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臭又長的市場分析文來到下篇,繼續是以下這幾個品牌。
第一個就是去年底今年初很受到大家熱愛的Ford
六和拿到CoPilot 360這個Level 2的ADAS科技後讓Focus銷售吃到了不少甜頭,其中最貴的ST-Line更是廣受年輕...人的喜愛。
加上近期市場行銷人力或是邏輯似乎有年輕化的傾向,手法跟話題都帶有一些年輕氣息。
Focus mk4的扭力梁要算行銷的功勞嗎?其實也不能這樣說,單純只是因為Focus瞄準的消費者大都是一群會用網路討論的人罷了,所以有什麼話題都會很快的炒熱起來。
屆齡大改的現行款二代Kuga也藉由銷售端靈活的讓利手法順利降低了料件的水位。
但有句話說"幾家歡樂幾家愁",當Focus mk4銷售一炮而紅的同時,Fiesta卻面臨停產的現實,使得六和的產線只剩下Focus與Kuga兩款而已,這也是時勢所趨。
延續去年的氣勢,今年福特的銷售應該還是能繼續保持強勢的力道。
其關鍵點就是第三代Kuga的上市。
新款的Kuga除了眾所皆知的CoPilot 360以外,引擎動力應該也能維持目前的1.5L、2.0L、2.0L柴油三個選項。
不過以市場趨勢來看,能和Focus共用的1.5L Ecoboost三缸引擎應該還是車款編成的主力,甚至有可能只留下1.5L款也說不定。
依照目前Focus mk4的操作方法來看,屆時第三代Kuga應該也有不錯的銷售話題才是。
其他車款部分,擅長經營中小眾市場的福特六和什麼都有,最缺的就是CUV級距,目前六和也只有進口Ecosport撐個場而已。
未來應該會引進Puma這款可以視作小Kuga的CUV產品來彌補產品缺口。
只是雖然Puma看起來競爭力十足,但過於性能氣息導致嚴重塑料風格的內裝鋪成卻也是一把兩面刃,另外後座空間缺乏優勢也是一個隱憂。
總歸來看,這樣的產品要正面對抗把持著基本盤的日本車應該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在。
至於Puma會不會國產化,其實不是台灣這邊產能的問題,而是中國大陸那邊有沒有打算投產,有的話台灣就有國產化的機會。
那為什麼國產與否要看中國大陸呢?好孩子不要問喔。
只能說科技在進步,產線的生產技術也越來越厲害,只要事先安排得宜,料件一來都組的很快,這點各家都是一樣的。
另外對於客層會用網路討論這點其實也是兩面刃,只要產品一出現小瑕疵就會壞事傳千里,看看RAV4就知道了。
至於產品競爭力就在那邊,第一線的業務與售後服務也在那邊,各位的算盤都很精就自己敲一敲吧。
接著是Mitsubishi
雖然很多鍵盤財經專家、鍵盤汽車專家每天照三餐罵裕隆集團只會搞爛品牌,但事實上三菱這個品牌本來就已經奄奄一息了。
日本當地能端得上檯面的產品只剩下Delica跟Outlander與Eclipse Cross這三款,其他像是ASX跟Mirage都是被市場淘汰的過去式。
各位如果還記得當年曾經短暫引進的ASX的話,本天兵可以小聲地跟你說:日本還在賣喔。
而Mirage在台灣已經被Colt Plus給取代了,喜歡這台卻排斥Colt Plus的根本是龜笑鱉沒尾。
要說日本當地有什麼新車,大概就是最近才推出的eK Wagon吧,但這台是輕自動車,台灣賣不了。
日本以外的新車款大概就剩下Xpender,但是這台車照片看起來很大,實際卻是Livina的尺寸,也是Livina在海外的下一代車款,跟Colt Plus的市場重疊。
所以如果引進的話也代表Colt Plus即將停產了。
未來的部分,
鑑於日本母廠將研發資源押寶在SUV市場,下一代Outlander的問世會是該品牌未來一個相當重要的產品。
現行款Outlander日本上市時間是2012年,其實也逐漸逼近大改款的時程,在那之前中華三菱應該要替旗下的ADAS想一個名稱來宣傳。
