小車廠。

 

去年就提過他們在ADAS、CAFE上已經捉襟見肘,今年的困境將會越趨明顯。

因為2022了,對車商來說難喝的CAFE來了,要想辦法生積分了。

所以台馬破天荒的表示將會引進油電混和技術e-SKYACTIV X,以及明確的指出考慮引進MX-30。

因為日本母廠真的沒招了。

 

細數去年2021年日本馬自達有啥新玩意?

只有接近lv.3 ADAS的馬三實驗驗證車、小小小小改的SKYACTIV X(就是現在的e-SKYACTIV X),以及花瓶MX-30。

剩下的都是舊車特仕特仕再特仕。

台馬底下銷售主力CX-5、Mazda 3來台拖到今年才導入全速域ACC跟車道置中。

而且日本人還不放棄SKYACTIV X這個既複雜又不見成效的技術,所以台馬為了CAFE還是得引進。

 

至於e-SKYACTIV X跟前一代比差在哪裡?

簡單講就是馬力多了10ps、扭力多了16Nm,因為調整了引擎的進氣機制。

 

而那個"油電混和"在哪裡?

其實就是24V的ISG,前幾年稱作輕油電混和,之後因為歐洲車大舉採用48V架構的ISG來改善油耗。

所以大家都對這套機制稍有耳聞了,沒錯就是那個用ISG的油電混和。

 

在日本,馬三的銷售對象主要是年輕人跟一般家庭。

因為在當地有1.5L引擎版本,親民好入手的定位讓他贏得了許多家庭與駕訓班的青睞。

反觀馬自達拿來當高階產品的SKYACTIV X就真的乏人問津,連日本車評都很難替他講好話。

就算改良為e-SKYACTIV X也一樣。所以本天兵去年才說這東西對經銷商來說根本是燙手山芋能不碰就不碰。

而且高階產品定位代表價位也跟著上升,相較於1.5L的親民定位,這樣的產品就顯得格格不入。

 

CX-5更慘,這車只有純汽油跟純柴油兩種燃料引擎可以選而已。

你各位不要懷疑,沒有油電混和、沒有純電動力,整台車基本上跟五年前剛發表的那台CX-5大同小異。

2017年發表至今也差不多該中or大改款了,對日本人來說現在只能賣一台算一台且戰且走。

而且講白了,就算今年來得及大改款,最快也是明年才會引進,所以今年會買這台的真的是死忠的粉絲。

(還有個更慘的是俗稱馬六的Mazda 6,2012年發表至今已經進入放生狀態)

 

在這樣的情況下,偏偏日本人又不太想賣花瓶(MX-30)

整個上層的營運策略讓人感覺只想顧好自家日本跟北美兩個市場而已。

每年都在傳"轉子引擎大復活"這個梗,傳到現在都已經麻木了,到現在純電MX-30還是只有笑話等級的破爛續航力。

在日本本土賣得動的只有油電版的MX-30(拿馬三2.0L一般款引擎搭配24V ISG),買的人也是寥寥無幾。

日本馬自達原本預估EV版一年掛牌約500台,實際上連200台都不到,直接腰斬給你看。

 

總結2021年,日本馬自達給人的印象依舊停留在十幾年前的魂動時代。

這樣的表現高層居然說想成為Lexus第二?我可不記得Lexus有落魄到只有三款汽油引擎可以賣的程度。

(PS:Mazda早就跟Toyota策略合作了,Toyota是Mazda的第三大股東,要資源不是沒有,他們只是想自己弄而已)

 

<下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