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會聊到Suzuki、雙龍、Citroen、DS、Peugeot、Luxgen)
下到展場一樓,一進門就是本天兵最愛的品牌:Suzuki
主舞台是全新的Swift Sport
經典的黃色塗裝,到時候來台應該還是自排配置。
一旁有登月照
Suzuki要進軍登月探測車市場了,真的是別人都上太空還有人在殺豬公。
下面有幾台量產車,首先是這台
都會小車Ignis,外觀看起來真的很小。
這台當初說是全球戰略車老實說有點驚訝,因為這款當初是日本市場在用的小型車款式。
這台在日本的是油電混和的,為了強調經濟性。
出國變成戰略車後油電就被拔掉了,變成純粹的自然進氣引擎。
門板設計也相當的具有日系風格
那個握把真的是畫龍點睛,很佩服Suzuki的設計師。
坐進車內是還蠻驚訝的
內裝風格相當的具有日式簡約設計,只是中控台的多媒體主機格格不入而已。
畢竟那一塊本來就是要讓你裝螢幕用的。
駕駛座的坐姿就很大眾,不會特別的偏駕駛人取向。
倒是後座令人驚豔,因為後座的空間超~~~大~~~,很像是在坐休旅車。
頭部空間與膝部空間都很像休旅車那樣餘裕,視野壓力也很輕,所以後座壓迫感很小。
作為都會家庭用車來說,這台除了後股煞會被說嘴以及排氣量剛好超過1200c.c.比較貴以外,幾乎無敵。
後廂空間剛好另一台開後車箱
大概就是各位想像中的大小,肉眼預估大概一的大行李箱立著橫躺的尺寸。
接著是非常熱門的戰略車:Swift
既然開了引擎蓋就來拍個引擎
這顆是1.0升渦輪增壓引擎,Ignis如果裝了這顆可能會搶到Swift的市場。
內裝有點小失望
應該說Swift比較歐化的關係,內裝比較偏向歐美的小車內裝風格。
後座倒是還蠻大的,感覺不會輸Ignis太多。
一直以為Swift後座很小的我真的是大錯特錯。
休旅車因為沒興趣就沒坐了,倒是Baleno有坐一下。
感覺是蠻失望的,內裝陽春塑膠感很重之外,第二排的空間也沒有特別大,頭部空間壓迫感更大於Igunis。
換句話說就是很不日系的車款。
Suzuki隔壁是雙龍(SsangYong)汽車,韓國來的,相信各位應該很熟
好久不見的Rexton變成這樣
改變還蠻大的,這一代感覺車頭設計有比較帥,前一代小改款太韓國。
但是這一代感覺有點像KIA的設計風格。
旁邊放一台某車評大力讚揚的TIVOLI
外觀是還蠻帥的。
內裝風格也蠻歐風的
多少可以感覺到這台車為什麼會有媒體人願意背書,整體的設計風格我覺得更勝歐化已久的KIA。
只是這家的問題依舊在後勤,保養點太少了。
接著來到Citroen
他們家今年來的車很少,人又爆炸多。
所以只簡單拍了這台經典的古典車
這台是Citroën Traction Avant,有幾個特點:
1. 一體式車身,沒有分離的底盤大樑結構。
2. 四輪都是獨立懸吊。
3. 前輪驅動。
隔壁是DS,雪鐵龍的高級子品牌,法國總統座車是這牌的。
裡面只有一台DS5
然後被一票人圍著看,畢竟路上很少有DS的車款。
再過去一點是Peugeot
這邊只簡單拍了208
因為人實在太多了,為什麼會這麼多呢?
原因就是因為嘉偉來了,聽說那天他感冒,還好沒排XDD。
再隔壁是Luxgen
網軍最愛戰的品牌,裡面有多少是為戰而戰呢,還是他牌業代呢。
台上有一台有點不一樣的U5
其實這台是U5 EV,也就是電動車版的U5。
特殊技能是這個
有沒有發現駕駛座坐了一隻黑熊,厲害的不是這隻黑熊會開車。
而是這台車可以透過手機遙控來自動停車,換句話說你人下車了再讓他自己停車就好。
這種功能對電動車來說會比較容易實現,人類對電動馬達的控制程度比起汽油引擎要熟悉許多。
重頭戲:U6 GT
以及U6 GT220
這次Luxgen特地設了一個專屬的展示空間來放GT220
順便看看車尾
既然貼了外觀,就先來聊外觀
這次的大型小改款就外型上算是改得還不錯,水箱護罩的造型有點像GT-R靠攏的味道。
在Luxgen近期不敢動大刀的情況下算是交了一張不錯的答案卷。
內裝,先從儀表板開始
為什麼從儀表開始,因為根本沒改,還是一樣畫虎不成反類犬的難看。
網軍最愛砲轟的板件接縫
真的以為那是組裝品質問題所以才那麼大一個縫嗎?
