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XF 10-24mm F4R OIS鏡頭長期使用後的一些雜感

這支鏡頭就是本天兵的主力旅遊鏡,只要是出去幾乎都是掛這顆。


如今也已經三年了,這段時間拍了蠻多照片。

在使用上多少也有一些略為不同於當初的心得,藉這個機會就來聊一下吧。

DSCF5668

 

 

1. 首先先聊一下規格

XF10-24mm這支鏡頭換算成35mm全片幅的焦段是15-36mm,不是14-24mm,也不是16-35mm,

我這樣寫是因為主流那兩家的用戶有不少人會搞錯其他家的焦距換算法,然後就開始張飛打岳飛。

 

就焦段上,10-24mm的客層就是瞄準16-35mm的,不過這支鏡頭的焦段涵蓋率再更廣一點,

而且在重量上也比全片幅的要輕上不少,10-24mm重量是410g,大約是全片幅對手的一半,畢竟片幅是APS-C。

 

在原廠的等級劃分上,10-24mm是黑標F4變焦戰隊。

這個等級的設計理念就是追求畫質與重量兩相宜,既不能太重也不能搞爛畫質。

 

其實消費者可以簡單把這個等級的鏡頭視作旅遊鏡系列,

雖然大家認定中的富士X旅遊鏡是18-135mm這隻,但其實18-135mm一來體積比較大、二來非固定光圈、三是廣角不夠廣。

所以10-24mm應該算是補足變焦旅遊鏡中廣角端的角色。

只是後來富士在鏡頭規劃上把10-24mm另外拉出來作為一個F4旅遊鏡組。

 

 

2. 黑標

不熟悉富士鏡頭群的用戶可能不知道,其實富士是有分鏡頭等級的。

目前的等級區分下,定焦家族中最高級的就是紅標,接著是黑標大光圈(例如35mm F1.4R),最後才是F2光圈系列。

價位高低與體積也是這樣區分的,紅標 > 大光圈 > F2光圈。

 

變焦家族的定位也是這樣區分,紅標 > 黑標 > XC。

而黑標再依據功能性去做家族區分,像是F4旅遊鏡組(10-24mm、未來的16-80mm)、

Kit鏡組(18-55mm、55-200mm、18-135mm)。

 

XC等級的鏡頭是鎖定最入門的用戶,X-A系列與延伸型都是標配XC鏡。

這個等級的目的就是壓低成本,每一顆XC鏡頭的定價都在萬元以下,但是畫質依舊有相當程度的水準在。

以及盡量用單鏡頭去涵蓋廣泛的焦段區域,這也是為什麼XC鏡頭沒有定焦鏡的原因。

 

有些人一定會問:要怎麼分紅標黑標?

其實很簡單,鏡頭外觀上"XF ZOOM"這個標誌是黑的是紅的就是區分黑紅標的方法。

像10-24mm就是黑標。

DSCF1334

 

 

3. 常用焦段

因為10mm會變形的關係,最常用的其實還是14-24mm這段,特別是24mm,拍人帶景相當方便。

但是各位都知道,帶廣角鏡出門,就是為了避免遇到那1%需要用到10mm端的時候手上的鏡頭卻不夠廣的狀況。

所以你說10mm端好不好用?其實真的超好用!

 

DSCF7726

這張在大洗海洋塔頂樓觀景台拍的大洗港照片,10mm才能展現出寬廣的氣勢。

 


鶴岡八幡宮的樓門,10mm可以拍下整個樓門,但是旁邊的阿伯會變形XD。

 


差不多的位置,轉到24mm就可以拍下匾額特寫。

 

DSCF4029

24mm端要做淺景深也相當簡單,APS-C片幅不是什麼鼻屎大的手機感光元件尺寸。

 

DSCF4677

拍食物?24mm可以解決很多煩惱。

 

DSCF5641

用10mm拍出具有引導效果的照片也沒問題,抓好角度就能避免照片中出現太多變形的物件。

 

DSCF3572

廣角端暴力的地方就在當你需要它的時候你才會知道它的好。

照片中的橫濱紅磚瓦倉庫,10mm廣角可以讓整個倉庫都能包進照片中還有剩。

 

DSCF3257

嚴島神社的海上大鳥居當然也不是問題。

 

所以你說10mm端好不好用?真的超好用的好嗎!

