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酒後勿駕駛任何動力機械!未滿18歲禁止飲酒!>
續上篇,博物館內有一支很特別的威士忌吸引了我的目光
這支是作為皇室贈品而製造的特殊威士忌,全名是Suntory Private Stock Whisky(as a tribute)
要翻作三得利典藏威士忌(上貢用)也可以啦,反正人家也沒有中文名稱。
如名稱所述,這支威士忌是三得利製作出來,用來作為皇室贈送給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加冕時的贈品用的。
瓶身上印有日本皇室的家徽,可說是非常稀有的存在。
繼續來聊角瓶吧。
角瓶當初其實不叫角瓶,當年的名稱是Suntory Liqueur Whisky 12years old。
也就是三得利12年威士忌,顧名思義就是年分有12年的調和式威士忌。
當年的瓶子跟酒標長這樣
但因為採用了相當精美的龜甲紋玻璃工藝來製作容器,並且有別於當時圓筒狀的玻璃瓶而採用了類似長方形的瓶身外型。
所以才有了"角瓶"這個綽號。
角瓶誕生的歷史也很有趣,
上篇不是提到鳥井老闆找了竹鶴政孝作為山崎工廠的廠長嗎?結果兩人後來因為白標威士忌而鬧翻。
竹鶴自己集資跑去他理想的製酒場所:北海道,開設了自己的公司:大日本果汁,簡稱為"日果",也就是NIKKA。
一開始其實NIKKA並沒有取得製酒的執照,所以"大日本果汁"就真的是做果汁的,當地的農民當時也以為竹鶴老闆是個普通的果汁場老闆而已。
直到1940年竹鶴才終於推出自己的威士忌:NIKKA Whisky。
回到壽屋這裡,
自從竹鶴先生離開公司後,山崎蒸餾所的首席調酒師一職就交給了鳥井老闆。
而倉庫裡一大堆賣不出去的庫藏原酒則經過了時間慢慢淬鍊、熟成。
在經過了不斷的調整製程、原酒的調配測試,以及中間的摸索,包含了1932年的"Suntory 10yo Whisky 角瓶"這樣的商品。
最終在1937年,壽屋終於推出了Suntory Whisky 12yo,搭配黃標與角瓶的外型,以及當時進口威士忌受到戰爭而影響了供應鏈。
一連串的契機與努力的串聯之下,才造就了角瓶的成功。
這一支威士忌之所以如此的重要,是因為他拯救了整個壽屋的命運。
不只味道符合市場的口味,瓶身也充滿了話題,更重要的是角瓶打進了當時日本軍隊的供應體系。
使得在戰爭時期作為奢侈品來管制的威士忌烈酒市場裡,角瓶依舊不受影響的繼續生產。
也因為有了角瓶這個商品,靠以前葡萄酒賺來的錢大量投入威士忌研發,卻慘遭滑鐵盧的壽屋才能免於破產的命運。
對現在的三得利來說,角瓶可說是拯救了整個企業的關鍵商品之一。
從1937年到現在,這超過八十年的歷史歲月,角瓶上的龜甲花紋與長方形外型依舊是三得利企業不動的形象之一。
個人認為,要喝山崎威士忌、白州威士忌之前,都應該先好好體會一下角瓶的形貌。
現在的角瓶就是用山崎、白州的原酒下去調配的,
喝起來除了眾所皆知的嗆以外,還是有著山崎威士忌該有的香氣、知多威士忌的清新柔和等,可說是集大成於一身的代表威士忌。
其地位就如約翰走路黑牌一樣。
再說,沒有角瓶,也不會有現在的山崎白州。
讓我們繼續往下走
這一區又是另一個液體貨幣(笑),日本著名的調和威士忌:響(HIBIKI) 的介紹區域。
使用超過30種以上的原酒作調和的響威士忌,之所以知名是因為他厲害到屢屢在國際知名獎項中得獎。
但是後來變成液體貨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要怪就怪那些只炒作不欣賞的投機客吧。
現場展示的是響17年
如今這支也已經停產了,跟三得利眾多的威士忌一樣成為歷史的回憶。
現在的響已經連年份都標不出來了,可見這幾年來三得利的原酒消耗量有多大。
繼續的來回顧歷史
這一排牆上展示的威士忌就是山崎蒸餾所生產的歷代威士忌。
有當初1923年製造的第一支國產威士忌:白標
以及鳥井威士忌
這支是拿來上貢用的。
但說到山崎蒸餾所,現代最著名的還是以蒸餾所為名的這支
傳說中的山崎12年威士忌,本天兵第一支威士忌就是這支,以及旁邊的10年。
當時一支新台幣750元以現在來看幾乎是難以置信的價格對吧。
但很可惜的是如今也淪為液體貨幣的一員了。
這支山崎12年的特徵就是水楢桶臭,沒騙你真的就是臭!
