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2024年台灣汽車市場的現況與展望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車市展望的部分,

本系列文的重點在於每年對台灣整體車市發展的概況做一個簡單的看法分析,分享一些針對一般大眾看不到卻實際存在的趨勢與風向。

 

well,這系列文也不是第一篇,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趕緊進入本文吧。

 


台灣整體車市在2024年大致上會有幾個看點:

1. 中國血統車款大舉進台

這點去年本天兵就已經聊過MG入台後會有什麼風暴,而在去年一整年各位也都看到中華車在經營MG這個品牌的方法,以及市場在面對有著中國血統的商品時是怎麼去看待的。

當然結果大家都知道:大缺車!因為91萬買滿配的中大型休旅車的確就是切中台灣汽車市場真正藍海的一塊地,消費者自己心中都知道這幾年物價通膨,但是自己的收入卻沒有相對應的通膨上去,所以在面對這類通膨商品時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買最貴的頂配車款,更多人想要的只是圖個移動方便、跟得上時代潮流的車款而已。

而今天MG提供了一款直接省掉對手30萬新台幣的車款,說不香嗎?那是不可能的。消費者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吞CRV、RAV4那種定到120萬、越來越高漲的售價,今天MG HS就是一台對標CRV、RAV4,或許一些小地方不盡滿意,但是售價少你30萬,這也是他熱賣的原因。

也因為如此,目前除了中華車會拉MG以外,另外就是在傳台塑汽車也打算拉中國血統的車款進來。這邊先不討論到底是誰要拉,而是"你拉這車,你知不知道它的價值在哪?"。

台灣很多代理商知道台灣人買車就是喜歡打腫臉充胖子(畢竟只有自己人最了解自己人),中國血統車款進來就是給那些消費者一個看清價值、只想求個代步又不會太差的選項。換句話說,就是便宜。

但是知道這個優勢的代理商在台灣這個市場,本天兵認為還是少數。更多是那種盲目追求短期營利卻失掉整盤市場的戰略大輸家。

中國車款大舉進台對台灣車市絕對有增加競爭水溫的優勢,但是拉進來後你的品質、你的品管、你的售後服務,才是這些消費者更在意的點。MG進來為什麼可以熱一整年,就是因為中華車在這三個部分不只沒有讓消費者失望,更是切中了這層消費者的喜好,而不是單純的只有便宜而已。

所以,中國車大舉進台,是好事的同時,也要小心來的快去得也快。中國當地是這樣,在海外的台灣也很難脫離法則,畢竟消費者眼睛還是雪亮的。

 

2. 缺車風雲終告段落

其實去年就已經不太缺料了,不過這些廠商你知我知獨眼龍也知道肚子裡都在滾啥鬼東西,第一線的銷售端持續的洗腦消費者以為還在缺,實際上這些車商只缺錢而已。

和泰去年EPS創高,看看CC、RAV4漲成怎樣,現在又多一個YC跟TownAce繼續替EPS加溫。請問CC的電子手剎車裝上去了嗎?很多時候車輛改款還是缺東缺西的原因不是缺料,而是競爭對手不夠強力,去年還可以騙消費者說缺車缺料,今年這招可行不通了,市場的競爭會更加強烈,車市的對手不再僅限於同鄉品牌,在中國血統車款大舉進場以外,各式各樣的電動車也會繼續蠶食鯨吞整個傳統市場的大餅。

傳統的老四、老三會被對手瓜分,接著就是老二、老大。或許2024年還不會影響到幾個級距的龍頭,但這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等你發現水滾的時候,你已經跳不出去了。

 

3. 第N次電動車元年

從各大車廠開始推動電動車以來,每一年都可以稱作電動車元年,例如賓士EQ系列引進就來個電動車元年、特斯拉把Model 3拉進來又是個電動車元年,Model Y大量掛牌又是一次電動車元年,總之這些廠商跟瞎起鬨的民眾每年都有話題可以鬧。

