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鬥惡龍鬥到了第11代,這代也是很具里程碑的一代。(內有劇情討論請慎入)
因為這款是DQ系列第30周年的紀念作品。除了作為紀念作品之外,還必須擔任承先啟後的任務。
故事簡單介紹一下
主角生長於羅德傑特席亞(ロトゼタシア)世界中的伊希村,16歲成年禮登上神之岩後知道自己就是傳說中被賦予解救蒼生重任的勇者。
離開村落,依照指示來到迪爾卡達爾王國時卻被國王認定為惡魔之子,從此開始了他的亡命生涯。
究竟為什麼背負著勇者宿命的主角會是惡魔之子呢?而這片大陸所面對的邪惡究竟是什麼呢?
一切都有待玩家一一解開謎團。
前言結束,來看遊戲吧。
正面
這次買的是亞日版,一來是因為繁中要等到2017/11/11才上市,在那之前我早就破台了。
二來是因為這次各方的評價真的很好,不管是媒體還是玩家之間都對這代有好評。
三是看了巴哈的直播發現這款真的好玩!
第一批貨都有早期購入特典。
背面
"於是,勇者就這樣被稱為惡魔之子"
一樣全日文,畢竟是亞日版。根據SIET給的消息是:
"日方為了避免劇本流出,所以要求台灣翻譯人員去日本進閉關室翻譯,人數也有上限"
在人力與時間都不足的情況下也難怪繁中版會難以同步上市,這點真的不能怪人家。
外盒背脊
這邊也是全日文的就是了...
打開
初回特典就是左邊最底下的那張紙,另外還附上了亞日版照慣例的英文按鈕對應圖。
下面那本說明書,對,單位是"本",終於不是隨便一張紙打發了。
遊戲封面
底圖是生命之樹,在遊戲中相當吃重的一個景點。
右邊的Dragon Quest標誌如果熟知歷史的話就會知道標誌的字幾乎沒改過,算是經典傳承。
看完開箱後,在簡評之前本天兵先碎碎念一下DQ的一點點歷史淵源。
本天兵是第一次玩勇者鬥惡龍(Dragon Quest)系列,原因很簡單。
因為以前DQ是Enix的,那時候Square公司的太空戰士(Final Fantasy)系列在台灣比較熱門。
而且DQ系列一向都是以"遊戲推出時間上,最熱門的遊戲主機平台"作為發售的遊戲主機平台。
以正傳而言,DQ系列在PS家族裡只上過PS的DQ7、PS2的DQ8,後面就斷了。直到DQ11再次回到PS4上。
而FF系列則是從FF7開始一路都在PS家族上發行,而且發行的代數遠勝過DQ系列。
於是對PS系列比較熟悉的台灣玩家來說,又潮又玩的到的FF系列自然而然的變成了主流。
但對日本玩家來說,DQ系列因為在初期創下了很多遊戲的典範,使得DQ系列的要素已經深植於日本人心中。
像是勇者、有神力的寶劍、回復藥草、各種片假名來命名的魔法、8bit音效、史萊姆等等,這些要素即使到了30年後的現在依然會當成素材出現在日本人的生活中。
加上因為歷史情懷與社會話題的因素,每一代推出時在日本都會熱賣。
也因為這些要素的結合,使得DQ系列素有"國民RPG"的稱號,不過這裡提到的"國民"是"日本國民"就是了。
但是隨著時光飛逝。
以前DQ系列最愛的老任平台,在現在玩家眼中已經變成了以老任遊戲為主的專用平台。
Enix公司也和昔日的宿敵Square公司合併成為了Square Enix公司。
傳統的草包勇者一路進化最後打魔王題材風氣的傳統RPG遊戲也開始不被人寵愛。
對DQ系列的開發者來說,這個30周年其實是相當沉重的壓力。
為什麼會是壓力?因為日本人相當守舊。
不像FF系列每一代都是大破大立,每一代都幾乎大幅翻新遊玩方式。
DQ系列一直都是堅守著DQ自身的傳統一路走來,像是故事題材一定是中古魔法風格的世界去打魔王、角色一定要給鳥山明老師設計、世界觀必須跟DQ傳統差不多、不能有語音、主題曲也不能換、音效更不能換、主角造型與表現更是必須像路人一樣等等。
少了任何一項要素,對開發團隊來說都是對保守的日本人觀念的一大挑戰,甚至還有可能會失去DQ系列長久以來深植人心的印象。
種種的限制對開發團隊來說都是一種束縛,或許這也是為什麼DQ系列到現在才11代,而FF系列已經15代的原因。
但是在Square Enix公司眼中,DQ系列卻是他們非常重視的一個環節。
或許是因為合併後Enix公司為存續公司、或許是因為DQ系列的名氣太響亮、或許是因為DQ系列代表他們公司堅守日式傳統風格的一面。
所以每一代DQ系列正傳雖然出的慢,卻是十分的小心翼翼。
而這一次,本天兵認為他們依舊打了一場漂亮勝仗。
(下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