有別於標準威士忌製程所使用的雪莉桶、波本桶,三得利的技師們利用日本產的水楢樹製作木桶來熟成威士忌。
其原因很單純的只是因為二戰時期難以取得進口木桶而已。
水楢桶的特徵就是木頭本身會散發出一股很強烈的味道,這個味道講好聽點叫做沉香、線香味,
講難聽點就是臭!因為太過明顯、強烈,與時下流行的花香、果香這類柔順香氣完全相左。
所以山崎12年的香氣是以日式的細緻、沉穩為底,卻因為水楢桶的緣故而有一股強烈的水楢氣味搶去一般威士忌該有的典雅風采。
當時有很多人覺得這股味道是很難以接受的,所以各種highball喝法都出來了,本身的售價也高不起來。
結果現在風水輪流轉,日本製的商品就是要一窩蜂的狂搶。
如今剩下的產品線只有限量的有年份威士忌,以及無年份的山崎威士忌而已了。
順帶一提山崎12年剛開瓶時其實還蠻辣的,辣到讓你覺得這支酒一定是很廉價的程度。
你說市場奇貨可居,不是會帶動三得利的業績成長嗎?
事實上業績成長是會成長,但三得利的原酒供應量有限,不可能因為這幾年某地區的爆買潮就輕易的增產。
工廠的酒窖就那麼大,要成為可以調配的原酒也要放個8年、10年,甚至超過12年。
對老闆來說,商品今年爆買了,12年後還會爆買嗎?
更好笑的是這股爆買潮,連帶的影響到其他日本地區生產的威士忌。
不只三得利的威士忌被炒作,連NIKKA、麒麟等其他酒廠的威士忌也被民眾瘋狂搶買。
甚至還影響到三得利角瓶的原酒存量,使得廠商不得不調整產品策略,紛紛停產高年份的產品。
近幾年各大日本廠商更是直接推出無年份的威士忌,甚至連穀物威士忌也被瘋狂炒作。
幸好穀物威士忌一般來說就不太會刻意標年分,所以像是知多威士忌就不需要忌諱年份問題。
(知多威士忌的工廠在愛知縣填海造陸出來的濱海工業區裡,寫著since 1972是因為工廠土地是在1962~1971年間填出來的)
但不得不說,這股瘋狂炒作商品的熱潮已經扭曲到失去原本商品所賦予的意義了。
言多了,回到博物館本身吧。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山崎威士忌的酒標中,"山崎"這兩個字其實是有玄機的。
字體有故意選擇過,兩個字合起來會很接近壽屋的"壽"這個日本漢字。
這也是為了紀念原本的企業名稱所做的巧思。
博物館導覽的最後一站來到這裡
這一圈走道就是介紹威士忌從原料變成成品的歷程,講述的內容跟實際進到工廠導覽時所敘述的是一樣的。
所以沒搶到工廠導覽也沒關係,這邊繞一圈就有九成像了,反正工廠導覽也不會真的讓你進去工作間內實際操作。
(下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