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來到了最後一天,這天要搭下午的班機返台了。
上午要來跑本次大馬之旅的最後一個景點:布城。
這裡有一座粉紅清真寺,正式名稱是:布特拉清真寺。
一般來說很少會有人記得拍清真寺內部,但因為這座清真寺是開放攝影的,所以就讓本天兵帶你逛一下伊斯蘭教的宗教場所到底長怎樣吧。
大門
根據布特拉清真寺的規定,一般觀光客都可以入內參觀。只是要注意不能雙手合十朝拜或是大動作擺姿勢攝影。
他們規定女性在通過大門後就要把整個人包到只剩下臉,男性則是不得穿無袖上衣以及露膝蓋的短褲。所以觀光客通常第一站會來到這裡
就在一進門的右手邊,這邊可以免費租借袍子把自己包起來。袍子材質上還蠻透風的,不用擔心一套上去就中暑。
接著就是進到清真寺裡面,要注意的是裡面要脫鞋
一般我們進去都會把相機朝上拍,這樣做不是因為不能拍神像之類的不敬舉動(伊斯蘭教沒有神像),而是因為一樓就是個空曠的大廳,什麼都沒有。這是因為要讓信徒有空間可以作禮拜,所以一些當地是道教佛教為主的觀光客來到清真寺應該會覺得這裡家徒四壁,其實人家只是做為一個功能性的集會禮拜場所而已。
在外面的叫拜樓
這個好像就沒有開放參觀。
中午吃過當地的餐廳後,就驅車前往機場。
路上當然還是有旅行社的工商時間,其中包含司機大哥的工商時間(叫賣一組迪士尼+馬來西亞的指甲剪,我們沒買,直接給司機小費),以及旅行社的工商時間(問卷調查+導遊小費)。都搞定後車子就抵達吉隆坡國際機場(KUL)。
不得不說,吉隆坡國際機場(KUL)動作是真的蠻慢的。當地地勤掛行李速度非常之慢,要出關還得過四關。
首先是登機證與護照確認,會有一個移民官站在管制區入口處幫你刷登機證跟目視護照資料。過了之後還要移動一小段距離才會抵達第二關。
第二關就是移民官辦理出境,有鑑於當時入境時移民官的積極不做事,所以我們在這一關都是看到有空位就主動上前。幸好這一關遇到的是年輕的移民官員,做事比較積極,很快就搞定了。
第三關是隨身行李的X光機掃描,這一關離第二關又有一點距離,要小走一段才會到。不過好處是這一關不會要求你把水倒掉,也不會要你過金屬探測門,所以皮帶手表都還可以戴著。
第四關是最遠的,隨身行李X光機掃描+金屬探測門。這一關在登機門前。所以我們在過了第三關後還要走一段路+搭接駁車到衛星航廈,下車再走到登機門才能過這關。
KUL的免稅店價格也是夭壽貴,用餐區價格比照他們國內的價格,沒有便宜,星巴克紀念杯一個兩百令吉(馬幣)以上。其他紀念品價格也是兩倍以上的大馬國內售價。而且銷售的商品通常在大馬國內都買得到。他們不會像日本那樣搞免稅店限定品之外,酒稅超高的關係賣酒的也不多。
總之上機,等待起飛。
回程一樣是星宇航空STARLUX,班機編號是JX726,由空巴Airbus A321執飛。
飛機組員很有效率的早早把乘客送上飛機、把地勤趕出艙內關門、叫下面的地勤後推等待,只是KUL放飛效率很差(跟TPE有得比!)後推後等了很久才讓飛機Taxing到滑行道上等待,我們前面也不過就兩架飛機而已。
KUL到TPE航程大約四個半小時起跳,所以回程可以在機上看到夕陽
