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Sony終於是發表了PS5產品週期的延續商品:PS5 Pro
目前官方規格幾乎都沒有細說,但是售價倒是開得挺快的!

美金:799元
新台幣:24280元
日幣:119,980円(税込)
看完這離譜的售價後,先來過一下官方強調的幾個特點:
運算單元增加 67%,記憶體頻寬增加 28%,渲染效能提升 45%,光線追蹤的處理效能提升 2 到 3 倍。導入由 AI 機器學習驅動的解析度與幀率提升技術「PlayStation 光譜超解析度(PSSR)」。
簡單整理一下就會得到以下重點:
1. GPU規模提升67%
2. 記憶體速度提升28%
3. 渲染效能綜合提升達45%
4. RT(光線追蹤,Ray Tracking)效能提升2~3倍
5. Playstation Spectral Super Resolution(PSSR),就是AI超採樣
整理完後,可以看到這次的PS5 Pro在整體設計理念上其實是相仿於PS4 Pro。都是透過拉高原始規格去達到效能提升的目的,而不是換上新的架構。
當然整體來說這樣的效能提升是可以達到目標的,畢竟Zen2架構雖老但RDNA2卻也沒老到哪裡去(多虧了AMD這幾年的顯卡鴨子不划水,RDNA3相對於NV幾乎沒啥能打的),而增加GPU規模、拉高記憶體速度也的確是對Zen2 SOC架構的效能提升有明顯幫助(AMD這幾年的架構其實很吃記憶體頻寬)。
但是呢,老實說,目前這些提升以現在放出來的展示影片來看,本天兵看不出來到底提升到哪裡去!
相較於當年PS4 Pro主打4K解析度,在過了這麼多年的現在,主流的解析度居然還停留在4K,電視機的進步很明顯地遇上了瓶頸。所以新電視推行的紅利對PS5 Pro來說其實是完全吃不到的,這次PS5 Pro的宣傳也不敢主打8K(因為那是PS5的廣告詞)。
回到畫質的提升,還記得當年本天兵講過PS5 Pro不會那麼早出的原因之一是啥?沒錯就是效能進步。
這幾年的效能提升的部分主要還是歸功於顯卡運算功力的提高,特別是Nvidia顯卡的運算能力。這跟AMD一點關係都沒有,AMD這幾年反倒是藉由筆電處理器的充足效能去轉往掌上型電腦遊戲機的發展。而PC這幾年流行的SSD早就已經是PS5的標配了,或者該說是PS5幫助了遊戲市場去推動SSD的普及。
在PS5 Pro發表的這個當下,整個PC產業市場方向其實已經不是往單純的強大效能台式機去演進,而是朝向多目標、多樣化的各式電腦產品去發展,AI只是一個順風車而已,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目前電晶體效能瓶頸已經遇到了,在FinFET極限卡在個位數奈米製程的時候,PS5當年的處理器就已經是7奈米製程了,而現在2024年的處理器頂多5奈米而已。換句話說,PS5 Pro卡在FinFET世代的末期,不只晶片尺寸壓不下來,耗電與發熱也沒有相對應的進步。這一點對成本控制來說是一大硬傷。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PS5 Pro的尺寸又回到了初代PS5時期的大小,跟已經縮小一小圈的PS5 Slim比起來又喪失了體積優勢。
當然這點其實也是在Sony的考量,體積上的差異會更能凸顯PS5 Pro的Pro感,當年PS4 Pro也是這樣做的。
而且現在首發時主打的畫質與效能同時享受,等過個一兩年後一定會出現PS5 Pro也必須選擇效能模式or畫質模式才能遊玩的遊戲。因為這效能提升真的太低了。
至於PSSR超採樣,不好意思喔,現在市面上的超採樣解決方案哪一個是第一代就完美的?FSR要到2、3才有明顯提升,XeSS第一代是不錯但支援度太差,更別說運算量能最大的NV都要到DLSS"3"才能有滿足市場的效能表現。所以PSSR本天兵一點都不看好,特別是在這貧弱的效能提升環境下,別以為超採樣就不吃效能啊。
順帶一題光追效能也是,RDNA2開光追你敢講我還不敢聽勒。
其實講更直接一點,2024~2025年的時間點更應該推出的不是PS5 Pro,而是PS5 Portable。
現在的APU都可以讓掌機跑Win11打遊戲了,跟我說不能跑PS5遊戲我是壓根都不相信的,可惜這變化太快對那些反應太慢的日本人以及滿腦子只想躺著數錢的美國人來說想必是應對不來吧。
以日本Sony的調性,他們大概光外型就會先鑽研個一年,然後再訂製一顆綁手綁腳以為可以省錢實際上卻什麼都省不到的APU再配上一顆貧弱的小電池去追求無意義的輕薄感。然後等到要發售的時候才突然想起來USB Type-C有支援PD快充但他們忘了加進去這樣。
畢竟對中華民國國內的這些電腦大廠來說,做一台Windows掌機其實就是以筆電為基礎下去改良而已,但是日本人已經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沒做過筆電了。日本人除了工業基礎以外其他很大部分都已經退化回鐵器時代了。
為什麼本天兵會這樣推論?看看最近(2023年)才上市的PS Portal吧。
言多了,回到正題。
PS5 Pro相對於PS5,目前的規格數據上沒有明顯亮眼的地方,在扣掉效能紅利後PS5 Pro的另一大短版就是:沒有遊戲。
其實對一款"遊戲主機"來說,最糟糕的就是這點,首發居然沒有一款新遊戲可以拿出來說嘴的。
我們在宣傳影片裡看到又是蜘蛛人2、TLOU2重製、地平線:西域禁地、GT7等這些老面孔,一款新遊戲都沒看到。
好啊,扣掉GT7以外這幾款哪款是在PC上玩不到的?既然玩得到我何必花那兩萬五(799 Dollar)去特地排隊買一台PS5 Pro?這一點意義都沒有啊!
