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Headphone Festival,一些耳機的試聽心得(下)

本文會聊到final、Yoga等其他品牌的新產品心得,包括:

1. final A8000

2. final B1、B2、B3

3. final D8000

4. yoga CD-1200、KP-1200、KP-1800、KP-2400

5. 其他品牌的一點雜談

 

首先是final

final給本天兵的印象就是"溫暖、充滿感情的人聲"、"較為溫潤、偏中低音域的聲音表現"。

這次他們也有幾隻新耳機登場。

 

第一隻就是final的新旗艦耳道式耳機:final A8000

這支的技術面很恐怖,待我娓娓道來

1. ""振膜的耳道式耳機

2. 四腔室結構

3. 不鏽鋼打造

4. 型號是"FI-A8DSSD",很final的命名

5. 阻抗是16ohm

 

所以其實A8000是一動圈的耳機,跟時下流行的多單體多音分路的聖誕樹設計大相逕庭。

不過本天兵知道,final一直都是這種日本頑固派的代表之一,所以他們會搞出這樣破天荒的產品一點都不意外。

 

另外說到鈹振膜單體,最有名的就是那個法國音響大廠:Focal。

旗下第一支鈹振膜單體耳機就是傳說中的Utopia。

日前本天兵有幸耳聞過,對他驚人的結像力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不過這邊要再強調一次,Focal跟final都不是鍍鈹,而是純鈹振膜。

所以當你看到鈹合金振膜時大概都是鍍的,成本跟工藝技術兩者相差很多。

 

型號跟左右耳的標示都在內側

線材也採用OFC鍍銀線,最近final很喜歡把高階耳道換上銀線。

 

接著,聽感表現:

(訊源:XZP手機直推)

初聽會發現,這支的走向就是標準的final音。

也就是三頻均衡中略偏中低音域一點、人聲存在感明顯。

 

有趣的是這隻的走向更偏向均衡監聽系一點,人聲不會刻意偏高或偏低偏厚,很大眾的設定。

女高音氣力略差,聲調也是中性取向。

BASS等節奏感強烈的歌曲一催下去也是該有幾分力就給幾分力,不會過度演繹。

樂音之間的分離感也是相當均衡,不會刻意站太開或是全擠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這支很好推,對前端要求不高,符合final家的一貫心法。

 

配戴感

戴起來很明顯有一個重量感,體積偏大、耳管也偏短,配戴起來沒有鐵三角那樣簡單舒適。

 

總結

雖然還是很final,但是少了點特色,多了份全面性,是個五育均衡發展的選手。

 

產品定位

這支日本定價198000,對你沒看錯,十九萬八千日幣整,相當有野心的目標。

 

 

繼續是final B2

這個也是final家的新系列,特點如下:

1. 針對不同音樂取向來開發的產品

2. 刻意設計螺絲固定的機構,讓耳機變成可以維修的設計

3. B家一門三傑都是以工程師為導向所誕生的

4. 一動圈單體設計

5. 型號是FI-B2BSSD,很final

6. 阻抗41ohm

 

B1、B2、B3是final放手讓工程師下去搞,特別針對某方面表現來設計的耳機系列。

B2是人聲、B3是樂音、B1是臨場感。

 

不過明眼人應該都能發現,B2跟A8000兩個長的超像的。

其實是因為這兩個系列(甚至連集資的make系列)都是共同開發,只是A系列比較硬派所以專注在聲音表現上。

而B系列則是考慮到人體工學的部分。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B系列一共三隻,名稱是B1、B2、B3。

但是產品定位從高到低卻是B1、B3、B2,final說這個是他們故意的,希望顧客不要單以數字大小來決定。

這句話聽起來果然很工程師XD。

 

聽感表現

(訊源:XZP手機直推)

初聽就能發現這隻很有老final的調調。

 

人聲很明顯、突出,溫潤中帶有豐厚感情,聽獨唱時會讓人情感大爆發。

但是這支沒有什麼女毒,女高音的音域不要太高都能演繹得很完美。

解析力很強,但是音場很窄,樂音之間的分離感也不足。

所以這支聽純樂音如交響樂之類的會相當吃虧,打擊樂器也表現得很乾。

 

另外一提,這支也是很好推。

 

