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臭又長的心得還沒結束,接著是Toyota。
和泰今年投下震撼彈,耗資60億升級國瑞的產線來符合生產TNGA車系的標準。
其實這個事件是必然的,因為未來Toyota所有的車系都會採用TNGA系統,你和泰不花錢搞升級未來就真的變成進口車商了。
但是,和泰最大的致命傷就是Toyota現在沒有B Segment的國民休旅車可以賣。
C-HR雖然尺寸上符合標準,但是後座的乘坐空間與品質實在有別於Toyota的國民車形象。
而且C-HR是外國的Toyota工廠拿來喊聲的權利棋子,和泰在這邊與其爭個你死我活不如拿來經營小眾市場。
話題拉回到國產車上,
Altis這次搭配了TSS 2.0這個半自動的車輛輔助駕駛系統,的確是創下了國產車的一個創舉。
因為這次和泰的產品規劃上是無論哪個等級都有TSS跟7氣囊,安全不再列為選配。
之所以會這樣做並不是什麼和泰良心發現之類的風涼話,而是單純的要衝量。
Altis對整個台灣的國產車歷史來說已經是一個難以跨越的里程碑與市場象徵,支撐這個象徵的就是生產量。
由於成功的產品力與清楚的銷售訴求以及正確的售價設定,神A每個月的市場銷售量至少都有三千台以上的水準,甚至還曾外銷到中東地區。
這也代表著國瑞的工廠有很多人是靠生產神A吃飯的。
但是風水輪流轉,如今的市場寵兒變成了高底盤的休旅車,傳統的三廂轎車在銷售量就逐漸地趨於弱勢,
也意味著這樣的產品已經無法支撐當初所建立起的生產能量,進而演變成生產工廠成本這個慢性虧損逐漸加大。
對高層來說,解藥通常有兩招,
一招是大量解雇員工讓慢性虧損止血,但是這招是七傷拳,你看台積電就知道了。
第二招就是大破大立,砸下開發、授權的成本讓產線去生產全新的戰略級車款來衝銷售量。
和泰其實兩招都用了,
之前放過七成薪假的時候還驚動了新聞媒體,這個就是變相的替工廠止血。
接著耗費鉅資改良產線來符合日本要求,這個就是TNGA。
投入如此巨額的成本又打了自己一發七傷拳,後續如果沒有夠猛的產品來生產那和泰就真的要收攤了。
所以這次神A才會全車系搭配TSS跟7氣囊,市場話題往哪走,和泰就往哪走!
也幸好和泰跟日本人關係很好之外,這個日本人也可靠到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製造商之一。
若沒有如此強力的靠山支持,和泰哪能在台灣市場呼風喚雨。
(你看蘇家的大金冷氣就知道了,廣告費再怎麼砸都還是跟日立互有勝負,而不是成為冷氣霸主)
所以當人問到現今台灣車市哪一台最划算?12代神A絕對是首選之一。
未來的部分,
國瑞目前產線已經改為符合TNGA系統的情況下,未來只要有強力的戰略級車款發表,和泰大概都會搶下來。
目前著眼點就在國民級的B Segment SUV車款何時推出而已,在那之前Kicks都還可以先喘口氣。
而RAV4會不會國產,個人看法是否定的。
因為RAV4賣得好除了產品力堅強以外,全車進口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銷售話術,而且還是日本進口的。
一來在市場銷售上可以創造一個話題性之外,日本進口的RAV4也可以看成是和泰上繳給日本豐田的一個保護費。
"日本人哪可能不顧自己人的工作權利讓你台灣人爽爽生產呢?"這個是只要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的事。
和泰再利用靈活的銷售手腕去確保這筆保護費的額度夠大,
這樣一來和泰可以保本不虧、日本豐田笑呵呵,台灣人看到日本製造更是三秒高潮爽歪歪,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是車美仕(Carmax)商品,部分人士對這個很感冒。
但我認為只要選的好就會非常實用。
大概是在11代神A的時候吧,車美仕就開始跟Garmin合作生產搭載Garmin導航系統的Android車機。
本天兵家裡的神A也是這個時期選擇的,那時候聽到有Garmin二話不說加錢買,連試用都沒試用過就下單了。
後來證實搭載Garmin導航的車美仕車機的確神到不行,一來不當機二來導航超實用,手機只需要藍芽連接放音樂就好。
而車美仕的保固也沒話說,以前曾經壞過一些東西,回原廠跟技師反映後就免費更換新品,因為還在保固期內。
偏偏他們的保固期還蠻長的,所以車美仕的東西我個人是覺得可以信賴的。
不過這個信賴是有前提的,
因為更早之前車美仕的整合式車機剛登場的時候,穩定性真的很普通。
是沒有差到動不動就當機的程度,不過當機的情況是會發生的。
而上面搭載的導航也爛到會讓你氣到想直接拆下來往窗外丟,這真的不誇張。
後來車美仕改用Garmin + Android後才大幅的改善了使用體驗的部分。
現在全新五代RAV4搭載新版的車機,使用體驗的部分我就不敢講了,因為聽說和泰很貪心了搞了很多新功能下去。
不過我倒是可以分享一個日本車機的心得,
他們的車機出廠時也常常都是用當地經銷商選配的產品,講白點就是跟台灣一樣啦。
而且Toyota日本原裝的車機其實並沒有比較好用。
很多時候都是聽信網路鄉民嘴砲,但實際下去用過後,才會知道現實根本不是那些勁戰酸民嘴裡講的那麼好聽。
還什麼大陸掏寶超強安卓車機勒,出問題時就知道什麼叫做"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至少你車美仕的車機當機了還找得到人罵,這種外面店家裝了只能自己吞!
