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Luxgen S5 GT,展間活動的試駕心得、評價

"講了一口好車怎麼沒看你開過?" 這不就來開了嗎。

 

如標題所述,這次的活動是納智捷在各地展示間自辦的"一日店長"活動。

內容主要是邀請車評當一下店長來替產品做介紹這樣,講穿了就是很常見的介紹活動兼公辦試車而已。

參加是免費的,也不用拿記者證或是業代證明,有駕照的老百姓就能來,來了也領不到稿費,各酸民要崩潰的可以先崩潰了。

 

先來張這次活動提供試乘的GT225

這台是白色的,之所以寫試乘而不是試駕是因為要給車評開,讓他在車內講解車輛調性與特色。

 

上次沒特寫的鴨尾

主要是因為這鴨尾真的很低調,GT225跟GT兩台車開在路上不仔細看其實很難分辨誰是誰。

 

會場內長這樣

早點來就可以拍到全空的樣子,因為我不想拍到一般民眾的臉。

不過當天到場的民眾坐了至少9成滿,這張照片內的座位大概只拍到全部的1/3吧。

 

 

在講座附近有一台S5 GT

既然來了就來拍一下跟GT225不一樣的地方吧。

 

首先是座椅

麂皮的部分全部改為很軟的皮革,坐起來像有一點包覆性的沙發。

我覺得裕隆集團一定有參考Nissan的座椅皮革材質設定,摸起來都是非常柔軟、舒服的皮革。

完全跳脫國產車皮椅只是為了怕髒的硬梆梆設定。

另外內裝用料上只要在GT225上是麂皮的到了GT就換成跟座椅一樣的皮革。

 

接著是圈胎與懸吊

輪胎跟GT225一樣採用普利司通T001,尺寸一樣也是215/45R18。

胎上的Uniform Tire Quality Grading(U.T.Q.G.)輪胎分級:Treadwear 320、Traction A、Tempture A。

(相信有些爬過原廠資料的會好奇說S5 GT不是配17吋胎嗎?但是這台展示車是配18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另外各家媒體的新車發表會報導時拍的車應該就是這一台,顏色輪框都一樣)

輪框是鑄造的,跟GT225的鍛造框有差,主要是差在重量,GT225的鍛造框輕很多。

懸吊顏色是黑色的,剎車卡鉗則是金屬色。

 

引擎也有稍微不一樣

引擎飾蓋採用傳統黑色,GT225則是紅黑雙色。

底下的引擎輸出則調整為205ps/5200rpm、32.6kgm/2000rpm。

(GT225:225ps/5200rpm、33.6kgm/2000rpm)

(左邊那個藍色的是交直流轉換器,替展示車的電瓶充電用的,只要是展示車都會裝)

 

S5 GT車型的後行李廂上是沒有小鴨尾的


 

另外幾個沒變的部分

方向盤材質一樣,縫線換成白色而已。

後面的阿公時速錶當然還在囉。

 

方向盤後方的換檔撥片還在,買GT也能玩撥片。

不過不管是GT還是GT225,換檔撥片要作動一定要把排檔桿切換到手排模式才行。

 

警示燈的開關在中控台底下

大概是沒地方放了所以才放在這邊,不是很顯眼就是了。

(不過警示燈開關位置其實有很多車廠放的位置比Luxgen還爛...)

 

備受爭議的ECO開關

亮綠色才是開啟,原本納智捷的設定是只要斷電再重新發動,ECO就會自動啟動,而不是保持原本設定。

聽說之後交車的都會改為保持原本設定。

只是ECO燈超級不顯眼之外,儀表上也不會有ECO字樣或是提示,沒加這個燈號實在不應該。

你坐在駕駛座上保證看不到ECO按鈕亮的那個綠色燈

 

 

順便晃一下新莊廠的展間

放了兩台U5,其中這台有選配天窗。

 

之前被本天兵罵得要死的重低音喇叭


只要買稍微低階一點的版本就會換成置物空間了,預算型買家要的是實用的內裝而不是噱頭。

 

 

回到活動本身,

活動內容其實沒什麼好說的,就是請車評來介紹車子的特色這樣。

而這次請來的車評是"全民瘋車Bar"的 廖怡塵 先生。

為人非常客氣也沒架子,在活動結束後也願意留下來陪大家聊天,

就像個大男孩一樣很容易親近,是個親和力很高的車評。

 

不過活動中有讓大家發問的時間,有人提到會不會有手排

結果怡塵請來北智捷的總經理,問他以前S5推出手排款時他賣了幾台...總經理只能乾笑以對。

是的,台灣市場根本沒有足夠的消費客群去支撐研發費用,所以就不會有手排,保證不會有手排。

總經理說現場湊30張訂單的話可以問問看,但問到誰要開手排時沒人舉手XDDD。

(我拿手排駕照也懶得開手排啊,光塞車時閃那些少部分會鑽進來的機車就夠煩了還要多管一個離合器,換檔又沒有自排快)

 

另外一個問題也是我想問的:U6 GT220有19吋胎圈,為什麼S5 GT225用18吋胎圈?