配戴感

跟A8000比,很明顯的這支的耳管比較突出,比較容易配戴。

重量感倒還好。

 

總結

人聲專用,適合聽以人聲為主的樂曲,符合final工程師對產品的定位。

 

產品定位

這支的官方定價是8900,看在人聲表現上如此的突出之下,會買單的應該不少。

 

 

繼續是final B3

但是這隻我忘了拍了,顏色跟A8000幾乎一樣。

不過沒照片也不太好所以給各位看一下B系列的包裝盒

這個是B1的盒子,不過B系列都是一樣的設計,只差在上面的型號不同而已。

這盒子給本天兵的第一印象就是:日式和果子,final果然很日本。

 

特點大部分都在前面講過了,這支比較不一樣的點如下:

1. 兩動鐵單體

2. OFC鍍銀線

3. 阻抗19ohm

4. 這支的重點是樂音表現

 

聽感表現

(訊源:XZP手機直推)

初聽會發現這隻很均衡,或者該說太過均衡了。

聲音該是怎樣的表現就會是那樣的表現之外,每一種樂音也都表現得相當圓融恰當。

 

音場偏小、較為平面,分離感普通,解析力偏強且會帶來強烈印象。

反應力很好,聲音快慢收放自如。

甚至連電子歌聲(初音未來系列歌曲)都能處理得非常圓潤又不失其特色。

可惜的是女高音的氣力偏弱之外也不夠毒,像是把病嬌女給教導成優雅淑女那樣的表現。

 

而且這隻也是很好推,謝謝你final。

 

配戴感:同B2。

 

總結

B3是一隻過於均衡,八面玲瓏的產品。不會刻意限制在強調樂音表現,而是什麼都好的全面性產品。

如果A8000五科都能拿95分的話,B3大概可以拿個70分以上都不是問題。

 

產品定位

官方參考定價是13900,必須說,戰力很強!沒有特別偏好的消費者應該一聽就下手了。

 

 

最後是售價最高的B1

金光閃閃!

 

這支的特點跟前面兩隻一樣,稍微不同的地方如下:

1. 一動鐵一動圈,共兩單體的設計

2. OFC鍍銀線

3. 阻抗13ohm

4. 這支的重點是臨場感

 

聽感表現

(訊源:XZP手機直推)

初聽就知道,這支是B2、B3的final家系血脈完全體。

 

三頻走向偏向中低音域,但是樂音細緻優雅、人聲獨立靠前。

解析力很強,分離感明顯,音場雖不大但較為立體。

低音域相當強烈但不會搶了主旋律的戲碼,女高音一樣較為有氣無力。

而且一樣也是很好推。

 

配戴感:同B2。

 

總結

B系列中最final的一支耳機,A8000感覺還混了一點外來的味道,B1就完全的final。

 

產品定位

這支的官方建議售價是21000,接近前面兩隻的總和,如果你很喜歡final家的調性,那就是這支了。

 

 

final攤位上最後聽的是這支

final D8000 Pro Edition,攤位主打的廣告也是這支。

 

簡單講一下特點吧

1. final家高端耳罩旗艦耳機的監聽版

2. 調整過的AFDS場極式平面單體,刻意降低了D8000原本低頻的表現

3. 可換線,現場是OFC鍍銀線

4. 開放式設計

5. D系列堅持在自家本部生產製造

6. 每個零件都能被拆解,便於長久使用時需要的維修需求

7. 也因為可以拆解,所以final說D8000系列是可以付費升級的XDDD,果然很工程師

 

單體拍一下

什麼都看不到對不對,因為這個不是傳統的動圈設計。

 

不過必須說,開放式設計的耳機在這種展場很吃虧,因為展場雖然不算吵,但是細碎噪音很多。

所以每個人試聽這隻的時候音量都開超大,大到我坐隔壁都聽得出來他在聽什麼。

 

接著,聽感表現

(訊源:自備的XZP + 自備Apogee Groove + 自備的鐵三角的6.3轉3.5轉接頭)

初聽就能明顯地感覺到,final家常見的拿手中低音域的確被削弱了很多。

人聲溫暖、細緻,細節與快慢表現都是游刃有餘,頗有旗艦之姿。

女高音倒是相當高亢、鮮明健康,響度略小且較為圓潤。

整體來說走向是比較均衡的,但是因為是開放式的所以外部噪音干擾嚴重,聽沒多久就還回去了,相當可惜。

 

