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牌子應該算是機油界裡面小有名氣的一款。
本天兵也是只知其名不聞其響,這次終於有機會可以試試看傳說中的德國雙酯基機油。
(其實也是因為剛好遇到特價,加上殼牌越漲越貴...)
本文開始前,先照慣例的文前宣教一下:
1. 機油我自己買的,沒人贊助,我寫爽的。
2. 我拿來加在家裡的Suzuki GSR-125速克達機車上,不是汽車。
3. 這組是第一組加在車上的,所以是初步印象。
4. 會有第二組,因為我買好了。
5. 前一組機油是Shell Helix Ultra 5W-40 SN+。
6. 機油交換時都會一併換掉機油濾心。
先來看看正面吧
背面
正面特寫
特地印出來雙酯基(Double Ester)與全合成(Fully Symthetic)兩大特徵。
不過酯類機油要注意保存期限,之前Motul 300V才被人點醒只有兩年保存期限,但那是300V。
黏度是5W-40,算是很大眾的黏度指數設定。
要注意的是這隻機油的認證只有ACEA A3/B4、API SN。
一些嬌貴的歐洲車可能會對這部分較為敏感,不過德國機油居然不理那些德國車廠的規範,真是有性格的廠商。
側邊有容量指示
容量是一公升。
看完照片,接著簡述一下這支機油的官方數據:
SAE Viscosity Grade
5w-40
Density @ 15C
856kg/m3
Kinematic Viscosity @ 40C
78.9 (mm2/s)
Kinematic Viscosity @ 100C
13 (mm2/s)
Viscosity Index
171
Pour Point C
-42
Flashpoint C
222
Dynamic Viscosity @ -25C
none
Dynamic Viscosity @ -30C
none
MRV(Mini-rotary viscometer) @ -35C
none
TBN
8.2 mgKOH/g
PS:
1 kg/m3 = 0.001 g/cm3
1 mm2/s = 1 cst = 1 cP
跟上一隻Shell Helix Ultra 5W-40 SN+相比,
這支在低溫的流動性較差一些(75.7 vs 78.9),高溫流動性差異不大(12.8 vs 13)
不過兩者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也都符合5W-40的黏度指數規範之中。
或者該說殼牌的低溫流動性以5W黏度指數規範中表現得太好了一些...。
另外TBN有8.2也是符合預期。
一般來說BN(鹼價)會隨著里程增高而逐漸下降,因為機油會受到汙染酸化(通常是汽油跑進去),AN(酸價)會上升。
不過現在機油在正常使用下(沒有檔檔紅線、引擎無洩漏、無亂加添加劑)即使到了保養里程,BN都不會歸零。
所以不用太刻意去追求過高的TBN(總鹼價)。
其他像是追求HTHS這類數值請找高溫黏度指數50以上的高黏度機油,是說現在的引擎也不用刻意要求HTHS了。
除非你檔檔紅線又常保持引擎高熱,例如賽道衝刺 or 山道猴......。
至於LSPI(低速早燃),這支並沒有標示,所以不要賭,推測添加劑裡面Ca(鈣基)的含量應該是正常的多。
看完數據後,再來聊聊這支機油的初步印象吧
其實印象很簡單,整體表現都跟Shell Helix Ultra 5w-40一樣都是好拉轉、抑震效果普通的好機油。
這兩隻的表現相似到本天兵都在懷疑是不是拿錯瓶子XD。
不過仔細感受一下,會覺得Swd的表現無論是拉轉還是引擎運轉的細緻度都會再更好一點點。
總之,用起來十分的滿意,本天兵很喜歡這類順暢的表現。
油耗的部分,就實測結果來說每公升可以多騎1km左右,不過這數據必須考慮誤差值。
所以說會省油是沒錯,但是是接近實際省油跟心靈省油之間的程度。
總結一下心得:
以一支不到200的價位(本天兵拿到的水貨價是190)來說,這支的表現就跟殼牌Helix Ultra一樣出色。
如果殼牌缺貨的話這支也是值得推薦的好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