否則大家都會忽略其實三菱也有ADAS技術。
至於第五代的Delica,奉勸各位看清事實,這個第五代已經是2007年的產品了,
雖然2019年發表大改款產品,但說穿了這個大改其實只是新瓶裝舊酒的拉皮手法而已。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台車根本沒有左駕款,要原廠特地幫你右改左的成本非常高,看看Sienta就知道了。
而且Sienta還是一台月銷量預估有千台以上水準的產品,台灣的中大型MPV不管國產進口都沒有這個市場可以消化,所以別傻了這台車不會來的。
就算真的弄了左駕版進來,設定的市場也會是Toyota Granvia這類的商用MPV,而不是一台七十萬台幣的貨車,得利卡在日本已經不當貨車很久了。
喔對了,轎車不用想了,日本人沒那個餘力去搞SUV以外的市場。
下一個,Hyundai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其實南陽的國產陣容已經越來越稀少了。
檯面上的國產客車只剩下Elantra與Tucson這兩款,其中Elantra月銷僅約百台出頭,Tuscon也好不到哪去。
但是你還是能夠在各大討論區中看到替韓國車叫屈的網友,千遍一律的都是什麼因為台灣排韓啦之類的那一百零一招。
手法熟悉到都已經搞不清楚那些人到底是車主,還是鍵盤評論家,抑或是業代了。
本天兵只能說...魔鬼藏在細節裡,至於那個鬼是什麼鬼,各位自己去看看就知道了。
但話說回來,幸好南陽的國產車銷量還有商用車可以撐盤,因為客車的部分已經接近窒息的程度,未來要怎麼調整策略將會是一大考驗。
回到主題,
在南陽沒搶到Kona的國產授權之下,下一款國產的就是即將發表的Venue。
定位上一樣是現在最熱門的小型CUV級距...或者該說是微型CUV級距才對,因為這台車的車長僅四米而已。
所以屆時能搶下多少的市場依舊是個未知數,畢竟先天尺寸就在那邊,而過往的市場銷售告訴我們台灣人對小車的興趣並不高。
將級距往上拉,Kona那個售價就不提了,
Tuscon的著眼點還是在於過於塑料化的內裝質感與售價編成,相信各位都相當熟稔也不需多提。
大改款的Senta Fe,鎖定的客層也相當的模糊,雖然內裝用料有提升,但要打Kodiaq等歐系或日系品牌,以目前的配備與產品競爭力以及品牌認同度來說我認為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Elantra,台灣的轎車市場已經萎縮,韓國母廠改款改得很積極但對市場來說影響不大,南陽也只是照表操課,未來著眼點應該在於混和動力系統是否有下放至國產Elantra上。
既然聊到Hyundai就不能錯過KIA
雖然KIA在歐洲相當熱門,但在台灣因為受限於展間過少的原因導致民眾對該品牌相當陌生。
其實說穿了,就是Hyundai的同集團品牌,只是策略上跟Hyundai不太一樣而已。
雖然台灣森那美推出了不少的車款,有些甚至還委託南陽代工生產,但說穿了在台灣的產品競爭力依舊難以與日系品牌抗衡。
例如Carens,本身的配備、質感與產品編成無法滿足消費者是一個理由,
另一個理由是MPV市場的衰退,連銷售王者的Sienta都賣的不如預期了代表台灣的MPV市場已經日落西山。
Stonic,台灣消費者不喜歡這種帳面上太小的車以及太小的引擎,要是開出去發現動力無法帶來驚豔感時更會失去信心,加上展間難尋與價格沒有優勢。
Picanto同上,所以當網友在那邊讚美日本的輕自動車多棒的時候可以請他去看看這台。
其實看看這些品牌在國外的操作,再回來看台灣市場,多少也能了解一些原因。
另一個網友很熱議的品牌也不能錯過,那就是Mazda
其實看過市場銷售數據後各位心裡應該也有底了,Mazda目前正面臨近期的一個大低潮。
