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主要是聊WWDC 2023的內容,不過這次的重點都在Vision Pro這個新玩意兒。
畢竟庫克很興奮的說了One Moe Things這個蘋果發表會的慣例通關密語。
所以我們就先聊他(Vision Pro)吧。

Vision Pro是什麼?
粗略可以看作為頭戴式混合實境裝置。
蘋果(AAPL)是將他稱之為"空間電腦"(Spatial Computer)而不是AR(XR) headset。
主要是因為這裝置裡面有一組可以提供運算能力的電腦,以及多個輔助感知器與鏡頭。
甚至還有專用的作業系統(OS):VisionOS。
所以你也可以把他稱之為頭戴式電腦。
Vision Pro跟一般的AR眼鏡差在哪裡?
如前一題所述,蘋果基本上塞了一台電腦進去。
而像是宏達電(HTC)的VIVE基本上只有影音呈現,也就是電視的功能。
當然你也可以說Meta的Oculus 2(現在改稱Meta Quest 2)也有高通處理器跟Android系作業系統不就跟他一樣,實際上也沒錯。
只是差在蘋果放進去的是可以當作桌機級的處理器,Meta的是手機水準。
所以蘋果才高調地說自己是空間電腦而不是空間手機。
那我把哀鳳放進VR眼鏡盒裡面看不就變成窮人版Vision Pro?
是啊,中心思想基本上差不多,但是會少了很多蘋果宣稱的功能。
但若只是單純要看VR影片的話大概相去不遠。
Vision Pro的設計風格?
目前看來就是Apple Watch變成潛水蛙鏡的樣子。這一代的蘋果設計語言還是以AW為主。
Vision Pro有多強?
若單論運算能力的話,因為他裡面有一顆M2處理器。
加上外掛電池目測應該只有6000~10000mAh左右的電量(目前訊息來看本體應該是沒有電池)。
所以應該有iPad Pro左右的運算能力,不過這樣也很夠了。
別忘了M2在iPad Pro上,到現在還是割雞用牛刀的情境。
售價不是很貴嗎?
是,目前訂價是3499美金,折合台幣約108,469元(美金匯率31計算),折合日幣約487,270日幣(日幣匯率139.26計算)。
一個台幣破十萬、日幣將近五十萬的穿戴式裝置,代表蘋果其實沒有很想搶市佔。
這其中主要還是卡在螢幕、3D鏡片等零配件的成本,以及可能蘋果認為生態系尚未完整建立所以先不要急著鋪貨,避免壞了名聲。
該買一台嗎?
如果你家開博物館的,可以買一台。
當初的iPhone一代放到現在2023年,剩餘價值只剩下博物館展示紀念功能。
這是一個未來目標是要吞下市佔、獨霸市場的產品,何必急著嘗鮮。
就跟現在很少人會急著第一時間購入最新版iPhone一樣。未來有需要再買改款的最新品就好。
有什麼缺點是蘋果不敢講的?
一是重量,蘋果應該塞了不少東西進去,除非蘋果用紙做電路板、用空氣做3D鏡片,否則重量都不會輕。
二是體驗,蘋果雖然有開放媒體實際體驗,但是展示影片基本上都是合成的示意用影片,實際到消費者手上又是一回事。
為什麼標題說"要當iPhone後繼者還早"?
因為從展示影片就能看出蘋果對這個設備的期待度非常高,甚至還稱之為電腦而不是擴增實境裝置。
可以使用蘋果的媒體串流服務、可以把Mac的畫面串到眼鏡裡工作、甚至未來只要加個esim就可以打電話了。
其實就代表,蘋果是打算未來Vision Pro要取代掉現在產品線上的手持式行動智慧裝置。
包含iPhone、iPad,甚至AirPods蘋果也把他整合進到Vision Pro裡去了。
在蘋果的未來願景裡,以後每個人在外需要攝錄影的時候,以前是拿起iPhone、iPad對著拍,未來就是用這個眼鏡拍。
不要說用眼鏡拍很奇怪,20年前你去跟電視台說我手上的小鐵塊(iPhone 14th)可以幹翻你的攝影團隊,電視台會以為你瘋了。
演進至未來的道路有很多條,而蘋果心中的道路就是大家以後戴Vision Pro錄影拍照這樣。
接著是本天兵比較期待的Mac家族
首先聊的是MBA15"(Macbook Air M2 15inch)

