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世界新車大展 心得(六)

(這篇會聊到Nissan、Toyota)

 

接著來到Nissan,它們應該算是今年最有誠意的參展廠商。

DSCF3929

台上有兩台車,左邊這台是Kicks,Nissan的全球戰略CUV,尺寸跟U5差不多。

這台當初是2014年在巴西車展發表概念車,2016年正式量產。

台灣不算是最晚上市的國家,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當初Nissan沒預料到這種Compact Crossover,也就是所謂的CUV市場會這麼大。

這台在南美上市後市場反應不錯,加上全球市場開始往CUV方向靠攏。

所以Nissan才決定把這台車作為全球戰略車。

 

那之前的Juke怎麼辦?答案是繼續賣。

因為這台比Juke大,Juke實在太小了,加上過於激進的外型設計,難以影響主流市場。

 

Kicks國產上市後動力配置會怎麼做?可以看看已上市的市場。

中國那邊的kicks(他們叫勁客)是搭載1.5升(HR15引擎)自然進氣,美國與拉丁美洲則是1.6升(HR16DE引擎)自然進氣。

換句話說台灣到時候大概也是這兩款選一款。

本天兵是猜1.6這顆,少100c.c.油耗不會省到哪裡去,而且中國那邊有稅制問題才選1.5升。

加上1.6引擎是跟Tiida共用的,國產化後量可以做起來節省成本開支。

(1.5升當然也有國產車用,只是那台車是March)

 

右邊那台,就是傳說中的2020 Vision Gran Turismo,台灣之前只有在"跑車浪漫旅"電玩遊戲裡才看的到。

如果是老玩家一定一眼就看出來,車名後面的"Vision Gran Turismo"就是之前GT6與各大車廠共同推行的合作概念車企劃。

(當然也有很多車廠放鳥沒弄,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來個三連拍吧

DSCF3917



以現行R35 GT-R為基礎下去設計的外觀,極富未來感與侵略性。

這台應該是不能發動,因為好像連內裝都沒有,看以前的影片這台也都是用人力推入場,那個排氣管燒出來的顏色倒是很漂亮就是了。

 

這邊最精彩的不只是台上的概念車,而是這一區

DSCF3860

不知道裕日車腦袋哪根筋接錯,居然會願意把這三台經典的東瀛戰神給運過來展覽!

 

如果聽不懂什麼叫做東瀛戰神的,沒關係,以下說給你聽:

"

Skyline GT-R車系一開始是從日本的王子汽車(Prince)旗下的Skyline車系延伸出來的。

在王子汽車被日產汽車給收購之後,當初研發的Skyline 2000GT-R就這樣掛上日產的招牌推出。

那時候,是1969年的時候,也就是距今2018年已經有49年的期間了,換句話說就是半世紀前。

 

而這半世紀前的的時候,第一代的Skyline 2000GT-R在賽場上幾乎是戰無不勝,強到變成了一個佳話。

於是就開始有"戰神"的稱號出現。

 

之後一直推陳出新,直到1989年,也就是距今(2018年)29年前,劃時代的第三代車型發表。

車型代號從當初的PGC10(一代)、KPGC110(二代),搖身一變變成了BNR32(第三代)。

相信明眼的你一下就看出來,車迷所謂的R32代號就是從車型代號末三碼演變而來的。

 

第三代幹了什麼好事?