其實這個問題要問水野才知道,怡塵只是舉了個例子,也就是車側面積比例的問題。

U6因為是休旅車,車身面積佔的比例較大,輪框配太小會不好看,所以上了19吋鍛造框。

而S5因為是轎車的關係,配18吋框還可以接受。

(不過我猜是油耗啦,一樣製程技術的框一定是越大越重,越重油耗就越差,小輪胎省油啊)

 

 

不過這次大家會願意來,重點是之後的試車活動

但因為GT225試乘車只有一台,怡塵也只有一個,所以必須要抽籤才能上車當乘客。

而就那麼剛好的我沒抽到XD。

 

幸好這次的活動北智捷(納智捷新莊廠屬於北北基宜地區,是北智捷經銷商的範圍)多拉了幾台車來。

其中一台就是S5 GT

雖然說外觀上很難分辨,差別在S5 GT的大燈是透藍的透明大燈,GT225則是燻黑的,剩下的就是一些飾件差異而已。

以下就開始試駕心得吧!一樣分幾個細項來聊。

 

試駕路線:平面道路、快速道路,公辦試車的路線都不夠長...

試駕車胎壓:36psi(熱胎壓)

試駕車ECO模式:不確定是否有開,那個位置根本看不到...

 

 

1. 引擎動力:

帳面數據大於200匹、扭力超過30kgm,實際開起來卻非常的輕鬆。

多虧了那顆非常保守的變速箱設定的關係,一般市區駕馭完全不會感受到突如其來的爆炸性動力展現。

反倒因為變速箱維持在高檔位的關係,心理預期催下去會瞬間退檔,伴隨著高亢的引擎轉速聲音拔腿狂奔的景象完全沒遇到。

大腳油門下去轉速來到4000rpm,車內還是一樣的安靜,只有稍微聽到引擎拉轉的噪音而已。

而時速卻早已來到法定速限,一切就是如此的寧靜迅速。

 

稍微測試一下,平常60km/h大概只要1600rpm左右就十分足夠。

在高速路段真要超車,油門稍微踩一下來到2000rpm就有非常充沛的動力讓你加速。

過程中完全沒有任何惱人的抖動、噪音等,完全沒有!

 

網路上看過有人提到踩下油門會有嚴重的Turbo Lag,不好意思完全沒有!這台車完全沒有Turbo Lag!

一般道路上開起來跟自然進氣引擎幾乎完全一樣。

這顆引擎真的不錯,就是沒比較省油而已。

(省油與否都是比較出來的,綜合油耗12.1km/L雖不是極省但不覺得有特別差)

 

2. 變速箱

這次水野老師特地的調整了變速箱,加了一個Mix Shift的稱號上去。

也就是平常換檔是0.5秒,大腳油門時換檔速度變成0.3秒。

但是這個Mix Shift有一個限制,他必須要偵測到油門踩踏超過80%才會真的變成0.3秒。

在一般道路上,必須很殘酷地說:

"除非你是在路上罔顧性命只求速度的亡命飆仔,否則真的很難有機會體會到這個0.2秒的差異"。

因為平常根本很難踩超過80%的油門深度。

 

0.5秒的一般換檔速度其實就已經很快了,加上六速的設定讓S5 GT的換檔頓挫感幾乎是零,

開在路上平順度跟CVT相去不遠,除非你很刻意去測試否則很難查覺到換檔的頓挫。

(離合器剛接合時的頓挫是另一回事喔,只要有離合器或是扭力轉換器的變速箱不管是自排手排還是CVT都會有)

 

真的要玩這個0.3秒的換檔速度?

