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開箱,接下來繼續看細部的分析。
首先是這個
把Sony廠徽放在機頂這個位置其實很好,但就是螢幕占比會比較差。
但我自己是認為,過度強調螢幕占比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不僅會喪失品牌的辨識度,拿著一塊螢幕在手上也不會多好看。
我知道很多人會拿Sharp的一代銘機:AQUOS Crystal 來類比小米mix的無邊框設計,但在我眼裡看來這是懶覺比雞腿。
AQUOS Crystal的無邊框是把上、左、右共三邊的邊框用反射方式讓邊框隱形,而不是做薄。
小米mix只是單純地做薄而已,邊框還是在,小米官網故意用同色的背景把邊框藏住,反正小米總是習慣用精美禮盒把垃圾包裝起來。
而且AQUOS Crystal為了符合Crystal的命名意境,整隻是做得四四方方的。
底部故意留了一個大下巴不僅不會突兀,更能顯現出產品的辨識度。
回到XZP,Sony故意把上下兩端的聽筒與喇叭的部分,也就是非螢幕的部分設計得比較長,營造出手機比較修長的感覺。
正面線條除了上面的聽筒與下面的喇叭是橫條以外,只有兩側連結上下兩個天靈蓋用來引導視覺的直線。
所以我們看到XZP時會覺得"這支手機怎麼這麼修長啊"的感想。
左側只有一個集合卡槽而已
卡槽拉出來後長這樣
拉出來是要手動整個拉出來,他沒有彈簧機構讓你按一下彈出來。
拉出來的卡槽看一下
上面是SIM1,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猜中呢XD。
下面則是SIM2與micro SD記憶卡共用卡槽,XZP很可惜的是3選2的設計。
如果要三獨立卡槽,也就是可以同時插Sim1、Sim2、micro SD記憶卡的,請找XA1 Ultra。
多虧了常去日本的關係,手邊有很多過期的sim卡可以拿來示範XDD
兩張卡都是nano SIM的規格,各位如果是拿micro Sim的記得要換喔。
如果是改插記憶卡的話
就像這樣,我知道各位想問什麼!
目測看來施工一下其實是有可能達成三卡鼎立的奇蹟,但我不敢XDD。
而且上網爬文後發現Sony其實鎖起來了,也就是OS會判定你插了記憶卡就關閉SIM2功能。
鎖起來也好,畢竟改不好的話是有可能導致SIM2的卡針損毀,到時候就要大修了。
手機的右側看一下
從左到右分別是相機、電源鍵(含指紋辨識)、音量大小。相機鍵有兩段壓感。
機頂
中間的小洞是降噪麥克風,右邊就是標準3.5mm耳機插孔。
之所以買Sony就是為了這個啊啊啊!!!
機底
收音的麥克風與USB 3.1 Gen1 Type-C插頭。
這邊要講一下,Type-C插頭 不一定等於 USB3.0,Type-C插頭只是USB-IF所推出的一個介面規格。
換句話說只要符合規格,你要把網路線、充電線用成Type-C插頭也是可以的。
所以當你看到Type-C插頭,請把它當成一個功能未知的I/O比較好。
說到這個Type-C,各位買線的時候要注意一下。
不是所有的傳輸線都能夠支援快速充電,像我手上就有幾條線的充電電流不夠大,導致快充變慢充。
美背來一張
很!容!易!沾!指!紋!
其實正面就很容易沾了,背面更容易,只能說這是為了美觀所必須付出的犧牲。
但是這個背影,真的是美到會讓人看著她傻笑XDDD
開機!
看到這邊,這四個英文字相信已經不用解釋了。
接著是手機資料的轉移
Android很久以前是幾乎沒有官方支援手機資料轉移的,都是各大手機廠自己搞。
現在因為Google把帳號跟Android綁得更緊密的關係,只要帳號能轉移,資料就能跟著轉移過去。
加上原先手機的照片跟影片幾乎都用雲端硬碟備份,所以轉移起來幾乎是無痛。
只有部分APP的資料必須手動重新登入設定而已。
看完開箱後,來秀個肌肉。
簡單分析一下為什麼XZP會是超旗艦。
1. 5.5吋4K HDR螢幕
目前為止依然是地表上最強螢幕,即使iPhone X也無法抗衡。
每英吋像素來到807ppi,iPhone X才458ppi而已。
2. Qcom S835 + UFS2.1
前者是處理器,目前高通產品線上最頂級的。
耗電與發熱都比S821要好一些,速度更快一些。
後者是匯流排的格式,也就是牽扯到寫入與讀取速度的東西。
若省略掉一堆技術用語,直接講白話就是UFS2.1比起常見的eMMC要快上許多。
3. Cat.16
這個是LTE網路的速度規格,Cat.16代表支援下載1Gbps速度。
不過XZP上傳速度是Cat.13規格,也就是150mbps。
而且XZP是支援4CA,雖然在台灣會有人說三大電信商網路還不是上不了1Gbps,但...你知道的,這就是秀肌肉!