不過今年因為Luxgen的電動車要開始正式掛牌上市了,所以或許可以稱做是國產電動車元年。n7這款車籌備了好幾年,在今年第一季總算是正式要開始交車到一般消費者手上(之前都是媒體試駕車跟經銷商教育用試裝車)。雖然關鍵的電池依舊是來自國外大廠而不是本地生產,不過這種事情其實國外很多車廠也是這樣幹的,畢竟電池生產線製造困難之外,污染也是一個燙手山芋。所以只要電池供應穩定,納智傑應該可以順利掛出不少的現車上路才是。

當然這個車款去年本天兵就分析過了這邊就不再贅述,只是要提醒的是:充電基礎建設依舊處於落後的階段。充電規格與收費更是還在大開荒時期,講白點就是一整個亂七八糟。我汽油車加滿油付錢只要當場付現金 or 信用卡,電車充電卻是要綁各家APP,不同充電站還要對應不同APP,這個亂象相信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沒有這麼好解決的,反正第一年總是特別亂的嘛,雖然我們也不知道究竟是第幾個元年了。

 

4. 熱度下降

在不缺車後,台灣民眾開始發現自己缺錢了。薪水趕不上通膨速度的時候,很多東西就得做出取捨。

雖然和泰預估今年車市還是有一定熱度,不過在本天兵的眼裡,這是剛開始,不是興盛的開始,而是熱度下降的開始。台灣人一窩蜂地只想搶限量品,骨子裡就是有一種不願落後人後的拼鬥精神。

但是當汽車這種高單價商品從供不應求轉變為供應無乏的時候,市場就會對他失去興趣。再說前幾年缺車的消費者在去年也都該領到車了,獎金與薪水都沒翻倍以前也不會急著換車,會喜歡東換西換消費者也不會是市場主力。

本天兵常說:市場就像浪潮,有潮起就會有潮落。這都是市場的正常運作,無須驚恐。好處就是屆時促銷力道會越來越大,消費者可以更能挑選到符合需求的產品。

 

5. 撞擊測試

在Taiwan NCAP成立後,因為測試成果跌破部分酸民與業代的眼鏡而蔚為風潮。

可惜2024年預算緊縮,能測的車款變得更少。本天兵是相當看好這種測試報告,因為實驗室數據就是直接攤開來有一就一有二就二,加上T-NCAP是後測,也就是匿名購入量產車款後統一拉到實驗室測試,而不是像VSCC那樣讓廠商提供車輛測試完後才發許可證。至少在公信力上目前是還可以信任的。

畢竟撞下去影片都在那邊,除非瞎了不然都看的出來車輛受撞擊後A柱B柱變形量是多少,假人飛多大力也都有數據回報,這樣還不相信那就真的是死忠的講不聽。

至於選手車疑惑這點只要陰謀論不滅就會一直留存。本天兵的觀點是:量產車不可能搞選手車。因為產線上沒人知道是哪一台要拖去撞,所以你不可能在特定某一台車輛上加厚鋼樑或是多裝一塊防撞桿之類的。

再者以現在車輛結構設計,防撞桿多一塊可不一定代表更耐撞,反而還有可能算錯能量消散而拖累成績,別忘了撞擊測試不是只看你車硬不硬,還要看假人身上被傳了多少能量(或者說是"撞擊力道")。

至於變更車體鋼材更是不可能的事,你當不同硬度的鋼材可以像菜市場青菜一樣隨便叫隨便有隨便來的喔?而且不同硬度的材料在加工上的難易度也不同,假設為了造幾台選手車結果壓制的模具全部走樣變形之外,零件精細度更有可能不符合原始規範,導致機械手臂在組裝or焊接時嚴重出錯,那停擺的可不是只有整個產線,大概連經理都要飛天了。

總之,以現在車輛生產流水線來看,在產線上是不會有特規選手車的可能性,後續加裝配件除了前述的問題之外,要是撞下去被影片錄到你有偷裝什麼在車上,豈不是更尷尬?業代跟酸民的眼睛可以是瞎的,其他人可不會。

 

 


聊完整體方向後,接著是各大車廠的個人觀點分享

 

