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北國際新車大展,觀展心得(一)

這篇會介紹到Toyota、Peugeot、Citeron、Tesla

 

兩年一度的大展終於來了,大展與否的關鍵當然是和泰是否有參與。

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先從Toyota開始吧

 

第一台就是今年Toyota的話題新寵兒:Corolla Wagon

在台灣的官方正式車名其實尚未決定,因為到底要不要導入也都是未知數。

雖然如此,車牌的地方還是掛了一塊Corolla Touring作為暫時的車名。

不過我覺得屆時假設真的導入了,很有可能會沿用這個名稱,就看要怎麼導入。

 

先來看看重點的車屁股

這台是歐規2.0油電款,跟現行導入台灣的Corolla車系最大的差異就在這個Wagon車尾。

 

整體造型算是相當流線,符合台灣人眼中的美學。

台灣在地美學觀點是什麼?就是:低、趴、寬、扁、殺、帥!

不要急著罵本天兵亂講,事實證明日本那種拉高、拉長、偏窄的空間極大化車身台灣人就是不喜歡,看看Teana、Sienta就知道。

 

車內跟Auris是一樣的

因為本來就是同一款,只是差在Auris是Hatchback、Touring是Wagon。

 

車內有全景天窗配置

本天兵認為,這個天窗是不得不加的配備,等一下來聊。

 

重點的後廂空間

Wagon車款的重點就是大容量的後廂,但是有一個問題不知道你看出來了沒有?

 

那就是:這車其實並不大...

和泰在現場也有放Auris、Altis,所以可以直接比對不用靠印象分數。

第二排空間實際坐起來,由小到大分別是Auris、Touring、Altis。

 

不要懷疑,這台Wagon的第二排空間其實比Altis還小一點,第二排的頭頂離天花板的距離比Altis要小。

也難怪這台要裝全景天窗,不然壓迫感一定更嚴重。

 

Touring版唯一的優點就是後廂空間比較大,但是卻沒有特別長。

這邊的"長"是指後保桿到第二排座椅的距離,寬則是後廂裡兩輪拱的間距。

高就是後廂底板到天花板的高度。

這三點去跟Altis比,高是一定贏,但是長寬卻沒有明顯優勢。

如果你認知中的Wagon是像Passat Variant、Mondeo Wagon、Mazda 6 Wagon那樣的話,不好意思Corolla車格本來就小一號。

 

拉三圍出來,

歐規Touring長寬高分別是4650x1790x1435(mm),軸距2700mm

Altis則是4630x1785x1435(mm),軸距2700mm

兩個相比,Touring只有在車長多了三公分而已,車寬那個半公分可以忽略不計。

(展場顧攤的小弟還說這台比Altis大,對啊,大三公分而已)

也難怪和泰要拉歐規版進來試水溫,因為這台碗公的空間根本沒有想像中的大,要是拉更小台的日規進來一定會罵到爆。

(日規Corolla Touring:4495mm x 1745mm x 1460mm,軸距是2640mm)

那些說非日規車不買的鍵盤網友應該趕快去買Sienta,這台可是國瑞官方幫你右改左還落引擎合法上市的純日規車款。

 

真的會去買這台的消費者,應該是著重在外觀上而不是實用性。

因為空間根本沒差多少之外,如果是進口車導入的方式,定位上一定會比Altis要高。

要你買一台開價接近百萬的進口Altis碗公,會願意點頭的應該不會太多。

 

最後聊一下車名,

如果是用進口的方式,車名應該會維持Corolla Touring,這個是日規的名稱。

如果是國產,車名有可能會改成Altis Touring或是沿用日規的Corolla Touring。

但我認為國產機會渺茫就是了,碗公在台灣市場就是吃不開,要和泰跟國瑞這兩個精算王特地開案去生產量這麼小的款式,

除非產線真的太閒,不然就是這兩老佛心來著。

 

下一台,Toyota Supra

全名叫做Toyota GR Supra,不過我們這些老車友都是簡稱Supra而已。

跟BMW Z4共用大量料件的雙生車,但是媒體評價都是Supra比較好。

原因很簡單,Toyota的社長是賽車手,BMW的老闆不是。

 

車子難得沒有鎖起來

就不客氣地進去試坐一下了。

 

車內視角

第一印象,真的就是BMW!裡面滿滿的都是貼著Toyota標籤的BMW料件。

你看這個中船設計,完全就是BMW!