找一段無人的大直路,切入手排模式,全油門下去並自己換檔,就會體會到這具變速箱的功力了。

不過過程只有一瞬間,因為動力真的太充沛了,隨便催一下就能超速。

 

但要說的是,這具變速箱的換檔邏輯非常非常的保守

大概是為了油耗數據的關係,一般駕駛上變速箱會一直保持在高檔位,就跟其他家的做法一樣。

但是踩深一點油門,變速箱卻不會自己退檔,而是刻意保持在高檔位讓引擎慢慢地拉上轉速。

 

聽起來好像很慢的樣子?當32.6kgm的扭力是吃素的啊,這台車根本不用降檔拉轉來拚速度好嗎。

就算慢慢拉轉,車速還是提升得相當快,一般使用上絕對夠用。

唯一會抱怨的大概就是少了降檔拉轉時的高亢引擎聲讓人不夠爽而已。

而且變速箱換檔保守可以確保夠長的使用壽命,很多性能車操一操變速箱就進保護模式了,這個是各大報導中不會跟你講的。

 

3. 剎車

非常線性的輸出設定,網路上有些人說什麼像歐洲車那樣前面沒多少力道的大概是Luxgen S3開習慣了。

S5 GT的剎車跟Altis非常類似,都是非常線性、可預期且容易掌握的力道。

 

4. 懸吊減震效果

蠻令人滿意的,輾過坑洞時感覺到的是Q彈的處理,不會硬到像跳起來也沒有二次彈跳。

跟12代Altis比還是偏硬一點,產品定位的關係。

 

5. 操控

市區試車,開起來十分的沉穩,讓人覺得有點像Camry那樣穩重,卻又有一點點Altis那樣靈活,不過整體來說還是穩重居多。

至於高速的部分因為場地受限就沒機會了。

方向盤手感上,轉起來不會輕,但也不會重,頂多比12代Altis重一點點而已,親和力很高。

 

6. 隔音

令人難以置信的好。

怡塵在簡報中有提到,這次的改款在隔音上也下了不少功夫,特別是輪拱那邊隔音材用了不少。

上路測試,預期的胎躁完全沒聽到之外,也沒有明顯的風切聲,只有當旁邊有大卡車經過時會聽到對方車輛產生的噪音而已。

一點都不像這個級距的車款能獲得的寧靜。

 

7. 駕駛座

糟透了,就如我之前靜態試坐GT225一樣。

座椅高度不習慣之外,包覆性也是中上水準,平常使用沒啥問題,但帶點速度過彎時人根本包不住。

我身高175cm,調整完坐姿後大腿懸空的問題非常嚴重,方向盤不能前後調整也是一個問題。

坐在這台車上很難調整到一個理想的駕駛坐姿,這一切都是因為成本考量,要改善請等真正大改款後才有機會。

(駕駛座這點Toyota真的完勝,高矮胖瘦都能調出一個滿意的位子)

 

8. 排檔桿

很多人說很醜,隨車業代說這個是類似遊艇的油門造型。

實際用起來其實相當順手,而造形上我是不覺得有醜到哪裡去。

 

9. 中控台螢幕

就是S3、U5那一套作為基礎搬過來用,新的手機遙控功能這次沒玩到。

 

10.後座

其實坐起來就是比11代Altis還要寬一點、長度長一點點、座椅皮革軟Q舒服又寧靜的Altis。

真要說的話還是比Camry要小一點啦。

為什麼舉Altis作為範例?因為Altis在台灣販售數量是最多的,代表體驗過的人也是最多的。

 

11.輪胎

市區駕駛,原廠的配胎就已經十分的足夠,除非你要上山路胚車飆車,否則一定夠用。

別忘了性能胎的性能是用輪胎磨耗跟引擎油耗去換的,一般普羅大眾只希望換胎時荷包負擔可以少一點、油耗省一點。

根據我用過兩組T001的心得,這條胎絕對能滿足一般人的使用情境,一點都不覺得有哪裡爛。

 

 

試駕心得總結:一台平易近人好開又聽話的四門房車,簡單說就是"好開!"

當初預期的猛爆動力表現除非真的刻意操駕,否則S5 GT開起來其實跟Altis一樣溫順又乖。

需要動力時只要油門催下去,又有相對應的馬力輸出,除此之外都很平實低調。

這點真的是大大的顛覆了試車前的預期。

 

本來以為水野老師調教了一台野獸,結果卻是個聽話的肌肉猛男。

以一台7年前販售的車輛為基礎,能夠改良到如此的水準,真的令人對水野和敏老師感到十足的敬佩。

(7年前是什麼差距?Altis都從10.5代變成12代了)

 

這次的活動感想就到這邊了,如果以後其他車廠也有辦類似活動的話就再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