老實說PS4玩到現在(對,2024年的現在,已經發表PS5 Pro的現在),真正意義上我有一直玩的遊戲只有GT7,因為只有這款是PC上面玩不到,在PS平台上又能穩定遊玩的遊戲。
美索為了錢把一狗票PS遊戲開放到PC上,淡化了PS平台的影響力(因為失去獨佔)。那這些廠商在拿了錢之後新遊戲有像滾雪球一樣碰碰碰的拼命端出來嗎?沒有,還是只有一些廠商持續性的端出一些垃圾出來。講更白一點就是美索把PS平台最後一滴價值榨乾了之後就拍拍屁股擺爛在那像個遊民樣只會追求一堆無意義的口號而不做事。日本人跑去轉蛋、美國人拼命擺爛,難怪黑神話悟空一出場就驚技四座,因為只剩下華人會做事了。
PS5中期被笑稱是原神專用機,實際上Sony的確是靠著米哈遊創造了不少的收入(你在PS平台上課金,老索會抽)。在未來大概PS5 Pro也會變成這樣吧,畢竟根本沒遊戲可以玩不是嗎。
其實本天兵在看過這次的介紹影片後,覺得PS5 Pro應該會是PS家族中僅次於PSP GO的失敗產品。歷史地位上頂多跟PSV對齊,反正這兩款都是沒遊戲可以玩的孤兒產品。
DigitalFundary認為銷量比會低於(PS5)8:2(PS5 Pro),本天兵認為這太樂觀,相信還會更低,大概是9.5:0.5。
因為現在PS5 Pro能做的,一台PC就能輕鬆達成之外,PS5 Pro的效能提升與PS5相比也沒有明顯差異。再加上吃不到當年新電視規格的紅利,與其花兩萬五不如選擇留在PC或是等促銷時買進PS5即可。
如果PS5 Pro要硬推,價格沒先降個150美金都不要想(DF認為多貴了100美,我不認同),中華民國國內售價要先壓到19800以下才有討論空間,沒有逼近PS5的17580/14580價格帶都沒辦法對消費者產生吸引力。
最後統整一下本天兵的觀點:
1. PS5 Pro相比於PS5,消費者無法明顯的察覺效能提升差異。
2. PS5 Pro沒有當年PS4與PS4 Pro那樣1080P升級到4K的影像升級紅利。
3. 嚴重缺乏獨佔遊戲,只有一堆過時老遊戲給PS5 Pro首發玩家。
4. 商品價格定價過高,嚴重影響購買意願,甚至可能會嚇跑未來PS6市場目標客群。
5. 外型上了無新意,過於碩大的體積嚴重影響購買意願,完美重現了當年PS5上市時消費者疑慮。
但是各位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Sony是不是真的想賣這主機?
