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山景點] 阿智神社,一探倉敷總鎮守

說到倉敷美觀地區著名的神道教建築,大概就是這座位於鶴型山上,充滿歷史的阿智神社吧。

其實這座神社小有來頭,就讓本天兵娓娓道來吧。

 

根據紀載,這座阿智神社大約在室町時代末期鎮守於當時的倉敷村鶴型山山麓。

在文禄3年(1594年)搬到現在的位置,也就是鶴型山的山頂處。

至於為什麼要搬?因為原址有"觀龍寺"要進駐。有看過本天兵網誌的應該都知道,日本戰國時期是個佛教盛行的時期。

不只各大名蓋佛寺的一堆,甚至還有神道教代表的天皇出家去當和尚的事情。

所以在寬永元年(1624年)的時候,妙見宮(當年的阿智神社)甚至連管理都由觀龍寺來處理,畢竟當年神佛一家不分你我。

 

但是來到明治時期,

因為"神佛分離令"的緣故,被佛教寺廟管理的神道教妙見宮就必須分離出去,改稱為阿智神社一直到現在。

所以來到倉敷,參觀阿智神社時記得不要錯過旁邊的觀龍寺。

 

也因如此,這次旅程的起點就從觀龍寺開始吧。

觀龍寺的大門。其實從觀龍寺到阿智神社的路是比較平緩的,至少你不用爬一堆樓梯。

 

看似古老的鐘樓

但其實是昭和末期(1949年)建立的,出資者當然是當地仕紳代表:大原總一郎先生。

通稱為"鶴型山的鐘樓"而不是觀龍寺鐘樓,因為鐘樓的所在位置剛好在寺廟境外旁邊。

用來紀念古早以前曾經存在過的倉敷村鐘樓,講白點就是蓋爽的。

 

穿過寺廟境內繼續往上走就會看到石鳥居

禁門鳥居,應該是因為這座鳥居位於神社西方的緣故。

其實走到這邊已經到半山腰了。

 

再往前走

就會看到佛教的山門...是的,阿智神社的大門是佛教山門形式來建設的,這座門是随身門。

畢竟當初跟佛寺的關係走的太密切,門當然走佛教系統,只差門兩側沒擺個千里眼與順風耳而已。

 

其實不只大門走佛教系統

連拜殿也是佛教的伽藍風格,要不是因為掛了很大一串注連繩的緣故才讓人想起原來這裡是神道教的。

 

不過這裡倒是標準的神道教風格

也就是本殿,畢竟本殿這類建築只有神道教才有。

建築的風格自然就是依照神道教規矩走。

 

順帶一提阿智神社祭祀的是祈求航運平安的宗像三女神。

因為這裡很久很久以前是連接瀨戶內海的潟湖,後來因為河水堆積與人為的造陸才逐漸變為陸地。

(倉敷附近地名一堆什麼什麼島的原因就是這樣來的,以前那些地方真的是海上的島嶼)

(不過那也是在日本戰國時代以前的事情了)

 

另外一個神道教的代表

御神體,也就是代表神明的物體。

這兩顆石頭是"天津磐境",古早時期人們以為這裡是神明降臨的場所,就把這組石頭當神來祭拜了。

 

社務所來一張

這邊也是比較接近一般神道教建築的風格。

 

另一個建築也是只有神道教才有的

繪馬殿,用來展示供奉的繪馬的地方。

 

裡面有一座鶴型山與倉敷美觀地區的縮尺模型

可以發現到從正面上去的階梯相當驚人,不過其實也沒那麼誇張啦。

 

從山上眺望倉敷美觀地區

一面素雅的屋頂與白牆,彷彿將倉敷的時光停滯在熱鬧輝煌的江戶時期。

 

在境內繞一繞後,算算時間也差不多該離開了。

離開時走正面的石階下去

回頭拍一張正面的參道,神社的入口就是這麼的低調。

 

離開神境,返回世間

山腳下就是繁榮的倉敷美觀地區,數百年前的樣貌伴隨著神社的歷史一起留存至今。

曾經輝煌過的繁榮商業區域,其美麗的一面在百年後的現代依舊吸引著源源不絕的觀光人潮。

凝聚薈萃而得的百年風貌,我們有幸能夠親眼一睹其昔日的丰采。

 

 

給個結論吧:

阿智神社雖然有著濃濃的佛教風格,卻也是記錄著從江戶到明治的歷史演進。

走上階梯,登高一望,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倉敷美觀地區,或許你會體驗出全新的感動。

 

<交通資訊>

阿智神社就位於倉敷美觀地區北邊的鶴型山上。

從倉敷美觀地區進入即可登山抵達。

 

<附註>
1. 階梯有點多又不會太多,爬一下就到了。

2. 御守、紀念品當然有。

3. 神社後方有縣指定天然紀念物"阿智古藤",就是紫藤花,樹齡約300~500年的紫藤花,開花期間別忘了造訪。

4. 參觀時間約1hr左右,境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