除了外型大改以外,最關鍵的就是搭載了一具2.6升直列六缸雙渦輪增壓引擎,代號叫做RB26DETT。

馬力來到日本當時的自主規範,也就是280ps。

但是扭力當時可沒規範,所以扭力有36kgm。

並且從這代開始SKyline GT-R一律採用四輪傳動。

 

R32一出,馬上席捲了當年的性能車市場,以及各項四輪賽事。

也因為R32實在太強大太經典,使得之後的Skyline GT-R與GT-R都以R32作為樣板來開發。

到這邊,在中文圈內"東瀛戰神"的稱號就幾乎是確立了。

 

接著來到1995年,第四代Skyline GT-R登場,車型代號為BCNR33。

也就是大家口中的R33。

 

R33比較可惜的是它是在光輝的R32之後登場,稍微加大的車身尺寸與明顯加長的軸距。

使得他在賽場上的行動較為笨拙,而且成績也沒有大幅贏過R32。

 

R33只販售了四年,日產記取教訓,很快地推出了改良後的下一代,車型代號是BNR34,也就是最廣為人知的R34。

 

R34縮小了車身大小與軸距,經典的RB26DETT雖然馬力依舊被限制在280ps,但扭力已經來到了40kgm的驚人數據。

並且修改了原本的4WD系統並換上六速手排變速箱。

 

R34一推出後,因為其明顯的性能優勢讓他在大街小巷或是賽車場上聲名大噪。

加上RB26DETT的改裝已經相當成熟,破千匹馬力的R34大有人在。

 

比較可惜的是因為排氣法規的限制,2002年日產不得不將R34的產線終止。

就這樣,日產沉寂了五年...

 

2007年,由日產資深工程師水野和敏領軍,車型代號R35。

第六代,也是第三世代的全新GT-R正式登場。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人是把GT-R車系稱作Godzilla,也就是傳奇的日本怪獸"哥吉拉"。

(因為電影很紅的關係美國人只知道"Godzilla",不知道"Gojira",所以這邊用哥吉拉而不是酷斯拉)

(我知道哥吉拉影迷很不爽美國那個酷斯拉XDDDD)

"

 

我們一台一台來看吧,首先是最新款的R34

DSCF3863

碳纖維引擎蓋是改裝的,當初並沒有附上。

 

車尾

DSCF3890

這台R34是V-Spec II Nur,也就是很後期的V Spec II紐柏林版本。

 

接著隔壁的是R33

DSCF3869

有沒有發現有哪裡怪怪的。

 

車尾

DSCF3887

這台可能應該也許就是400R,也就是Nismo改裝的Complete Car,可以合法上路的。

如果是400R的話更稀有,因為數量非常稀少。

而400R的意思就是有400匹馬力。

(R33有蠻多紀念型車款的)

 

最後是最經典的R32

DSCF3878

三台裡面要我選的話,我會選R32。

不只是因為他是第二世代的開山祖師,也不只是因為頭文字D漫畫裡中里毅開這台電拓海。

更是因為他經典、簡潔的線條就是當年日本車所流行的樣子。

當初在跑車浪漫旅中也是開這台就可以電掉一堆關卡。

 

車尾

DSCF3884

經典的四圓燈就是從這一代開始的。

 

駕駛座看一下

DSCF3881

乾淨原始XDD。

 

最後來一點情境照

DSCF4314

DSCF3893

DSCF4338

這次車展最精采的大概就是這裡了。

 

 

經典的戰神群前面有一台日本名氣不輸戰神的經典老車

DSCF3850

這台是Fairlady Z,型號是最早的S30,為什麼不輸戰神呢?

因為當年膾炙人口的漫畫:灣岸競速 就是以這台車作為主角,是的,這台車就是惡魔Z

 

不過不用羨慕日本人有窈窕淑女可以開,台灣早就進口過了,車名叫做350Z。

第五代車型Z33台灣當年就經由裕日車官方進口販售,之所以可以進口是因為排汙法規。

當年那些日本大馬力車排汙都不會過美國台灣的規範,之後日本人泡沫經濟結束,車子開始往省油方向開發。

所以能賣的日本跑車也沒剩幾台了。

 


現在的窈窕淑女已經來到了Z34,也就是370Z。

從舊車往新車看去,多少可以感受到一些進化的痕跡。

 

 