和泰


去年EPS創高,前面提到這邊也不多談,畢竟看過本天兵文章的都知道蘇家比你我都還要會敲算盤。虧本的事情絕對算不到他頭上你各位可以放一百二十個心。

不過今年官方營運展望倒是趨向保守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本天兵前面提過的車市熱潮下降,以及競爭對手的步伐越來越穩健。中華車去年可以說是成功的把六和的市場給吃掉大半,下一個就是老大哥和泰,蘇家人自己心裡都很清楚。老二裕隆早就轉往電動車藍海布局準備開花結果,但是和泰自己的電動車產品卻跟死魚一樣躺在沙灘上連掙扎都懶。為了財報把油車定價越拉越高,忘了當年台灣人就是看好你TOYOTA便宜耐操又實用。現在的和泰只有耐操而已,價格這種東西你只要拉上去就下不來了,實用度也越來越跟不上對手的配備豐富度。

畢竟車子就是那樣,一顆引擎四個輪子幫你遮風避雨,剩下的功能你不給、別人給,那你就會逐漸失去市場的耐心。

加上日本TOYOTA在這一兩年都處於先蹲後跳的"蹲"。努力的在電動車市場鴨子划水之外,在現貨市場上持續的以油電車做基礎來打擊對手的油車跟電車。但是和泰現在是把油電車當成高一階的商品在販售,如果今天和泰豁出去把油電車價位拉到跟油車一樣少個十萬元起跳當成主力商品來打,那本天兵可以直接當場宣布2024年霸主會是和泰。但就卡在他們算盤敲太精,不會再以降價的手法去暴力搶奪市場份額,換來的就會是被對手逐漸蠶食市占。

那和泰還有新的棋子可以使用嗎?不好意思YC才剛推出,2024年就是看YC能夠搶多少市場,CC只能不斷提防對手突襲,轎車市場也不再是市場寵兒,推更多車款更得擔心網內互打的尷尬局面。所以和泰今年還是以不變應萬變,除非對手一路順風不斷影響市佔,否則都會以保守戰法繼續賣下去。

至於Daihatsu(大發)在日本的造假風波,日本當下是直接下全部停止生產命令等待後續補測結果,台灣這邊不受影響,你說和泰該停嗎?只能說市場決定一切,只要繼續熱賣,和泰就不會去做進一步動作。

畢竟國瑞生產的車款在量產前都要經過中華民國政府的VSCC的實車測試,測試過了才能拿到政府的銷售許可。日本那邊是當初在日本測的時候就一路用舊資料與錯誤測試方式造假許多年,台灣這邊根本沒有舊資料可以蒙混,所以你說我相信VSCC嗎?我其實更相信T-NCAP的測試,兩個是不一樣的(一個是事前測一個是事後測)。

 


裕隆


裕日車今年基本上就是從容以對。反正電車想賣,日本配額也不夠用。油車有利潤的就轉油電反手去打對手,沒有的就放著打促銷戰。戰略就是:反正我就是這樣了,有需要我就促銷嘛。

畢竟產線要與納智傑共用,母廠只在乎產線是否空閒,而不在乎到底是生產誰的車款。剛好Kicks這幾年賣這個價也已經接近產品末期了(Kicks初代到現在已經六年囉),除非大改款否則就是老招促銷法直接用下去,反正只要能騷擾到YC跟CC的銷售就是Kicks的剩餘最後價值了(順帶一提本天兵認為Kicks售價應該要在六字頭才對)。

X-Trail比較可惜的是產品經營上很難跟有日本進口光環的RAV4與口碑堅若磐石的CRV對打,畢竟他上一代太弱了,這代即使大躍進,產品有優勢但是定價齊平的情況下,精打細算的台灣消費者會願意買單的就比較少一些。

裕日車也很清楚這點,所以每個月掛牌數量大概都差不多,只求個穩定不影響師兄弟產能就好。反正電車可以進口不愁產品線匱乏。

 