配戴感

很重,final家耳罩一直都是以重為主。

戴起來有一個略為明顯的重量感去壓迫頭頂之外,因為轉軸可活動的範圍很大所以感覺散散的。

好處是很容易調整,但並不是一個很適合久戴的設計。

 

總結

雖然環境不太好,不過可以感受到旗艦的氣度。

 

產品定位

就是旗艦,定價129000,會到這個價位的都是瞄準單一喜好的重度玩家。

聽了,覺得一見鍾情,那就跑不掉了。

 

 

聽完final後基本上就是亂逛了,下一家來到這裡

台灣廠商yoga,他們每一年都有來,毅力可嘉。

 

yoga以前都以代工為主,最近幾年才開始搞自主品牌。

但是他們卻搞了個yo-tronics這個聽起來很電競的名稱,看來他們缺一個能規劃產品與品牌方向的舵手。

 

回到耳機,yoga厲害的是他們是本土少數有推出平面振膜單體的耳機廠商。

從他們第一年參與展覽時本天兵就聽過了,那時候覺得他們家的耳機表現就是各種怪各種不全面,很像一個頑固老頭刻意調出來的產品。

唯一較為全面性的產品還真的只有代工給德律風根的那隻CD-2500而已。

 

這次因為他們攤位前面都沒人,想說還是來聽一下好了,畢竟是本土廠商,畢竟他們也這麼有毅力每年都來。

 

第一支聽的是這支

CD-1200,平面振膜的耳機,他們家的我比較想聽平面振膜款式。

 

特點也沒啥好提的,就平面振膜單體,而且這支是入門定位。

外型很像HiFiMAN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因為HiFiMAN也是以平面振膜單體為主打。

不過這支在木頭的部分還蠻漂亮的,表面處理的算是有質感之外,頭帶跟耳罩表面的材質也是比較軟的皮革。

唯一可惜的敗點是什麼?就是那個yo-tronics的商標設計得很沒有質感。

 

接著,聽感表現

(訊源:自備的XZP + 自備Apogee Groove)

初聽真的驚為天人,這隻的表現居然會這麼好聽!

 

三頻取向偏大眾流行樂調性,但整體來說相當的均衡發展。

人聲較為靠近,聽起來溫暖甜美,連電子歌聲(初音未來系歌曲)都能比照辦理。

節奏感較為明顯、強烈,但是當低音打過來時卻像是敲擊在一個寬廣、紮實的鼓面上富有深度。

音場寬廣舒服,分離感普通,解析力也是普通。

最有魅力的還是在於歌曲表演時,溫暖有活力的人聲搭配著均衡適度的樂音,以及寬廣的音場與結實卻不刻意的低音表現,給予聽者一個簡單卻相當完整的音樂饗宴。

可惜的是女高音高到一個頻率就像是被截掉一樣的發不太出聲音來,但是這個頻段其實很少會用到所以也還好。

而且這支的價位也沒有高到嚇死人,所以還能接受。

另外因為是開放式的設計,導致漏音明顯,隔音也不太好,開放式設計拿到展場上的通病了。

 

配戴感

基本上算輕,不太有壓迫感,但是耳罩的尺寸偏小要注意。

 

總結

跟我說這支是最低階的,我不太相信,因為這隻是yoga現場平面振膜款式中最完整、最全面性、最富娛樂性的耳機。

 

產品定位

售價五千出頭,展場還有特價,又說是入門款,我真的覺得他們就賣這隻就好了。

 

 

第二支是旁邊的這款

KP-1200,強調"全新調音 音場進化"。

外型就跟旁邊的CD-1200一樣,問了展場工作人員,對方也說這支跟旁邊的KP-1800都是調音不同而已。

 

聽感表現

(訊源:自備的XZP + 自備Apogee Groove)

有沒有玩過EQ?這支的表現就是原廠幫你把CD-1200的EQ變成音場加大的版本。

 

但是我們都知道,EQ是拿來截長補短的設定。

所以這支的聲音會變得過度平面沒有深度,導致人聲表現相當空洞。

聽交響樂時問題不大,但也稱不上好聽。

速度感、分離感都尚可接受,低音過於明顯。

 