這次Nissan的展區相當精彩,量產車那些坐的意義不大就沒坐了。

頂多坐坐Sentra的後座,雖然在國外是BlueBird但感覺這代後座的膝部空間並沒有當初那麼長。

 

 

繼續來到Toyota


要怎麼分辨是不是台北市汽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辦的車展?看和泰有沒有來就知道了。

這次他們的展區就在門邊,位置還蠻不錯的。

 

先來看看概念車


這台叫做I-TRIL

 

這台是FCV PLUS

DSCF4176

吃燃料電池的概念車。

 

這兩台,其中I-TRIL是新的,2017年日內瓦車展才展出。

其實就是當年被婆婆媽媽用LINE等聊天或是社群軟體瘋傳,要拿來取代機車的"i-Road"那台車的概念延續。

(i-Road在2016台北車展中有來過)

換句話說,只是個概念,無法取代機車,不要再傳了!

 

而FCV Plus則是氫燃料電池動力車,還可以拿來當發電機。

這台車會出現主要是因為日本政府不敢把未來汽車動力的選項全部押注在電動車上。

開玩笑,日本是海島國家耶,哪來那麼多石化能源可以發電,核能發電又會被政客嘴砲。

只好改用可以從水裡取得的氫氣作為能源戰略開發選項之一。

(反觀歷屆台灣政府只會騙選票,歷屆!)

 

 

另外一個有點可惜的車是這台

DSCF3935

這台就是當初在東京車展上被人稱為皮卡丘的概念車。

正式名稱是S-FR,於2015東京車展中展出,原廠是將此車定位在比GT86更小的羽量級跑車等級。

 

車尾也很可愛


這台車為什麼說有點可惜呢,主要是因為他已經停止研發了。

據台灣媒體的情報是暫時停止而已,因為開發團隊跑去弄其他案子。

不過本天兵看日文網站寫的都是開發中止,其主要原因是因為"賣不出去..."。

 

為什麼賣不出去?不是還沒開賣嗎?

對!還沒開賣是沒錯,但是Toyota的決策團隊發現目前日本市場對性能小跑車依舊興趣缺缺。

他們從GT86的銷售量研判目前這個市場依舊無法撐起"太貴的跑車"。

啊GT86當初就是為了便宜好入手的市場下去研發的,結果售價上依舊讓日本人認為"花不下這筆錢買"。

換句話說,目前日本汽車銷售市場陷入相當嚴重的衰退,主因在年輕人不想花錢買車。

所以其實當初S-FR的目的就是為了開創更容易入門的級距,但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把成本降到目標。

改成全球戰略車又太晚,所以整個計畫暫停,何時復活是未知。

目前據說開發人員轉去研發Vitz(Yaris)的性能版,應該是想從實用的鋼砲做為開發主軸吧。

 

 

說到86,一旁的86人氣一樣爆棚


人多到我沒辦法拍...。

 

 

另一邊有一台超猛的賽車


這台是TOYOTA Yaris WRC,一台很猛的賽車。

 

DSCF3959

2014年開始研發,2017年投入比賽,拿下車隊排行第三,以第一次參賽來說算很好了。

 

車尾有著很誇張的尾翼


負責研發計畫的就是WRC傳奇名將:Tommi Makinen,當年退休後因緣際會去了Toyota。

為什麼會去Toyota呢,因為Toyota現任社長 豐田章男 當初跑去拿86跑Rally,就請他來指導。

之後甚至邀請他來開發Toyota重返WRC的重要賽車,也就是各位眼前這台。

 

喔對了,Toyota以前在Rally賽場上可是叱吒風雲的喔,當年是用Corolla、Celica參賽。

只是贏了之後被規則婊過後就撤退跑去玩利曼了。

 

看看這誇張的後擾流器


這不知道爆龜爆到幾拜去了。

 

輪胎則是經典的款式


 

看完稀有車,回來看看常見的車吧。

第一台是當紅炸子雞:C-HR


外型真的相當年輕動感。

 