4. 960fps錄影
多虧了新型的CMOS設計,讓暫存寫入的速度可以趕上錄影的速度。
雖然解析度只有720P但960fps才夠慢動作。
5. 智慧追焦
算是多一個輔助工具吧,拍照的時候XZP會判斷對焦的主題在下一步會往哪邊移動以避免脫焦。
還會先幫你預拍個幾張讓你挑照片。
看完重點規格後,來一點心得吧
因為使用時間並沒有很久,所以就簡單勾勒一下初步的心得。
速度?
很快,安裝APP快,讀取寫入也很快,指紋辨識也很快,符合旗艦機給人的印象。
會熱嗎?
現在的手機說不會發熱是不可能的,以前S801甚至到APQ8064的時期都會熱了,現在效能快那麼多哪可能不發熱。
至於熱不熱我覺得是會有一點熱,熱度算是比較平均,不會集中一點發熱。
相較起來S821就比S835還要熱一點,會計較的盡量選S835的手機吧。
電量持久嗎?
我覺得還好...,輕度使用下(很少拿手機來用)系統預估是可以撐個兩三天左右。
但如果常開著螢幕跑一些像是FB之類非遊戲類的APP的話,系統預估大概一天。
我是覺得這個螢幕蠻耗電的啦,但看在畫質的份上就算了。
打遊戲會頓嗎?
我不玩手機遊戲。
螢幕有屌嗎?
屌,真的屌,真的超強,4K HDR開下去真的美到凍每條(受不了)。
先說4K影片,5.5吋螢幕如果原始影片就錄得很清楚的話,1080P跟2160P(4K)的差距第一眼看來其實不大。
但是4K解析度還是會讓人看得出來就是有比較好,而且現在4K影片來源很多,Youtube就一堆了。
而HDR影片目前因為錄影設備與解碼方式還不夠普遍與純熟,所以HDR影片很多都是官方的展示片。
只是目前(2017年9月)Youtube APP對2160P 60fps HDR的影片解碼還不是很好,所以會頓。
各位如果想看HDR影片的話或許可以找其他的影片供應商試試看。
大太陽底下看的到畫面嗎?
加減吧...看是看的到不過要跟太陽比亮度還是很困難。
喇叭音效如何?
低音的部分比較有明顯的進步,分離感也是。
這個低音並不是在那邊碰碰叫的那種,而是創造出空間感的低頻。
你會感覺到喇叭出來的聲音是多層次的、很有深度。
但缺點就是音量不夠吵,拿來看影片很爽但當鬧鐘就嫌小聲了點。
以及這種小音箱小單體的共通缺點:聽什麼都不太像什麼,手機的原罪。
4G/3G訊號的收訊如何?
跟以前的手機比起來算是稍微好一點吧,至少更新速度蠻快的。
打開檢測APP可以看到modem收訊強度一直在更新,而且格數雖然跟訊號強弱有點背離,但上網、語音倒是沒有背離。
講個實際數據就是APP顯示3G訊號強度顯示有-105dBm,但是格數卻有1格到2格,可以正常撥打跟接收電話,以前在這個訊號強度下是0格且打不出去。
4G部分更是只要-9XdBm就已經衝到滿格了。
另外就是兩張卡的收訊都不錯,不會有卡一比卡二好的情況。
通話品質如何?
語音電話,也就是一般撥打電話號碼來通話的部分是沒有問題的,品質很好。
VoLTE則因為中華小公司目前還沒開通的關係所以沒辦法測試。
防水?
沒測試,基本上我一直都是把防水當成防潑水來使用。
下雨的時候不怕被雨水碰到,手機表面髒的時候可以拿濕紙巾之類的擦拭這樣。
要記住防水是不防海水、不防水蒸汽的,不要以為有防水就天下無敵。
更別忘記Apple從iPhone 7開始支援手機防水,但卻不對手機進水做保固,也就是手機進水Apple是不鳥你的。
充電速度?
老實說這點我是當作備而不用,現在都用1A或是2A的去慢速充電。
反倒是我對Sony提出Qnovo充電機制感到蠻滿意的,的確我們日常中都是趁晚上睡覺的時候來充電,白天再拿手機出門。
有了這個充電機制就能確保電池會在最後一刻前才充飽,避免無謂的充電與耗損。
螢幕變成5.5吋有感覺升級嗎?
天啊我現在反倒覺得5.5吋好像有點小...小到覺得5.5吋是拿來講電話剛好的尺寸。
平常在家都是用Z3TC,也就是八吋的螢幕來看FB、Youtube之類的。
原本5吋的手機不會感覺說螢幕小,畢竟手機本身就沒多大。
但換到5.5吋卻覺得...螢幕有變大嗎?!的感覺,使用起來跟5吋的差不多。
那5.5吋使用起來會感覺到尺寸太大反而不方便嗎?