才怪,那個縫是門板與中控台的交接處,本來就會有一個大縫。
但這是內裝設計師的問題,概念很前衛但是拉到現實上就會顯得處處都是問題。
來到中控台
中央那具超大螢幕就是U5的概念搬過來的,大致上看起來沒有問題。
下面的排檔感也故意設計成平頭,手可以放在上面操作按鍵,從U7就有這樣的設計了。
問題在哪裡?在GT220的內裝質感有著非常嚴重的塑膠廉價感。
但是U6 GT卻不會,關鍵點在這
就在螢幕的邊框,U6 GT採用拋光的鋼琴飾板包圍整個螢幕。
而GT220卻是用廉價的硬質塑膠,完完全全且非常有效率的拉低了車內的質感。
其他很多小地方的塑膠件也是U6 GT好於GT220,這真的是令人無言,聽說GT220是上位車款耶!
結果上位車款的內裝質感卻輸給低階的車款,Luxgen你就不能把事情做好嗎?一定要這邊偷那邊偷嗎?
另一個很蠢的原始設計
底下的這個面紙盒到現在都還在,就不能變成開放式置物空間嗎?
打開方式依舊拙劣
歐翼式開啟法,既浪費空間又不好看。
尾廂空間比照舊款U6
算是比較大的,這類的運動型休旅車中U6的空間表現算是比較好的。
引擎蓋打開來
雖然換了一顆新引擎,但基本配置跟舊款是一樣的。
渦輪在這邊
另外有發現到的地方
那就是隔熱做的很厚實,引擎蓋還特別開了兩個導風孔進來,目的應該就是為了替渦輪機散熱。
本天兵自己的看法是這樣啦,現行GT220這兩個等級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因為高性能引擎根本不用為內裝妥協,為什麼大馬力引擎不能與高質感內裝畫上等號?
為什麼買GT220不能有U6 GT的典雅內裝?
今天Luxgen這樣規劃代表決策大頭的思維依舊停留在上古時代無法理解市場需求。
以上的觀念套到現在的Luxgen產品力上,大概可以改成這樣
最低階掛GT200引擎,六安ESP與最基本的影音系統,給只想要有六安ESP車開的人去買。
第二階掛GT200引擎,六安ESP環景自動停車blabla。
第三階掛GT220引擎,六安ESP環景自動停車blabla。
第四階掛GT220引擎,六安ESP環景自動停車blabla,內裝改為豪華性能取向,掛倍仕登懸吊與RAYS輪圈。
另外設一個2.0舊引擎政府標案車,反正現在Luxgen也是這樣做的。
其實退個十萬步來說就是"拜託你們不要在GT220上面弄一個這麼沒有質感的內裝好嗎!!!"
每次Luxgen都很愛透過一些小地方做差異來分等級,現在的眼光看起來就只是摳門而已。
台灣的消費者很聰明又不愛吃虧,用愛國情感來掩護早就沒有用了。
這次動力與懸吊系統都獲得了大幅的改善,但在內裝與產品分級上卻依舊走上Luxgen的老路,相當可惜。
只能說到了2018年初,Luxgen依舊沒辦法推出一款面面俱到的銷售指標車。
明明市場上有這麼多範例可以參考...唉。
另外就是內裝設計希望在下次大改款的時候可以整個換掉,換成比較務實的設計。
現在這個不成熟的紙上華麗希望到時候能夠有所改善,至少中控台的置物空間多一點吧!杯架也多一點深一點大一點吧!
只是看到U5的內裝也沒進步多少,就覺得應該是凶多吉少了。
S5 Eco Hyper依舊沒人氣
畢竟內裝質感已經落後到大約15年前的水準了,枉費了外觀設計團隊設計了這麼動感的外觀。
聽說今年會改款,我是不期不待。
引擎室布局看一下
會發現跟GT、GT220的引擎布局差不多,代表這次水野大師還沒動刀動到這裡。
我是很希望水野大師的刀子可以整個都動下去。
最後是這次放了一堆好料的S3
顏色蠻好看的,雙色車頂在會場上感覺不顯眼。
內裝
就是U5那套直接搬過來,畢竟兩個是同底盤的雙生車。
換句話說,還是一樣廉價又沒質感。
但看在售價只有55.9萬的份上多少還可以說服自己吞下去,只是,問題來了。
螢幕下方這一塊要幹嘛?為什麼不做一個收納空間?或是直接內縮去加大排檔桿前方的空間?
Luxgen的內裝團隊在小細節上常常丟三落四,所以我才不會去期待下一款會有多好。
另外這台車的引擎也是我不會想碰的最大原因,講穿了就是DFMA16,東風的引擎。
中國大陸引擎跟我說有多好我都當五毛跟舔五毛在自吹自擂領五毛。
面對一個市場嚴重傾向貪小便宜、當主管的只想貪油水,商品只要賣給國內就飽的市場,跟我說引擎科技多厲害?
看看美國,本土車廠做車做了這麼多年還不是只會做大排氣量高耗油高扭力引擎,因為市場只要這樣就能滿足了啊。
結果來個金融危機馬上死一片,毫無應對能力。
Luxgen自己不是沒有引擎研發能力,但會用上這顆不知道是高層裸照還是弱點啥的被人握在手上還是腦袋糊塗。
車子是要賣五年的,這五年的產品週期都會是當初版本的小改版不斷改良,也就是一開始就很重要。
結果居然用上這個引擎...唉。
講更難聽點,如果能夠跟日本車廠買老引擎授權都會比這顆引擎好,至少日本引擎可靠度佳。
在引擎換成Luxgen自主研發的或是歐日系引擎之前,這台我都不會推薦。
<下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