這台算是蘋果在現狀下不得不為的方案,最主要的原因還是:M2滯銷。
當初把M2吹太高、又把價格拉上去,消費者掐指一算發現文書處理其實M1的效能就已經強到滿出來。
蘋果強調的多媒體編輯能力又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反倒是遊戲這一塊蘋果在這幾年是完全不聞不問。
啊好啊,Windows就算被蘋果形容得再爛、X86被酸成垃圾,人家就是可以打原神、打Apex,你MacOS就是只能用模擬器。
這就很直接的影響到產品的銷量,放家裡的文書機或多或少都會拿來打一下電動,但是MacOS不行。
所以消費者寧願買被蘋果酸得一無是處但價格低又可以打電動的Windows,而真的需要Mac作文書的也早就買M1了。
剩下的就只剩下那一丁點的影像編輯專用市場,當然這裡面也有不少人早就買好M1 Mac去工作了。
過度自信在一個不斷被自己稀釋的市場,換來的就是滯銷的結果。
最終就是導向蘋果必須推出他們不太願意推出的中價位高CP值產品:MBA 15。
話不多說,直接看產品價位

M2 MBA 15,起始價位是42900元新台幣(8C10C M2、8GB ram、256GB)。
高級版(升級至512GB,其他不變)的價位是48900元新台幣。
加上M2 MBA 13基礎款降價至35900元新台幣,所以蘋果價位組成變成:
30900(MBA13 M1)、35900(MBA13 M2)、39900(MBP13 M2)、
42900(MBA15 M2)、44900(MBA13 M2)、45900(MBP13 M2)、48900(MBA15 M2)
下不低於三萬,上不超過五萬,也只有蘋果敢生出這種錯綜複雜的商品清單。
不過這邊還是一樣,最划算的依舊是MBA13 M1(不考慮蘋果一怒之下放生的可能性的話),最冤的是最貴的MBA15 M2。
15吋大筆電的消費市場主力是需要遊戲與生產力兼具,蘋果這台只能打文書偶爾編輯一下影片這樣。
但若你問我心中最划算的選擇?本天兵會等M3發表後的MBA13 M2,到時候如果不停產的話定價就會放在現在M1的位置。
接著是M2 Ultra,以及新版的Mac Pro

新的Ultra不意外的就是兩顆M2 Max膠水黏起來,老招了。
比較意外的是Mac Pro居然會繼續沿用舊的外觀,雖然這點蘋果早就是慣犯了(望向Mac Mini)。
不過那麼大的機身放入可以塞到筆電的M2家族處理器,明顯的小題大作。
而且蘋果也直接說了Mac Pro不支援外插顯卡,所以新款Mac Pro內部規劃了一堆PCI-E都只能塞蘋果自己的加速卡,真得滿頭問號。
鎖定的客群也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極端特定影像處理市場,價格也是貴到不能再貴(NT$229,900起)。
選配的零件也是扯到不能再扯,8TB SSD硬碟要加價66,000,六萬六!
腳架選配滾輪要加價12,000,一萬二買四個滾輪!
看到這裡必須認真說,蘋果看來是無心戀棧於M2市場了,反正就roadmap該做的做一做看可以撈多少回來。
剩下的趕緊去弄M3以及其他的方面了。
另一方面,WWDC向來做為重頭戲的軟體更新,
在今年(WWDC 23)中幾乎變成陪襯Vision Pro的跑龍套腳色。
這邊就不多說了,畢竟根本沒什麼大更新,心功能幾乎都不痛不癢 or 其他平台早就實作過。
唯一一個比較重大的是:小島秀夫登場 & 宣布未來小島工作室的遊戲會有Mac版。
這個其實要更深入去分析,會特地找小島來站台其實就是變相宣布蘋果要開始專注MacOS的遊戲市場了。
各位可曾知道,為什麼M1、M2這麼強,iPad上的遊戲卻不能無痛移植到Mac上?為什麼原神、Apex有iOS版卻沒有MacOS版?
其實就是因為兩者之間要互相Porting是非常困難的,難易度甚至比推出Android、Windows雙平台要複雜非常多。
因為一堆遊戲引擎根本不支援MacOS,所以遊戲廠商根本沒得作。
小島秀夫站台,其實就是意味蘋果這邊要開始釋出一些工具 or 派人過去支援平台轉移。
對MacOS生態圈來說絕對是正向的消息,但就是看蘋果要做到什麼程度。
是只是單純當個島粉幫小島量身訂做而不釋出工具?
還是透過合作將研發資源釋出給開發商讓其他平台的遊戲也能移植過來?
這部分就真的要看未來了。
總之,今年的WWDC 23扣掉Vision Pro後讓人感到蘋果黔驢技窮的一面。
但是壓軸的Vision Pro卻又太過高貴,有點失去了為了提升軟體生態而辦的研討會主軸味道。
各位別忘了WWDC是Apple Worldwide Developers Conference的縮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