整體坐起來不管是座椅設定、車高、進出車內的難易度來說,都與86相去不遠。

換句話說就是沒那麼工廠賽車啦,不會過於低趴到像坐在地板上,也不會難以進出。

對本天兵來說,唯一有意見的只有儀表板的設計過於保守而已,86的表比較兇。

 

豐厚的車尾臀線

雖然後輪離車室很近,但意外地不會過度影響進出的難易度。

 

車尾來一張

雖然照片看起來很大台,固有印象也很大台,但是三圍告訴你這台只比86大一點點。

現場看來除了乖張的線條以外,其實Supra還蠻小台的。

 

繼續下一台,Hilux

傳說中的Toyota貨卡,線條設計上讓這台的視覺外觀比Ranger還大。

 

內裝看一下

很Altis的設計,這台貨卡並沒有因為是貨卡就刻意設計的很粗曠,並沒有。

 

順帶一提坐在車上是看的到引擎蓋的

不過車高有一點高。

 

接著是台灣搶先開賣的Granvia

日本比台灣還要晚上市,說台灣市場不重要的請面對現實,台灣市場其實一點都不小。

 

這台的重點是這個

兩張旗艦尊榮座椅,想買柴油車又需要兩張豪華座椅的,就這台了。

 

下一台,剛拿下2019-2020年日本Car of the Year JAPAN(COTY)的

RAV4五代!

這邊要講一下,RAV4的那個"4"不是四代,是"4 Wheel Drive"的簡寫。

RAV4是取"Recreational Active Vehicle 4Wheel Drive"的第一個字縮寫出來的車名。

 

RAV4有什麼好看?看點就在"為什麼他賣得這麼好?"

重點就在後座。

RAV4的第二排座椅坐起來相當的理想。

首先,椅面長度夠,以至於大腿的支撐度夠好。

椅面的泡棉軟硬適中,表面皮革處理較為柔軟,雖然沒有Nissan軟但不會像以前那樣過硬,Nissan椅子真的棒。

椅背的長度也夠長,不會有肩膀沒有支撐到的感覺,不要懷疑,現場很多他牌休旅車是做不到這點的。

車頂天花板離車內地板的距離也夠讓身高180以上的人坐進去後不會顯得壓迫。

車窗的底高也略低於肩膀,加上較為方正的中段車室設計,讓第二排乘客在視覺上感到開闊而非壓迫,XC40也是這樣的設計。

車門的飾板用料也給足誠意,多種用料、多層式設計讓人不會覺得陽春。

 

再加上油耗優勢(RAV4是同尺寸汽油引擎休旅車中最省油的)、二手價優勢、品牌好感度優勢、產地優勢。

難怪RAV4可以賣得這麼好。

鍵盤小朋友也不用在那邊酸說買RAV4的人都是不懂車的白痴,拿下COTY第一名的車到底哪裡不好?

如果你們連COTY都可以否定,那我可以偷偷跟你們說:

2015年COTY第一名是Mazda Roadster

2016年COTY第一名是Subaru Impreza

2017年COTY第一名是Volvo XC60

2018年COTY第一名是Volvo XC40

嗯,在酸民眼中這些都是爛車是吧。

 

幾台不能坐的拍一下

GR Altis,單純換貼紙而已,雖然給媒體的稿寫得很漂亮,現場看根本沒有爆龜。

 

換個角度

車窗貼了非常非常深的隔熱紙所以看不到內裝是否有跟著修改。

當然,我猜沒有,否則根本不需要貼這麼黑。

 

GR Supra Racing Concept

在GT Sport中一同登場的Supra比賽款式,拉這台算是有拉有交代。

 

車尾的Diffuser非常驚人

 

台上兩台概念車

和泰向來都是拉幾台過來交差而已,國外車展是展車展技術,台灣車展是年底清倉的大賣場。

如果真的有心,車廠可以把概念車獨立一個區塊,並且多放幾塊解說牌來描述自家的未來展望。

但是你在台灣的車展很難看到這樣的畫面。

 

 

下一攤是PeugeotCitreon

 

台上的2082008先看一下

聽說沒那麼快進到台灣來,法國車在台灣是小眾市場不要太強求。

至少代理商還願意替中控台上的車機弄中文介面。

 