接著是Honda
這家還要講嗎?不少車款都是泰國件運到屏東組裝而已。
產線升級等等的根本沒放在心上,不然哪來那麼多售後問題。
CR-V賣得好也只是因為Honda Sensing這個話題性產品的搭載以及過往的好口碑加持。
但現在因為RAV4也有類似產品搭載,以及台本越來越多好口呸的狀況下,CR-V還有多少籌碼能用我是不太期待的。
日本當地也相當的不重視台灣市場,一直以來本田就是這樣在經營的。
當年本田宗一郎與三陽黃家的情誼到了現在早已灰飛煙滅,台灣市場在他們的定位下是泰國市場的附屬而已。
泰國有什麼,台灣大概就有什麼,反正他們也不是很關心台灣市場。
台本裡面的日本高層一直都是在做成本控管與代理商應盡的事項而已。
引進新車?我產線不想改良去生產太多車款所以轎車砍掉,全力生產SUV就好。
進口車款引進?可以啊,但是非主力車款我一毛都不能虧之外還要賺夠本,所以Accord進口後比法拉利還稀有。
這個車廠也沒什麼未來性可言啦,附屬在別人底下,講話能多大聲?
最後是Luxgen
在URX等下一世代的新車計畫發表後,如何維持並精進現有車款的技術水準就是目前他們正在做的課題。
所以在U6 GT後接著就是S5 GT這台雙生車的發表。
但是車輛開發不會只有一個團隊,水野團隊努力的精進現有Luxgen團隊的技術能力之餘,其他的團隊就該跳出來做些事。
只是很可惜的是他們內部似乎有些捉襟見肘。
現有的S3、U5其實是相對於消費者來說較為親近,也理應是銷售主力的車款。
但到目前為止所做出的改變幅度依舊有限。
2017年發表的U5應該會在2020~2022年間做出中期改款計畫,在那之前納智捷應該要塞入更多的配備來吸引消費者目光。
但是2019年版U5卻只多了個不痛不癢的天窗版,依舊沒有像是自動車道維持輔助、自動預警剎車系統等充滿話題性的功能。
我認為這幾點就是影響U5銷售的關鍵之一。
(另一個原因大概是那個充滿塑膠味的廉價內裝質感...)
引擎耗油無力其實不是什麼很重要的議題,因為耗油跟無力都是跟別人比較出來的,一般使用只有心情上的差異而已。
但是配備這種東西卻是一翻兩瞪眼的話題性關鍵,你看神A全車系搭載TSS就可以炒到多熱了,U5如果能全車系搭載AEB不加價一定能注入一劑活血。
而這些配備,講白點用買的就有了,車廠只要整合測試,大家都是這樣做的。
還有多少人記得當初納智傑搭配的車道偏移警示功能?那時候可說是領先各大國產車廠,結果現在卻拿掉,真的很可惜。
至少要用AEB來取代LDW,相信話題熱度跟銷售力道會更好。
回到S5 GT,這台就是納智捷團隊拿來練等用的成果發表。
水野大師現在做的就是累積車廠的技術研發實力,這些技術就是車廠的根本,Toyota現在也在努力的做新研發技術的儲備。
但相對的,因為是拿即將改款的產品下去淬鍊,本身的產品力也難以更上層樓(能更上層樓的是新車而不是舊車改款)。
通常舊車改款都以加配備、小幅度拉皮為主,這樣成本比較能控制,例如和泰的神A定期小改就是這樣做。
納智捷選擇比較辛苦的道路,也就是修改引擎、懸吊這些根本是大改款才會做的事情。
成本花在引擎跟懸吊的研發上,也代表了新配備的加入是相對困難的,進而影響到市場銷售的話題性。
許多的消費者其實只關心車子是不是依舊省油好開,以及車內多了什麼新配備而已。
但是這樣的做法就是錯的嗎?個人不這麼認為。
無論哪一間車廠都應該無時無刻儲存自己的研發能量,舉例來說,豐田這幾年是走得比較明顯的車廠。
但他們是因為有嘗過這個甜頭,所以才選擇這樣的道路,那個甜頭就是LFA。
LFA對市場銷售來說是一個失敗的商品,但LFA上累積的研發技術卻廣泛的延伸到Lexus底下的車款,現在幾乎每一款Lexus車系或多或少都有LFA的影子在裡面。
雖然納智捷沒辦法闊到去開發跑車,不過當初的Eco Hyper到現在的GT220都是技術累積下的歷程。
別忘了車廠最困難、也是重要的工作是"整合",將四面八方的技術整合出來才會是一台車。
所以GT220請Tomei來幫忙修改引擎、請Blisten弄懸吊,相關know-how還是會累積在納智捷這邊,全世界的大型車廠都不是單打獨鬥走來的。
(還看不懂的酸民去看看KYB供應多少車廠吧)
把開發環境拉到賽道上調整,因為賽道才是能發揮車輛極限的地方,越去測試極限,資料累積的就越快。
不然歐洲車廠幹嘛那麼喜歡把各種測試車拉到紐柏林去繞圈?難道他們都跟酸民嘴裡講的一樣笨?不對吧!