 

而且這支鏡頭有個優勢,就是最短對焦距離不會太長。

以10-24mm來說,24mm端最短對焦距離是24公分,XF35mmF1.4R這顆是28公分。

而相同焦段的XF23mmF1.4R也是28cm。

要到新一點的XF23mmF2R才能縮到22cm。

如果要拍特寫的話,這支其實比部分非微距功能的定焦鏡還要方便一些。

 

 

3. OIS防手震功能

當初買的時候這個功能讓本天兵超感動,因為快門速度可以降下來。

規格上沒有標明是幾級的防手震,不過長久下來使用的心得是:快門降到1/15都沒什麼問題。

相較起來,XF35mmF1.4R保險一點就是要拉到1/60以上,手震發生機率才能降到最低。

 

DSCF4905

這張是在江之島岩洞裡拍的,快門降到1/15下拍攝解說牌都不會手震。

 

再慢一點行不行?就看個人技巧了

DSCF5907

這張的快門是1/8,還是沒手震,但這是個人技巧,OIS頂多是降低技巧的門檻。

 

 

4. 內變焦 + 內對焦

這個主要是爽度問題而已,外變焦的鏡頭在轉到望遠端通常會凸一大塊出來。

如果你是那種很低調,想拍個特寫照或是櫻花特寫又不想被人看出你鏡頭伸出好長一段的話,找內變焦+內對焦的鏡頭吧。

 

 

5. 可以裝保護鏡

不要以為可以裝保護鏡是常識不算優點喔,因為再廣一點的8-16mm就不能裝了。

這顆鏡頭的前鏡片至少還是平的,有螺紋可以裝保護鏡。

而8-16mm這顆紅標XF的前鏡片是凸的,裝不了任何一款保護鏡。

裝了保護鏡後的優點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一有髒汙克難一點直接拿衣角擦一擦都不會心疼,爽。

 

 

6. 旅遊主力

富士的F4變焦戰隊真的是X-Mount的旅遊鏡主力,當然這是本天兵的個人感想。

以目前roadmap上的這兩支(10-24mm、16-80mm)來看,兩隻都夠廣,體積上也不會太誇張,畫質上也沒什麼明顯的弱勢。

單就出門拍旅遊照來說,10-24mm在各方面是讓我還蠻放心的。

18-135mm雖然焦段涵蓋率比較大,但是廣角端不夠廣是我卻步的原因。

我自己分析過出門拍照時的焦段使用率,其中廣角的部分占比相當重,所以我無法把18-135mm作為我的旅遊鏡。

DSCF4949

 

 

缺點當然還是有啦

 

1. 重量

410g不是什麼驚人的重量,但如果以單手使用來說就是稍微重了點。

而且富士的機身絕大多數都是緊緻型的,配上這個重量就顯得有些頭重腳輕。

 

雖然單眼相機用單手使用聽起來有點荒唐,但富士的緊緻機身的確是可以讓玩家用單手來拍。

更小一點的其他廠商機種也是。

 

 

2. 體積

這隻鏡頭如果搭配的機身不夠大的話,會有一種小孩騎大車的頭重腳輕感。

濾鏡尺寸是72mm,算是比較大一點的鏡頭。

 

但是話說回來,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馬兒會叫你自己下來跑......

 

 

像本天兵是使用X-T10機身,兩者加起來的重量就是381g + 410g,合起來是791g。

整體的重量跟體積其實還是很輕便,一個側背的相機包就能完整收納。

出門在外,重量跟體積還是驅動使用者的最大誘因,這點我覺得富士還是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DSCF4464

 

至於有些消費者會對於價錢產生懷疑與卻步,我只能說這價位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比它貴的廣角鏡多的是,比它便宜的廣角鏡也多的是,沒什麼好吵的。

(不過我們都知道酸民大概分兩種,一是其他家用戶過來不分青紅皂白吐口水的,二是買不起就酸個幾句看能不能壓低價格的)

 

 

所以結論是什麼?

結論就是這款鏡頭對我來說是超級方便實用也好用,已經離不開這支鏡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