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完全體 2021年全新MacBook Pro發表

M1處理器家族的MacBook終於迎來了第一階段的完整態勢。

今天(台北時間2021/10/19清晨),美商蘋果發表了最新的MacBook Pro家族。

 

Apple Event影片連結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M1uajp--A

 

這次發表會我們先跳過AirPod跟服務,主菜放在MacBook上。

事前謠言指揮部蒐集過來的訊息基本上都中了,包含有瀏海的螢幕、尺寸、MagSafe可能回歸等等。

不過沒中的居然是謠指部重頭戲:M1X處理器。

 

因為這次Apple居然推出兩款M1家族的新產品!

 

首先來看看先發表的M1 Pro

1. 記憶體從16G直接Double成32GB

2. 10核心中央處理器(8大2小),比M1多了2顆,配比從4大4小變成8大2小。

3. 16核心圖形處理器,比M1多了一倍。

4. 專用的影像處理單元。

5. AI運算單元一樣是16核心。

6. 記憶體塞不進去了只能另外封裝。

7. 沒意外的話應該還是TSMC 5nm製程。

 

接著是M1 Max

1. 記憶體拉到64GB

2. 10核心中央處理器(8大2小),同M1 Pro。

3. 32核心圖形處理器,比M1 Pro多了一倍,比M1多了4倍。

4. 其他都跟M1 Pro一樣。

 

好了,來聊聊這次的M1改進版。

當然從命名上來看很明顯的就是吃了iPhone團隊的口水,從無印一路加字變成Pro、Max。

不過這次看來一般用戶不一定要買到Max,因為多的功能基本上是給影像處理工作者使用的,就跟桌機的iMac Pro一樣。

 

上次M1發表的時候本天兵也寫了篇文章分享看法

那時候就有提到M1已經是顆大傢伙了,5nm製程放8核心大成這樣卻只能滿足入門跟一般用戶的需求那蘋果該怎麼辦?

答案是:不要想那麼多,堆料就對了!

從左到右分別是M1、M1 Pro、M1 Max的處理器核心大小比較圖,要注意的是這張圖並未放入記憶體。

你覺得M1很大?蘋果說我還可以更大!

可以這樣塞的關鍵點在於筆電的主機板面積遠大於手機的主機板,所以可以用面積去換散熱跟布局。

反正蘋果不擔心我們就不用替他緊張,大不了兩顆風扇拼命吹就好。

 

那,這樣堆料後可以換到什麼效能?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I/O Port的增加,MacBook Pro終於再次迎接HDMI插槽的回歸

甚至連SD Card Reader都回來了!M1最缺的I/O終於靠堆料給補回來。

也因為這次直接塞一倍以上的GPU進來,所以外接螢幕的支援數量就變多了,這也是為什麼蘋果敢把HDMI加回來的原因。

 

另外還有一個回來的是MagSafe大師兄

這次是MagSafe 3,支援96W快充。用USB Type-C也可以支援快充。

另外就是USB Type-C插孔多了一個(一共三個),全部都是Thunderbolt4/USB4。

處理效能的部分倒是沒有太大的驚艷度,因為蘋果這次直接跟你說Pro的圖形處理能力是M1的2倍。

為什麼是兩倍?因為核心多了一倍,Max是四倍一樣是單純比數量。

(不過要注意的是處理速度就不是double了,跟Intel內建的Iris比4K render,Pro多了9.2倍,但Max是13.4倍而不是18.4倍)

中央處理核心的能力多了70%大概就是核心加加減減算出來的。

換句話說,這次的M1 Pro/Max還真的就是M1堆料版而已。

 

既然M1 Pro跟M1 Max這麼瘋狂,那難道都沒有缺點嗎?

其實是有的,那就是耗電大幅增加XD。

可以注意到的是,13吋的電池是58.2Wh、14吋是70Wh、16吋是100Wh。

其中16吋機型電池加了將近一倍,上網時間還少了3小時(17hr v.s. 14hr),Apple TV電影撥放只多了1小時(20hr v.s. 21hr)。

當然加大尺寸的高解析螢幕會是一個耗電因素,

不過各位也別忘了,新款的機型都是採用mini-LED作為背光源,比起傳統LED背光的13吋螢幕應該更為省電or持平才對。

所以耗掉的電都被誰吃了?答案應該已經很明顯了。

這次的M1 Pro與M1 Max與M1的差異在於小核心只剩兩顆,做文書處理等輕度使用上M1 Pro/Max可能會更頻繁的開啟大核心使用。

間接導致整體的耗電量增加,雖然還是比I/A兩廠的x86架構省電。

也就是說,要拉高效能就要多吃電的物理天性即使是吹牛如蘋果也無法掩蓋過去,

但轉頭望向其他幾家大廠,這年頭好像大家都把處理器吃電當日常了。

 

還有另一個缺點是售價

14吋開價1999美金的居然是減料版...也就是台幣59900這款。

中央處理單元跟圖形處理單元都各少了兩顆核心,這樣你開兩千美喔蘋果...。

要滿血版M1 Pro你得拿出七萬五(NT$:74900)新台幣,這個根本是以前17吋的售價...。

只能說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TSMC的業績又要井噴了,憂的是我們的荷包又要縮水了...。

 

各位你以為這樣就沒了嗎?