......沒有Orz
本來想說5.5吋單手使用起來會不會卡到難以操縱,其實也不會,因為現在的網頁或是社群APP都設計成只要上下滑動就能滿足九成的使用目的。
啊上下滑動只要手指頭還在就可以了啊,滑中間跟滑邊邊得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至於打字,本來就是用雙手打字了所以覺得沒差XDD。
比較有感的是APP上面的按鈕,以及斜對角的按鈕按起來會比較辛苦一點而已。
那5.5吋放進口袋裡面會感覺到不方便嗎?
外套口袋是還好,畢竟口袋本來就夠大。
但是牛仔褲口袋就別想了,現在的牛仔褲省料省過頭,正面的口袋幾乎變成裝飾品。
就算是以前的5吋手機也早就放不下了。
屁股那一側的口袋放了很容易變形,所以口袋有跟沒有一樣。
USB接頭換成Type-C會不會比較不方便?
不會,本天兵手上一卡車的micro USB接頭的線都用轉接頭轉接完畢了XDD。
內建的64GB空間夠用嗎?
這個問題是建立在必須雙SIM卡使用的消費者,例如本天兵,不然你插個記憶卡就沒煩惱了。
而這64GB的空間其實對那些音樂聽很少,偶而拿來拍拍生活照的使用者來說太大了。
本天兵主要會放音樂、拍拍生活照、不太錄影、不打手機遊戲,所以目前來說都算夠用。
真要不夠用,頂多清一下照片跟影片就好了。
記憶體才4GB夠用嗎?
打遊戲我不敢保證,不過我在日常使用中背景拖了超過50個程序下是還有至少1GB以上的空間啦。
可用空間總共3.6GB,其中用最兇的是Android系統本體,一共吃了1.5GB...Google你真的該拖去打屁股了。
Wi-Fi之前有斷訊疑慮,現在呢?
經過45.0.A.7.137更新(不知道的代表你沒有XZP或是已經新到出廠就包含這個更新)後,Wifi沒遇到什麼大問題。
所以某種程度上應該算是解決了吧。
至少Sony在這部分更新還算蠻勤快的。
GPS定位準嗎?
準,沒遇過定位問題,也沒聽過有誰遇到定位問題。
側邊會不會掉漆?
這次Sony為了提升手機的收訊品質,左右側邊是用烤漆的塑膠框。
至於掉漆的案例是因為包膜,可能膠水黏性太好導致撕膜的時候把漆咬下來,換句話說不要包就好了。
本天兵沒包,到現在拿個殼裝一裝也沒看到掉漆。
現在保護殼那麼多,包膜其實優勢不明顯,或是用靜電黏貼的應該也可以避免。
本天兵也只有正面跟背面各一張靜電式的保護貼而已,正面連玻璃保護貼都不是XDD。
打算等之後滿版的玻璃保護貼滿地找的時候再貼吧XDD。
耳機音效如何?
我知道以前Xperia系列手機一直以來都在強調耳機音質,卻又一直以來被狂熱耳機份子打臉。
所以這邊我簡單分幾個大項來稍微聊一下初聽感想,播放APP使用Onkyo HF Player。
底躁:
我手上阻抗最低的耳道只有FAD(Final) Heaven II的16ohm,插上去後發現底躁相當輕微。
以前像是Z3或是Z都會有明顯底躁,這次降低很多,降到大多數歌曲都難以察覺的程度。
推力:
很夠,先不論推不推的好,本天兵插上鐵三角W1000X與索索的MDR-Z7這兩支弱弱的小耳機後,音量只需要3/5就可以聽得很清楚。
但如果你要拿什麼T1啦HD800s啦LCD-4之類的大耳機的話,我就不敢保證了。
分離感:
尚可,插上前述的兩隻小耳機後該有的分離感有出來,100分滿分來看,假設萬元專用撥放磚頭有90分的話這支算是70分吧。
三頻走向:
都算是平舖直述吧,低頻稍微多一點點但不損中頻高頻表現。
反倒覺得多一點低頻還不錯。
耳機輸出結論:
要跟那些萬元專用撥放磚頭比起來當然是輸,卻也不會輸太多。
如果出門不想帶一堆裝備跟線材,只是想在外面簡單聽個音樂的話還是可以輕鬆勝任。
推起耳機來不會過度搶戲,反倒讓耳機忠實的演奏出該有的表現。
可以外接USB DAC嗎?
可以!只要有Type-C的OTG轉接頭就可以!
說了這麼多,基本上我對這支手機還蠻滿意的。
更新快,速度快,支援的頻段又完整,音樂表現好,螢幕超強。
最重要的是,每次看到手機的外型與顏色,心裡就會覺得很滿足,Sony的設計語言真的是完全命中我的喜好。
而且外型的識別度也很夠,不但一眼就會發現是Sony的智慧型手機,也不會讓人看起來每隻都一樣。
下一篇會介紹拍照,敬請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