不過這台Rifter

最近(2019年末)電視台的各大汽車節目中的來賓把這台講的超棒超划算,真的是辛苦他們了。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這台根本就是貨車,不是什麼MPV、SUV,講更難聽點就是大台的VW Caddy而已。

旁邊Citreon Berlingo應該是這台的雙生車,兩台都是標準的多人座貨車。

 

門板用料比堅達好

 

座椅更慘

第二排全部都是絨布椅之外,椅面也超短,大腿支撐力慘不忍睹。

 

其實不要說Rifter第二排椅面短,因為就連這台

3008,正統休旅車設定,第二排的椅面也不夠長,都輸RAV4。

所以鍵盤勁戰手不用在那邊裝清高說台灣人只會買頭又大根本不懂車,台灣消費者可是全地球數一數二精明的。

 

法國車在台灣開上路,爽的只有駕駛而已,因為那駕駛座的設計真的很新鮮,開起來也都讚譽有加。

但是買休旅車不重視後座的買家在台灣應該是屈指可數。

為什麼這樣說,隔壁這台Citreon C4 Spacetourer就是最好的例子

 

你看看這駕駛座

他擋風玻璃真的超大,直接延伸到駕駛頭頂,跟在開高鐵一樣。

雖然這台不是第一次試坐,但是每一次都能讓我如此驚訝。

只是這個隔熱紙施工不知道要不要另外加錢就是了。

 

排檔桿的位置很奇葩

在方向機柱上方,很像三十年前的美國車。

 

旁邊這台C5 Aircross

 

內裝就很陽春

不過這不能怪車,因為法國人的思考邏輯本來就很特立獨行。

在一般人眼中視為廉價象徵的硬塑膠咬花飾板在這台車裡面卻用了非常多,偉哉法國人。

 

前面提到Berlingo跟他的兄弟都是貨車

 

不信邪是不是?馬上來看看第二排座椅

二十年前的豐田瑞獅二代的後座也沒這麼慘,跟老得利卡娃娃車有得拚。

不是說用絨布面料就是廉價,在台灣絨布容易髒又會發霉之外,坐墊長度不夠、裡面的泡綿也很薄,這樣是要怎麼跟人比?

而且不要忘了,這台車最低開價是98.8萬,不是68.8萬,難怪車展上沒人要看這兩台難兄難弟。

 

 

下一個,2019年在台灣非常火紅的Tesla

 

主要原因是因為台灣的Model 3車主順利交車了

本天兵向來不喜歡Tesla,因為這東西擺明就是高科技載人移動玩具,不是車。

 

不過沒關係,先來看看內裝

相信各位都很熟悉了,前座就是中控台給你一個螢幕、左邊有一個方向盤跟踏板,以及兩張椅子。

所有資訊都要靠這個螢幕來顯示,而且他沒有抬頭顯示器,沒有!

以及他也沒有大家最喜歡掛在嘴邊的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都沒有!

(Tesla沒有這兩個我猜是因為他車載導航會控管自動輔助駕駛功能,所以他不希望外部裝置進來亂)

 

Model3,如果只是一台2+2的跑房車的話我會很讚賞他身為玩具的職位做得很好。

但很可惜,他是一台兩廂四門房車。

 

所以我們來看看他的後座吧

首先,後座的車門也是無窗框的設計。

 

車內乘客要下車的時候

是按照片中央那個按鈕打開的,沒有傳統車門握把。

 

接著,後座空間,基本上是沒啥大問題的,至少還像一台車。

但是上下車時問題很大。

因為他B柱跟輪拱太接近了,進而縮小了進出車門時腳部的空間。

所以這台車的後座上下車跟跑車一樣麻煩。

門的角度很大就一定方便?我試過的跑車的車門開啟角度也都很大啊,問題是這些車好進出嗎?

 

換句話說,Tesla Model3的後座依舊不是一個理想的設計。

如果你家裡只有一個人,或是只有你一個人需要坐進這台車,那Model3至少是Tesla最入門的車款。

但如果不是的話,聰明的你還有很多選擇。

 

你在網路上看各車評的評論影片、車主的影片,都會說這台Model3多快多聰明。

但是你很難看到他們會去評論後座優缺,因為這台車爽的只有車主而已,但諷刺的是他卻有四個門。

 

另外組裝品質、用料等等的都是老問題了,各位自己去看看就知道。

 

(下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