在定價、外型設計上都看不到競爭力的商品,也許Sony早就發現這商品無法刺激銷量。既然如此,商品定價傾向於"最大利潤"方面或許就是我們目前看到的情境。

總之,祝福PS平台不會因為PS5 Pro而斷在這一世代吧。
後記:最近有小道消息宣布PS6的核心將會由AMD提供,這則基本上是垃圾新聞。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
1. Intel的選項:以前Sony被坑過 + Intel做不出顯卡。
還記得Larrabee吧,當年Intel發豪語說要用X86一統顯卡江山,結果只做了試驗品後就宣布取消,連實際商品都沒看到。
當年Intel就曾經用這個計畫跑去跟Sony說你還在計畫中的PS4可以用這套解決方案搞定,還好後來兩方都取消合作計畫,否則PS4真的會遇到比當年Cell + RSX更慘的狀況。
既然在PS4規劃期間Sony就領教過Intel吹牛皮的功力,就算只考慮採用Intel的中央處理器(CPU),那關鍵的顯示晶片要找誰呢?Intel自己的Arc顯卡雖然性能不差,但作為長期產品來說還是太過生澀,NV在下面會敘述,AMD只會賣你APU不會拆賣GPU給你,其他像是高通聯發科之類的也拿不出可以對應X86平台的產品。
2. NV的選項:別忘了PS3的慘劇。
年輕的朋友可能不知道這件往事,本天兵在這邊簡單敘述一下當年Sony被NV坑過的這段歷史。
時空拉回PS3規劃初期,當時SCE(Sony電腦娛樂)的社長"久夛良木健(久多良木 健,一手開發PS系列的主導人)"不知道被IBM灌了什麼迷湯,決定將PS3的CPU跟GPU都採用IBM當時提供的解決方案:"Cell"。這是一顆異質多核心的伺服器用處理器。
跟現在的大小核不同的是,當年的Cell裡面,大核除了提供運算之外,主要工作其實是負責調度小核,而小核才是Cell效能強大的地方。但是當時這種異質大小核對軟體開發來說實在太過於難用,初期開發階段在軟體方面根本無法發揮這種架構的效能,更別說拿來當顯示晶片來使用,這點是硬體出身的久夛良木健無法理解的地方,也是造成他日後下台的主因。
既然Cell無法當GPU,雙Cell的構思就不得不取消,在這個時間點願意向Sony提供GPU的只剩下了當時還不是很強盛的NV,因為之前產品在市場上慘輸給對手ATI(後來被併購入AMD),所以當年可以吃到PS3的單子對老黃來說無疑是又多一記大補丸。
但老黃骨子裡就是那個樣,在市場上坑人絕對不手軟!
當年特供給PS3的GPU:"RSX"實際上是電腦顯卡上的閹割版,效能瓶頸被掐在記憶體頻寬(因為老黃一刀砍這裡),導致PS3中後期效能一直卡在RSX,也就是顯卡跟不上CPU的狀況。而且在歷經製程更新後,據說NV收的錢還是一樣高,所以PS3的產品成本相較於其他代PS就顯得難以控制。
PS3是直到中後期,開發環境可以有效的利用Cell全部的性能後,才變得比較好開發遊戲,也是在中後期PS3才迎頭趕上當時的對手Xbox 360。而PS3前期的苦難也導致了有PS之父美譽的久夛良木健從社長一職離去。並且將下一代(PS4)的開發從RISC架構轉變成X86整合式平台,而這也是AMD所擅長的地方。
所以老黃幹了啥?坑了Xbox初代一把讓微軟再也不跟NV合作硬體(X360開始就全部改用AMD方案),坑了PS3一把讓Sony再也不跟NV合作硬體,一口氣得罪遊戲機硬體市場三巨頭中的兩個,這種事也只有老黃幹得出來而已。
順帶一提,如果你覺得老任的Switch效能很差,那也是老黃的鍋。因為老黃手上就是只有爛到家的CPU可以選而已,沒看他這幾年都只敢吹電腦顯卡要一統各領域的天下嗎,因為他在其他領域做不出來啊。
3. 高通、聯發科等其他選項:掌機都不合了哪可能給你放到家用主機上。
這兩家專長的只有移動端的ARM架構處理器,雖然現在ARM越來越CISC但本質上還是RISC架構。所以開發環境不只要重來,連向下相容都會有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為指令集全部不合),就算現在跨平台開發環境已經比十幾年前要好上不少,但並不表示所有的開發商都有辦法在ARM平台與X86平台之間交互蹲跳還能臉不紅氣不喘。再說Sony好不容易在X86陣營坐穩了,哪可能會回頭用ARM架構的硬體環境。
4. 跟蘋果一起研發: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這種開玩笑的選項就不多做解釋了,你先叫蘋果開賣單顆的M系列處理器到DIY市場我們再繼續討論。
所以看來看去,市場上唯一能合作的只剩下在家用主機市場吃到大補丸又配合度很高的AMD了。就算AMD在RDNA3上拿不出可以抗衡NV的產品,但這並不代表AMD拿不出效能與成本都能讓雙方覺得甜蜜的產品,當年PS4的jaguar核心,以及現在PS5的Oberon核心,都是AMD為了家用主機特別客製化的集成產品,這種商品是NV絕對做不出來的,也是Intel目前難以配合的(Intel從來沒有配合家用主機推出高度客製化產品的歷史)。所以你跟我說AMD將會提供PS6的核心解決方案這件事在2024年就算沒有消息來源我也通靈通的出來好嗎。
但你說Intel有沒有機會打破歷史為家用主機提供高度客製化產品?等Intel虧多一點,姿態放到超低只為求一顆大補丸救身家的時候,X86陣營就會有人跳出來當英雄了,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