納智傑前面已經分析過了,今年第一季n7要開始交車,目標數量不會只有少數(是的話就不會訂這個價),裕隆高層也知道現在市場只缺CP值高的車,高價車你打不過Tesla的,電車在台市場就是以Tesla做基準,你要賣得掉,除了服務到位,價位也是關鍵。畢竟台灣人都知道Tesla在台有時候就是在敲盤子(中國市場也是,日本市場也是,北美市場更是)。

裕隆產線今年會逐步地將n7的量拉高,除非電池供應出問題否則產線應該都會相當順暢才是。而n7是否成功,關鍵點在三個:車輛基本品質、OTA更新速度、手機連線功能。

第一個不用說,納智傑除了耗油以外沒啥組裝問題。

第二個才是Tesla殺手鐧,電車車主總是期待每次更新可以讓車子變得更好,這點對裕隆、對鴻海來說都是一個至關緊要的問題。兩個過往只經手硬體的公司要如何讓自己的軟體事業強壯下去,會是納智傑賣的好與不好的關鍵因素。你今天把納智傑品牌規畫為面對消費者的招牌來使用,躲在招牌後面的母廠更該好好經營這個門面,這一題自古以來對台灣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困難的考題,就看他們如何運作。

最後一點則是中國進行式,同時也是BMW進行式。中國現在已經是安卓智慧型手機大國,所以他們電車幾乎都會配合手機去連動一些特定功能,BMW也知道手機的重要性,未來你只會看到更多手機與電車的相互配合情境出現在一般場景上,而這點也會是未來電車車主在意的地方。

只要這三點做得好,後面的n5...........不對,現在是Model B(n7是Model C)就會更加順利。

 


中華車


自從MG在去年大成功後,中華車對於品牌在面對市場時的應對措施便多了幾分自信。HS畢竟是比較新世代的車,ZS卻是產品中後期才引進的車款,所以ZS推的力道就比較弱一點,反正和泰在看到ZS後把YC的售價又調低了一點就代表ZS這一步棋目前還是有用的。

下一台MG4會是電動轎車(還是電動旅行車?)之外,也不會受到裕隆產線限制(裕隆只是中華車的最大股東而已),若是遇到電池供應問題而必須採取以進口車身分入場,商品定位的彈性又會變得更大。反正中華車現在產量就是那樣,就算MG熱賣也不會一口氣增產到出現庫存的情況。

自家貨車雖然被和泰殺掉半邊江山,不過那也只是雙方把市場做大而已,基本盤還是很牢固。

而且中華車應該是篤定和泰不會引進商用休旅車,所以ZINGER可以安穩地繼續販售,引擎只能買瀋陽航天三菱也是一點都不意外,好幾年來本天兵就在跟你講日本三菱已經快往生了,哪可能幫你台灣市場生一顆新引擎去給商用車裝。當然是手上有啥就裝啥啊,反正變速箱都給你ZF了就不要抱怨了。老出一張嘴是救不了日本三菱汽車跟中華車的。

反正中國人現在還有錢,MG也不會隨便倒掉,中華車喝湯技巧也比很多國內廠商聰明很多,只要繼續保持下去就能給對手更多壓力,市場有競爭,消費者才能享受更好的產品。

 


本田


去年看似被無知的YT仔們攻擊的體無完膚,實際上就跟蚊子咬大象一樣。不只那些YT仔無知的跟蚊子一樣,台本高層也像大象一樣後知後覺,大概他們當下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吧,反正銷售端還正常就繼續這樣吧。

常看本天兵網誌的就知道,本天兵對台本印象就跟市場大眾一樣一直都不是很滿意,畢竟他們消極而治也不是第一天第一年了。

2023年算是日本本田滑鐵盧的一年,日本當地市場主推HRV(Vezel)結果市場反應冷淡、把Odyssey停掉主推Stepwgon結果市場反應也不如預期熱烈。反倒是外來種的ZR-V(這台其實是美國的HRV)激起一片漣漪之外,連授權給中國生產的Odyssey都要回銷到日本,這一切其實就是在在地證明現在本田掌權的這群日本人對市場的敏銳度與戰略都不如過往的敏銳。