配戴感

同CD-1200。

 

總結

如果賣耳機只要會調EQ,那大家都能賣了。

 

 

第三支是KP-1800

外觀上的差異就是CD-1200把木殼換成仿碳纖維。

一樣強調"全新調音 音場進化",但現場工作人員很直白地跟我說這支就是BASS強化。

 

聽感表現

(訊源:自備的XZP + 自備Apogee Groove)

就跟工作人員講的一模一樣,CD-1200的EQ調成BASS模式而已。

 

女音乾冷,低音域雖然量多但淺。

比較有問題的是主旋律都糊在一起沒有分離感可言。

 

配戴感

同CD-1200。

 

總結

拿來聽時下的流行樂還可以啦,但是我會建議你直接買CD-1200就好。

 

 

最後一隻是yoga的旗艦平面振膜單體耳機

KP-2000,其實這隻我在第一次耳機展時就有聽過,那時候是未上市的測試機。

不過那時候我就很直白地指出這隻的聲音有問題,因為他低頻極為突出,中高頻直接消失,完全不知道在聽什麼。

問工作人員卻得到"沒問題"的回答,所以我也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

 

事隔三年,再次聆聽,聽感表現如下:

(訊源:自備的XZP + 自備Apogee Groove)

必須說,聲音表現終於正常了,沒有那種中高頻直接砍掉的狀況,代表當初那隻真的有問題。

但殘酷的是,這支量產機也沒有多好。

 

人聲表現偏韻味,較乾且瘦,聽交響樂時小提琴卻又太尖。

音場很廣沒錯,但是分離感很差,聽感又過於平面,所以廣音場沒什麼意義。

速度感也是較為黏滯,解析力也不突出。

 

配戴感

太重了,戴到頭上很明顯的感受到那個重量感,工作人員說是真材實料,換個角度來說就是材料科學不如人。

 

總結

"既生瑜、何生亮"有沒有聽過?

一開始聽了最基本的CD-1200,沒想到後面沒一支能跟他打的。

我手上的設備無法展現出KP-2000的旗艦表現,但在其他家的攤位上卻又沒問題,所以應該是風水不好吧我猜。

 

 

繼續閒晃,來到oBravo的攤位。

這邊我就沒拍了,因為他們是跟其他的品牌合併展出的。

 

展示機一共兩台,分別是氣動式單體+動圈組合的耳罩式耳機,與一隻平面振膜單體+動圈組合的耳罩式耳機測試機。

可惜的是產品名稱我忘了。

oBravo是台灣本土廠商,拿手絕活是氣動式單體,但是耳機外型很像古董電話聽筒XD。

但是這次展覽的目的似乎是為了展示谷津Q-I這台DAC加平衡耳擴,

所以訊源是一台iPad做數位輸出,輸入到Q-I後再用平衡端子輸出到耳機。

 

聽感表現

極糟,我一直以為是不是我聽錯了,但是這套組合極糟。

氣動單體那組多少還能聽出高音域空靈、充滿空氣感的表現,但其他部分真的極糟。

低音過度氾濫、全音域除了高音以外都是混濁不堪,純樂音也沒有還原度可言。

平面振膜這組更是什麼優點都沒有,兩個單體也是很明顯的互不匹配,所有表現都糟糕透頂的奇特組合。

 

 

最後一間試聽的是Sony,不過他們家今年主要推無線降噪耳機。

Sony的降噪耳機即使產品推出到最新一代,大致上也都跟第一代時的表現相去不遠,

這倒不是他們沒進步,而是第一代的時候就已經把所有的黑科技都塞進去了。

所以也就簡單聽一聽後就走人了。

 

 

這次的耳機展大概就聽到這邊了。

跟過往比起來,IEM等客製化耳機還是很大宗,中國當地廠商倒是少了一些。

攤位熱度也是明顯的以客製耳機為主,鐵三角、final、Sony等知名品牌次之。

相信一些廠商大概也因為今年瘋狂竄起的無線藍芽耳機風潮而收掉不少吧。

不過,有實力的就能留下來,當初怎麼來的就會怎麼離開。

最後還是那句話,期望明年還能繼續參觀耳機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