大改款的Mazda 3雖然媒體評論個個好評,卻沒有反映到銷售實績上,其關鍵點還是在於售價定位上。
當初馬三之所以會熱門就是因為主打國產車的價格買進口車的安全,如今卻變成較貴的價格買相同級距的內裝質感。
缺乏新動力編成的話題性,加上車載系統嚴重貧乏,只能靠皮革與配色等設計感來撐價格,這招如果有用那賓士跟寶馬也不用那麼辛苦了。
加上ADAS的思維與常人相左,車道維持輔助只有低速才有不知道是哪個天才想的之外,也不具有Level 2的輔助能力。
更遑論轎車市場已經逐漸式微的當下,會得到這樣的市場銷售成績其實也不意外。
更有趣的是,Mazda居然在馬三上市後短時間內推出CX-30這台同底盤的休旅車,兩車的發表日期只相差短短的5個月。
商品級距怎麼看都是會侵蝕到馬三的空間,事實上也的確是如此,過於接近的產品編成反而影響了自家的銷量。
除此之外,馬自達寄予厚望的Skyactive-X動力在推廣上也遇到不小的困境。
雖然坐擁許多話題性的新科技,殘酷的是那群日本人弄了老半天,省油性卻不如主流的油電混和系統。
但是成本上卻高出許多,系統的複雜度也高出不少,連帶導致終端銷售價格居高不下之外,對於維修能量的考驗也是相當沉重。
雖然馬自達有著強大的休旅車產品陣容,但在缺乏ADAS話題、售價與保修能量依舊會困擾著這個百年日本車廠。
加上在台灣還有展間服務水準,去過就有深刻印象,這個相信各位已經相當熟稔便不需多提。
從2013年開始的"Be a driver."這個主打著以駕駛人為設計中心的口號也已經不符時下潮流趨勢,要如何"Be smarter"會是該車廠的下一個課題。
在那之前,相信還有一段不短的艱困道路要走。
最後是壓軸的Luxgen
其實納智捷的部分日前已經專文撰寫過,這邊就不多提
https://blog.xuite.net/evo2001.com/ilan/588957216
現行款的部分,
URX開盤有個好的開始,當初本天兵就說只要URX能夠有其他國產休旅車的銷量水準就已經及格。
畢竟品牌有點被世人遺忘、車身尺碼又是偏中大型以上較為冷門的級距,能夠與主流中型SUV競爭就已經代表該產品基本上算是成功了。
只是殘酷的是,今年納智捷在年底以前可能都只有這一張牌可以打,其他產品在今年也不太可能有改款的機會。
所以這步棋今年要怎麼穩定的走下去會是該品牌的一個注目焦點,就看行銷有多少本事了。
最後給個結論:
今年台灣的車市會因為coronavirus(老美都說coronavirus我就照用吧)疫情的關係,上半年將會面臨嚴峻的考驗。
民眾的出門意願降低,進而影響到展間看車的意願,也影響車市銷量。
這一點從今年二月的車市銷量急凍就能看出一二。今年二月沒有春節的影響下居然僅繳出27350輛的成績,遠遜於去年的三月,僅優於去年有春節影響的二月而已。
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漢市也是車用料件的生產中心之一,現今社會下,一台車跟我說沒有中國製零件我是打死不信,管你是日本車還是美國車或是德國車都一樣。
所以在全球化供應鏈的當下,少一個零件的供應對車廠都是相當嚴重的負面因子。
車廠要如何拉料,是一個課題。在有限的產能下要如何拿捏行銷的力道,更是一個深切的問題。
當然如果在備料用完以前回復供應,或是找到其他的供應源的話,以上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只剩下民眾購車意願而已。
(不過根據經驗,只要經濟狀況允許的情況下人類在欲望解放上的需求都是相當急迫且強力的。)
也因為上半年的疫情關聯性影響,下半年車廠要怎麼衝量想必會相當的精采。
當然前提是疫情能夠控制下來,就看專家們的努力與各位的防疫觀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