只是前面提到過,這類硬實力的提升其實對市場銷售來說起不了太大的漣漪。
加上過多的產品線規劃,S5 GT的銷售應當難以影響其他主流車款才是。
說到產品線規劃,這點一直都是納智捷的濫觴。
從U6 GT開始本天兵就提過這個問題,過多的產品線會造成消費者的混淆,進而難以集中銷售力道。
近期最出色的產品規劃非神A莫屬,汽油三款、油電兩款,簡單不廢話。
S5 GT應該簡化到2~3款就好,而不是在那邊劃分什麼女王版智能版魅力版。
相對的,S5 GT225只規劃了兩款倒是相當簡潔明瞭,
入門款該有的都有,賣你不到90萬,想要那些有得沒的只要加兩萬就可以直上頂級款。
話雖如此,個人認為S5 GT銷售主力應該是入門版跟智能版。
入門版不到七十萬就有200ps引擎跟六氣囊與主動安全配備,滿足只要最基本需求、卻佔有相當市場數量的消費者們。
智能版著眼點在i-key跟話題性的Link+功能,預售賣78.9萬跟對手比只輸在少了那些半自動駕駛功能而已。
而女王款差不到兩萬其實對消費者來說不痛不癢。
魅力款的配備根本問號,頂級款應該砍到80.9萬才有殺傷力。
談到價格,這次S5 GT推出的舊換新折五萬會是一個銷售的助力。
新車推出就直接打促銷戰這招一直都是和泰的拿手把戲,也多虧了這些促銷活動讓掛牌數有顯著的提升。
這次S5 GT新車推出就打舊換新折五萬的口號其實以前和泰在2016年也玩過。
折五萬這個口號的確彌補了缺少半自動駕駛輔助功能的弱勢項目,畢竟對納智捷來說,售價一直都是銷售上的弱勢。
長久以來主打不二價送選配金的方法對消費者來說是比較難以親近的。
當年台本也是這樣玩,到後來檯面下也取消了。
納智捷短中期大概還是會這樣玩,但是會釋出很多名目來實質的折抵車價,畢竟有促銷才有銷量。
未來的部分,
ACC、LDW、AEB這類配備勢必要配備於未來的URX或是中期改款的U5上,而且必須是全車系標配,
因為和泰已經宣示國產車廠進入半自動輔助駕駛的時代了,納智捷不跟上一定會嚴重衰退。
而和泰目前產品線只有B Segment SUV級距還處於真空狀態,納智捷有U5可以賣就應該要好好把握機會殺進去。
而車體、底盤、引擎,只要還是納智捷操刀就不用太擔心,至少目前水野大師交出來的成績單的確令人相當滿意。
妥善率問題僅初期車款的狀況比較多,這點是納智捷還要進步的地方。
至於內裝設計就...。
綜觀來看,2019年會是國產車配備戰的戰國時代開端。
半自動輔助駕駛機制未來將會越來越多車款搭載,雖然民眾對半自動駕駛的一知半解程度或多或少會造成一些社會問題。
不過商品就是這樣,功能越堆越多才能吸引消費者的青睞。
幸好汽車市場跟手機市場不同,配備戰打完還有不同級距的新車款可以另闢戰場。
在Toyota還沒推出B Segment SUV國民車款之前這一塊市場還有得爭,就看各車廠是否能及時推出車款或是用銷售策略來應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