電車市場做不起來,反倒直接放給中國當地合作廠商推戰略電車。日本本土與Sony合作推AFFELA品牌電車看似得意,但實際上到現在Sony還是在搞概念車而不是量產車,車還沒量產對Sony來說不會有太多影響,但是以生產車子吃飯的Honda可不是這樣。反正日本本田要鴨子划水滑到哪一年我們也不知道,日本本土對電動車的接受度不高也是事實,卡在這邊不上不下之外又缺乏車款去應對市場,只能東挖西補到處拉救兵,要是本田宗一郎還在世的話大概會氣到中風。

2024年台本還有牌嗎?事實上也沒有了,Odyssey只剩下中國有生產,除非有東南亞產區否則依照中華民國法規就是不能進口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產的成車來販售。台本也不會去拉美本的美規車,一來是日本人的矜持二來美國可能也沒產能理你。歐規車要進口又會卡在量少而不得不拉高的售價上(因為台本高層根本不想衝量),能拉的車也不是市場主力。

唯一能看得只剩下印度出口到日本的WR-V,這台你就當成本田版的現代Venue,便宜為主的小車。但問題又來了,一是這台車不管印度還是東南亞都只有右駕,你要弄來台灣就一定得開模生產特規左駕版(望向Sienta......)或是找替死鬼一起投資左駕版,二來這車賣點就是便宜,台本現在不打價格戰之外,產能也會被CRV壓迫。所以本天兵一點都不看好台本在今年會有啥特別動作能夠撼動車市,因為就跟過往一樣沒牌打、也不想打了。

至於上一代CRV三顆星撞測成果,反正開這台的路上不少人當貨車隨便開,也不會去在意這種事了,會在意的早就換車了。

 


福特


福特六和算是去年被MG殺得最慘的一年,除了MG產品設定比六和更貼切市場需求之外,老愛找網友吹半天的安全性也被T-NCAP槓破。

事後拼命找媒體消毒說撞測只有三星只是因為安全座椅的蓋子沒有印刷ISOFIX標示,喔對啊那你怎麼當初不印上去呢?因為那個有規範的啊,而且i-Size也沒有啊,加上你是客貨車所以你椅背也不能調角度啊,要是一樣的話何必畫蛇添足多弄一個沒印的蓋子裝上去呢?客車跟客貨車的售價差也被裕日車拆穿只有5萬的定價差而已啊,人家新車可以只差五萬,你賣了這麼多年連五萬的價差都訂不出來嗎?

福特在台被MG殺的慘不是MG厲害,是人家老實的把配備該給的給齊之外還把售價訂得很合理。還真的以為台灣福特獨立於福特大中華區之外嗎?這麼會操縱網路媒體還會以為大家不知道長安福特跟你有什麼關係嗎?其實就是吹太多被戳破了而已嘛。後續KUGA價格殺得亂七八糟會沒有原因?台灣人可不甘心被騙啊。就算MG要是撞擊測試不亮眼,至少人家定價還是比你低不是嗎,CRV上一代只有三顆星大家還是把他當貨車開啊,你KUGA車內空間有人家大嗎?

反正六和再怎麼退,都還有美國福特這張牌可以打。去年也開始引進電車野馬,大概就是驚覺市場變動之外,CAFE扣打可能也捉襟見肘了,反正他們很有彈性的,這點你知我知死忠的也知道。

只是美國爸爸這幾年被Tesla跟豐田壓得喘不過氣,停產的車款也越來越多(Focus在歐洲停產囉),加上美國當地的工會杯葛等等,美國爸爸手上還有多少牌能打相信是大家拭目以待的。

 


現代(Hyundai)


被MG殺的第二慘的牌子,土桑改款一直說缺車缺車,缺到MG都大殺四方了依舊缺車缺車缺缺車。2024年了還說缺車這種話相信也沒人信了,所以2024年南陽要如何面對中國車大舉進攻會是一個亮點。

反正他們對CKD也是略懂略懂,一堆北京現代專屬的車款為什麼會出現在台灣的現代南陽展間相信你知我知獨眼龍也知道箇中奧秘。這牌子的業代都很凶悍的,各位好自為之好自危之。