16吋起跳價一樣是七萬五,處理器只有M1 Pro還不是M1 Max喔大哥!

想一親M1 Max芳澤?請拿出誠意,價值十萬五(NT$:104900)的誠意!

只能說這次蘋果的開價實在太敢了,他們大概是考量到產能跟營收才要開這個價格。

當初本天兵擔心M1越做越大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產量,你晶圓就是那麼大,產品越大顆一張晶圓能切的數量就會越少,除非你製程提升。

但是M1 Pro跟M1 Max都還在5nm沒有進步,代表蘋果這次是打算先用堆料去試水溫,

如果消費者可以接受這樣的產品的話那以後都會以Apple Silicon為主,不找外廠(AMD、NV、Intel等)救援。

雖然我是覺得庫克打從一開始就只想獨吞就是了。

 

其他比較沒那麼重要的大概就是Touch Bar終於被消滅了,這個本天兵從蘋果加進去後就一路酸到2021年的雞肋終於是消滅了。

還有比較可惜的是Touch Pad還是傳統構型,沒有像Windows筆電那樣放一塊觸控面板進去做多用途。

螢幕多了瀏海其實一點都不影響使用,用過Mac的都知道上面的bar在中間的部分很少會用到,所以不太會像iPhone那樣需要摺疊顯示內容。

看影片就更不用說,看16:9影片你上下都是黑的根本看不到瀏海,跟iPhone差很多。

 

但最可惜的還是Mac Mini沒有跟著推出新款產品。

不過以M1 Pro/Max的定位來看,蘋果應該也不會希望這麼高成本的chip放在高CP值的商品內吧。

幸好M1本身的處理能力依舊遠遠超越iPhone 13系列的A15,所以各位目前還不用擔心M1的效能被新品甩在後頭,反正這次的新品只是堆料而已尚未大改進。

也因為只是堆料而已,iPad Pro系列未來改款應該也不會採用這兩顆耗電怪獸。

 

如果你只想看結論,那就來結論一下。

對一般文書上網打打iOS遊戲的普羅大眾Mac用戶而言:選M1機型(本天兵偏好完全版Air,外出內用兩相宜)。

對有需要用到Fina Cut Pro等Apple影像處理軟體的用戶:錢多就買M1 Max機型,沒錢就M1 Pro。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需要Mac的用戶:去買Windows筆電。

我覺得MacBook看起來好帥好好看的用戶:不要問別人,問你荷包有幾分力就好。

 

 


 

追記:

由於日前從親戚那邊接手了一台Mac Mini M1(8+8,8G、256GB),所以可以簡單分享一下M1處理器的使用心得。

1. 轉檔很快

用內建的iMovie輸出720P影片快到差點飛起來。要注意這只是iMovie而不是Final Cut Pro。

2. 開機很快

至少比本天兵的MacBook Pro(Intel)要快多了,關機也是秒關機。

3.不能打遊戲

前面留言就說過了,再驗證一次依舊是不行。

可惜了很多iOS/iPadOS上的好遊戲。

4.溫度很低

一般使用下連內建風扇吹出來的風都是涼的。

5. 耗電極省

這個超有感,看Nico生或是YT直播,UPS偵測到的負載耗電量只有"6w",比本天兵的Intel+Windows桌機140w待機省了23倍!

官方給的待機耗電量6.9w應該是保守預估,一般文書處理甚至是看Youtube等工作是連10w都用不到。

 

結論:文書神蹟(機)


 

蘋果昨天發表的M1 Ultra處理器,各位看了也知道,就是AMD祖傳(笑)的膠水大法。

當然這邊講的膠水不是真的去文具行買膠水把兩顆M1 Max黏一黏就收工,而是指Apple把兩顆M1 Max接起來而已。

兩顆併起來聽起來很威,但實際上他吹的那些效能都要保守看待,而且M1原本架構的缺點當然也還在。

好消息是當蘋果要用膠水黏M1的時候,就代表M1處理器的極限也差不多了。我們可以期待之後就是M2的登場了。

 


 

補充一下,

M1處理器在MacOS底下是不太能跑iOS的遊戲,因為鎖住了(無法正常安裝)。

所以你各位預期的那些手遊大作套到Macbook上都是望算力興嘆,無用武之地。

 

簡單講,要玩遊戲的請直接忽略Macbook or Mac

Apple目前還沒打算讓各位可以用M1 MacOS大玩特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