內裝


不得不說,內裝有點失望。

整體來說比較接近歐洲入門車的質感,塑膠感蠻重的。

我覺得主要還是在金屬飾板只裝飾了上半部,漏了下半部,以及按鈕配置與線條不夠整齊。

車門板的設計也較為塑料。

 

網軍酸民很愛砲U6的接縫,那就來看看C-HR的吧

DSCF3986

還不是一樣大,還不是一樣有段差,網軍只是選擇性攻擊而已。

 

後廂空間更是悲劇


雖然說這類車款本來就不能期待有多大,但這空間真的只能去賣場買點東西而已。

 

另外就是後座空間壓迫感很大,因為窗戶不只很小之外,窗框下緣也高過肩膀。

整體來說論座艙品質我是認為這台不好,甚至有點失望。

 

 

和泰的奇蹟,Land Cruiser Prado沒有缺席

DSCF3995

為什麼說奇蹟呢,因為重視銷售成績的和泰會願意進口一款一年賣不到幾台的車。

你說不是奇蹟是什麼XDD。

 

這台車也是會場中少數需要"走樓梯爬上去"的車款。

因為離地高很高的關係,車側有現在休旅車幾乎消失的登車踏板,讓你一步一步爬上去。

要論稀有、尊貴、氣派,只要參考老美風格換個加大鍍鉻輪圈,私以為這台比起牛馬更加耀眼奪目。

 

 

Prius PHEV在會場另一邊


和泰在旁邊還特地放了一個TNGA底盤系統,宣示意味相當強烈。

明眼的都知道和泰下一步是什麼。

 

 

最後是一堆網軍酸民唾棄的Sienta

DSCF4182

這台明明就很好看,現在日本車不是方的就是圓的。

方的大多做成很高的MPV或是K Car,台灣人直覺上會認為是貨車。

圓的車高就能降低一點,像Sienta這樣。

這台車上市沒多久我就在日本的戶外停車場看到實車了,本天兵的觀點就是這是一台血統很濃的純正日本車。

日本車不是只有馬三才是日本車好嗎你們這些鍵盤勁戰車主。

 

之前的版本唯一值得唾棄的就是安全配備沒有完整下放,現在七人座客車已經標配六氣囊了。

五人座客貨車會因為後方法規用的行李架的緣故無法放通用的氣簾。

加上目前政府開放計程車車型不再限制於轎車,就連RAV4都能變成小黃上路。

換句話說,這台車在2018年已經具備了大賣的條件。

 

內裝就是標準的日本車


活潑的配色,大眾化的配置,加上這台車視野還不錯,駕駛座這個位置還蠻輕鬆的。

 

第二排的椅子可以靈活變化,這就是日本車的優勢。

第三排的膝部空間,不好意思,很夠用!本天兵身高17X後半感覺不太出壓迫感,Wish那種才是不夠用。

只是這種車在台灣我不敢讓人坐第三排上國道,不然大貨車學長又要跟你哀求討家計了。

 

撇開成見不看,這台車可說是和泰集渾身之力所做出來的一時之作。

全地球唯一左駕Sienta就在台灣,成本之高難以想像。

全地球唯一搭載1.8升2ZR-FAE引擎的左駕Sienta就在台灣,和泰真的不知道吃了啥熊心豹子膽敢這樣搞。

 

上次和泰敢這樣大改Toyota原廠的車款來國產化已經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不只左駕成本難以攤提之外,就連那顆2ZR-FAE引擎都是Sienta在台專用的型式,不是Altis那顆喔!

但很可惜的是這台沒辦法頂下Innova的商用市場(成本太高售價壓不下來),也取代不了Wish(先前法規無法讓Sienta變計程車)

更何況現在買商用車的都跑去買中華車的Zinger,而當年買Wish的就是打定主意10年不換車的標準和泰車主。

所以當初和泰在停產前拼命屯Wish,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害了自己。

 

 

<下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