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古蹟] 桃園龍潭歷史古蹟大平紅橋、千層瀑布一遊

這座太平紅橋不說你不知道,它可是曾經入選過全國歷史百大建築。

建於日據時期的1923年,是當地居民昔日的重要交通要道。

如今已經卸下了交通重擔,靜靜地留在當地,轉為讓後世一窺昔日情懷的重要古蹟之一。

 

前往大平紅橋的方法其實相當簡單,入口處就位於台三乙與石門路交界處。

一旁還有石碑等景觀建設,還蠻好認的。

 

進到石門路後沒多久,左側就有一個寫著紅橋的路標

這張是面對台三乙方向拍的,所以路標會在右邊。

 

而通往紅橋的入口

還蠻窄的...完全無法會車。若從Google Map上來看,這條路就是紅橋路。

 

不過不用擔心會車問題

只要繼續往前走就可以連接到大馬路上,一旁也有碩大的指標寫著紅橋。

 

往前走到轉彎處就有另一塊指標指向通往紅橋的路

所以基本上不會迷路,路標很多。

 

從地圖上來看,轉彎處過後就是永平路

這邊可以遠眺石門水庫的壩體。

 

不過我們的目的不是石門水庫,所以沿著前述的指標繼續走

就會看到一座土地公廟(福德祠)。

 

土地公廟算是相當有歷史的

連碑文都有,看來香火相當鼎盛。

 

土地公廟的斜對面,就是紅橋親水公園的入口了

左邊往下的道路就是通往親水公園的道路,還蠻陡的要注意。

 

一旁的紅橋造景

其實看到這個就知道路怎麼走了。

 

沿著道路往下走

就是打鐵坑溪的親水公園,電塔底下有停車場,旁邊有涼亭。

所以你說這裡適不適合騎自行車?我是覺得道路狹窄又有汽車通過,並不是一條理想的自行車道。

 

下到親水公園後,很快的

大平紅橋就在眼前了。

 

如前面所述,大平紅橋建於1923年,是當地居民一起出資建立的重要通道。

打鐵坑溪屬於大漢溪上游,水量其實相當豐沛,加上這附近的地勢是上有石門山,兩旁有大漢溪、打鐵坑溪包圍。

若不建橋,就是一個典型的陸上孤島,所以大平紅橋在當時的重要性其實相當的高。

 

橋面其實並不寬

這種歷史橋梁大多是這樣的寬度,主要都是給人走的。

 

換個角度來看大平紅橋

幸虧這附近比較沒有天災威脅,大平紅橋才能完好的保留至今。

 

 

接著繼續沿著步道前進吧!

這條沿著打鐵坑溪建立的步道其實並不適合騎腳踏車,中間很多地方都有滲水、積水的狀況。

單純步行的話還可以,但是要小心淋濕、滑倒的情形發生。

 

步道會通過台三乙的橋下,穿過橋後就是千層瀑布

這個千層瀑布美其名叫瀑布,其實是一種水利設施,叫做階梯式跌水工。

用意在減緩河川上游的水流流速,進而減緩河道侵蝕的速度,減緩水流後在設施的下游處周圍也可以增設親水設施。

 

換個角度來看

右上角的坡道就是通往台三乙的道路,通到大平里守望相助隊旁。

左邊的道路就是前述的步道,並不是那麼好走請注意。

 

一旁的導覽圖

不知道為什麼,導覽圖上寫清水坑溪,但是地圖、桃園縣政府網站卻是標註打鐵坑溪。

總之先以打鐵坑溪為主吧。

 

順便抱怨一下,地圖上標明D的生態步道其實兩旁雜草叢生,路面也是用鵝卵石鋪成的,非常難走。

另外H、I之間的步道只有上方那段可以走,下方那段並沒有連接請注意。

 

 

既然來到這邊就繼續往上走吧!

上方有一座石門大圳的過水橋(水道橋),沿著前面提到的那條難走的步道就能抵達。

 

這條就是石門大圳

石門大圳興建於1956年,當時是因為桃園地區的乾旱現象導致大漢溪水位不足,進而促使了石門水庫的計畫。

而這條石門大圳則是石門水庫的水利計畫中的其中一項。

水源來自上方的石門水庫,用來作為桃園大圳灌溉不到的地區所需的供水,以及民生用水的來源之一。

 

過水橋其實蓋得很低調

因為基本上是水用的而不是人走的,所以不需要什麼華麗的裝飾。

而且石門大圳在打鐵坑溪上方這段算是上游的部分,水量相當豐沛,不是什麼戲水的好場合,這邊也禁止戲水。

 

繞完一圈後,看看逐漸變暗的天色,也是該打道回府了。

大平紅橋這一區的景觀步道做的很普通,也略為缺乏後續的維護。

幸好遊客不多,還能保有一絲幽靜,若有機會的話不妨來這裡走走,體驗一下百年前的歷史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