另外同集團不同代理商的KIA賣電車賣出心得,但是2024年有n7大舉進攻,反正我連這牌子展間在哪裡都不清楚相信就不用替他們想太多了。只能說在台灣買車真的要慎選代理商。

 


Mazda


去年本天兵講解了廣島人心中的Large Platform後相信各位也對CX-60不陌生了。台馬也跟日本一樣大舉"邀請"了眾多媒體過來幫他們"試車",相信各位也都看到膩了,那這車到底銷售如何呢?本天兵只能說至少在日本是賣得很不怎麼樣,不過這車本來預期就會在日本卡關(說也有趣,都2023年了日本人設計的車還會在日本卡關也是世界奇觀了,喔對了我忘了還有個本田...)。

去年本天兵也說了大平台的目標客群其實是美國。而美國地區也的確如期推出了CX-90、CX-70這兩台根本攣生兄弟的休旅車,銷售基本上也沒太差,至少廣島人是滿意的。

但是把市場拉回台灣,CX-60真的有人會買單嗎?其實從銷售數據來看就會知道初期還是會有人買單的,但是後續力道就很難說了,畢竟馬自達所有的產品線扣掉CX-60,剩下的都是邁入產品中期~後期的老將。缺乏新品刺激的品牌要能再創高峰相信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好不容易期盼的新品卻是一台寬到不行、直接面向美國市場的車款。

台灣人雖然喜歡又寬又霸氣的車款,但是一來停車格不好擠進去,二來2.5L的引擎的稅金也不討人喜歡,所以說看好嗎?相信銷售數據會說明一切。

好消息是賣了許久的大前輩馬六(Mazda 6)在日本終於停產了,但是在台灣卻持續供應,看來庫存很夠。而壞消息是有沒有然後還是未定之天。

 


Suzuki


日本人蹲久了腳也是會麻的。

新款Swift改成那樣只能說不愧是Suzuki,這藝術般的外觀即使是鈴菌也不一定能參透全部。而電車的部分應該今年下半年在日本可以看到,不過還是不要太期待,因為不一定有量可以供給到海外市場如台灣。

小車市場基本上是隔絕於一般市場之外,Suzuki在這方面涉略已久之外,好敵手之一的Daihatsu在日本自爆也助推了不少銷售方面的氣勢。

2024年算是給濱松人一個喘息的機會,蹲到腳麻稍微站起來活動筋骨也不錯,總之現在也只能期待2025年Suzuki大爆發了。

另外機車市場真的是放推給各大地區自力更生,幸好台鈴工業沒混吃等死,至少生出了Sui出來席捲了國內二輪市場。那個造型很明顯的就是鈴菌風,討喜又耐看,期待未來反銷回日本市場讓日本人嘗嘗台灣人的實力水準,不要老是讓日本朋友只有印度車可買。

 


以上就是2024年初的國內汽車市場看法。

去年提到只要大車展回歸,消費者在購車上就會有優勢。2023年底的2024新車展只是剛開始,後續會有更多有利於消費者的市場變化出現。但是消費者也要留意市場的變化不一定會照著個人的需求來走,例如喜歡轎車的消費者會發現市場能選的選項越來越少了,進口車的到港時間也有可能因為國際情勢而有長短不一的變化。

但無論如何,要記住的是,是消費者決定市場需求,而不是由廠商去主導市場走向。我們不該因品牌迷思而盲目的消費,而是更該全盤的考量自身的需求以及售後保養維修的因素。更不要隨便相信網路謠言而衝動購買,因為那有可能是業代隱身於論壇之間的花言巧語。實際試車、到展間體驗展示車,再做決定也不遲。

另外就是不要依賴輔助駕駛,這點本天兵好幾年前就在文末不斷倡導,講到現在連高速公路的電子看板都出現相關標語了,還是有人把輔助駕駛當成自動駕駛來撞緩撞車。反正這也不是第一天了,本天兵還是會持續宣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