最後也順利抵達TPE。目前從馬來西亞返國要先過簡易的行李X光掃描,也就是"非綠色區域"。不過X光掃描其實蠻快的。最後等行李時還有防疫犬在巡,幸好出國前就謹記除了不得攜帶肉類回國以外,連香料都刻意選擇打成粉末而不是保留種子外觀狀態的產品,所以防疫犬只聞了一秒就閃了XDD。
綜觀這次大馬之行,算是大開眼界。
馬來西亞政府有錢到超乎我們想像,食物原料都有高額補助所以價格超低,油價也因為是主要產油國之一的關係,一般的汽油一公升頂多2.5令吉上下,幾乎是台灣的半價以下。加上大量的棕櫚田等相關經濟作物,馬來西亞在整個東南亞地區其實算是數一數二有錢的國家。民眾人手一支手機,每天有空就是刷IG等社群網站打發時間,價格昂貴的旗艦手機款式在當地都有販售。
但是台灣人對馬來西亞的印象很少會跟有錢這兩字連結,本天兵認為主要還是因為大馬的城鄉差距太大,以及馬來民風不像華人那樣習慣樣樣拚第一,他們就是安安穩穩的爽過自己生活。
氣溫就真的很熱,四月去大馬,溫度大約在攝氏27~36度為主,濕度也有70%以上,可以簡單看做是台灣南部的盛夏時節體感氣溫。在台北你夏天怎麼穿,在大馬當地就是怎麼穿。馬來西亞沒有四季,他們四季如夏。
交通建設也是,只要出了吉隆坡,大眾運輸就基本上趨近於零。當地完全依賴汽車生活,連買房都會送你一個以上的停車位(他們大廈建案從一樓到五樓都是立體停車場,以上才是居住區)。郊外的道路通常只有一條主幹道,其他的大多是未鋪裝的農業小徑。
另外車價也相當便宜,因為他們習慣開小車像是Toyota VIOS那樣B級距的尺寸,而不是像台灣那樣每個都比大比氣派比流行比豪華比誰更有錢,他們很多人都覺得有車就好,而不是把車當作身分地位象徵。順帶一提馬來西亞是"右駕",因為是前英國殖民地的關係。
生活上極度仰賴APP的信用支付,錢幣雖然地陪說沒用,但實際上很多小賣店都是給紙幣比較快。不過我想沒用的原因除了政府大力推廣APP以外,面額不夠大(最大僅100)或許也是原因之一。
飲食上也是偏重口味。一般民眾總認為日本吃很清淡,實際上日本是吃很鹹。而大馬則是除了很鹹以外還多了個"很甜"。吃的要夠鹹夠辣,喝的要夠甜才喝得下去。一般罐裝飲料幾乎沒有無糖的選項。一路吃下來我都覺得台灣的調味實在有夠清淡有夠健康。
唯一一個比較可惜的是沒吃到現剖的貓山王榴槤果肉。貓山王是馬來西亞當地最著名的榴槤品種,但可惜的是四月去不是產季,想吃攤販的庫存品還遇到午後大雷雨只能作罷,最後只能吃個貓山王雪糕解饞,不過也是蠻好吃的就是了,濃度比起台灣販售的泰國金枕頭還要濃上兩倍多。
語言習慣,大馬都是馬來語為主、英語為輔,最後再以當地方言作為生活用語。華人就是中英馬三種語言都通,但是主講馬來語這樣。一般小賣店就算不是華人,你也可以跟他講英文來溝通,只是對方的英文在發音上可能比你還破,所以就盡量以單字溝通才會通順。
最後是衛生環境。都市的用餐區大多跟台北無異,但是鄉下的就蠻恐怖的,很常看到蒼蠅大將軍四處鎮守。廁所也是一定溼地板。沖水馬桶不能沖水,直接給你一桶水自己處理都是常見的情況,對這點不能接受的真的要好好考慮。
以上就是這次人生首次大馬行的旅途心得。
大馬對觀光客來說其實相當友善,反正當地民眾也懶得理你,治安的疑慮也大多是外國客過來搶外國客,整體來說還是相當推薦參加旅行團到當地走一走,至少有包車就真的是多一雙腳幫你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