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只這隻旗艦,現場還有其他鐵三角秋冬新品耳機展示。
不過那些放到另一篇來提,本文只單獨探討這支全新世代的鐵三角旗艦耳機。
先來看看外型吧
開放式蜂巢結構的外殼,外型很像AD系列。
單體分解
不是我分解的XD,展示的現場有擺出來整個單體的構造。
甚至還有剖面圖
以上是展示用的耳機,到這邊先來聊一下ADX5000開發目的與特色吧。
官方文宣是這樣說的:
・硬質樹脂(PolyPhenyleneSulfide+GlassFiber)成型的障板一體型Ø58mm驅動單元,將失真抑制到最低。
・高磁束密度,德國製波門杜爾鐵鈷合金磁氣回路。
・高硬度鍍鎢振膜,提升瞬態反應表現。
・鐵三角獨家CORE MOUNT技術(PAT.P),減輕遮蔽效應,提供更通透的高頻與自然音場。
・日本製特殊蜂巢型沖孔機殼,使單體的驅動力與振膜的線性運動發揮得淋漓盡致。
・以觸感舒適、耐久性與透氣度絕佳的義大利製Alcantara人造麂皮製作耳墊、頭帶。
・輕、薄、剛性極高的鎂合金成型筐體&支臂。
・音響設計上,連零件結構、素材選擇也納入考量,實現僅有270g的輕量化。徹底追求長時間於室內聆聽音樂最重要的佩戴感。
・高級音響專用6N-OFC*1與OFC*2素材搭配而成的混合導體。
・鐵三角獨家的音響專用設計A2DC*3端子。
・經日本工匠之手細心組裝而成的手工製品。以雷射雕刻記載產品序號。
我自己的看法:
這隻剛發表的時候還以為是官網打錯字,把AD5000X寫成ADX5000,實際上並非如此,這是全新系列。
ADX系列的主軸目前還沒看出來,大概是開放式的技術結晶吧,畢竟對手很多旗艦都是開放式的,身為日本大廠的鐵三角不用這個規則挑戰一下實在說不過去。
或許以後也許可能會出一隻封閉式的系列命名為AX5000也不一定XD。
講了那麼多,本天兵自己在試聽與看別人心得前的期望是這支能夠成為AD系列的下一代。
實際試聽後又是如何呢?
這次鐵三角官方在秋冬新品展示會上的擺設是這樣的:三副耳機分別放在三個房間。
每一個房間的系統都不一樣,分別是:
1. Marantz SA8005 + 原廠線 + HA5050H非平衡輸出。
2. Marantz SA8005 + 升級線 + Schiit Audio Jotunheim非平衡輸出。
3. Marantz SA8005 + 升級線 + Schiit Audio Jotunheim平衡輸出。
現場的CD是交響樂(很雜,每間試聽間都不一樣)與Adale的專輯"25"。
2的配置我是聽工作人員講的,實際上我只有聽過1、3這兩組而已。
SA8005不支援數位訊號輸入,只支援USB隨身碟而已。
而因為ADX5000原廠線是6.3mm的頭,現場沒有6.3mm轉3.5mm的轉接頭,所以我沒辦法試聽自己的音樂,很可惜。
換句話說就是沒有懶人建議啦。
來看看ADX5000實際拿在手裡的樣子吧
單體很大但是很輕,真的很輕!
驗明正身
這邊是名牌,另一邊則是編號。
調整機構
這種簡單的設計,第一眼看到的時候還在懷疑說夠不夠穩,實際體驗後發現是我多疑了。
耳墊拍一下
看起來很像絨布的材質,其實是高級汽車內裝裡常用的Alcantara人造麂皮。
但是最裡面還是海綿就是了,時間一久會不會風化不知道。
訊源拍一下
Marantz SA8005。
一樣驗明正身
其實這款SA8005只要常去鐵三角的展示活動或是展示間都會遇到,所以很熟悉了。
Schiit Audio Jotunheim
神兵啊,Schiit家有多好評我就不用多提了。
最右邊插著的是XLR升級線,預設狀況下聽音樂走這條。
隔壁那條是原廠的6.3mm耳機線,拿來給你對照用的。
鐵三角Audio-Technica AT-HA5050H
鐵家目前最強的旗艦DAC兼耳擴,可惜在這個場合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試聽的CD
除了Adale是真的有一片Adale的CD在裡面以外,其他都是亂的,也就是內容物跟封面不符。
聽感表現:
(以現場的交響樂與Adale的人聲作為評比標準)
一開聲,就知道這支不是很老鐵。
整體走向偏亮,也就是鐵三角在高階鑑賞系耳機一貫的作風,但是聲音非常的自然,稍微圓潤。
結像力明顯輸給Focal那隻Utopia,但也算是頂尖,個人認為單純只是Utopia太變態。
解析力很強、分離感很夠,小提琴拉弦等等的演奏手法都能清楚的傳入耳中。
低頻深度很夠,但整體力道偏弱,只要不是咚滋咚滋的音樂應該都能輕鬆勝任。
雖然是開放式設計,但音場約略一個會議室左右的大小而已。
還是要強調的是,這支ADX5000完美的展現了鐵三角想要強調的自然感。
包含開放式的結構讓聆聽起來無壓力之外,適度卻很有深度的低頻、鐵三角熟悉的清亮,所以聆聽的時候會感覺相當的舒適。
直到你發現音場不夠寬廣之前,還真的不像有耳機戴在頭上的認知存在。
也因為這個自然感,使得ADX系列完全不像是過往的AD、A、W這三系,而是獨樹一格自成一家。
如果你期望的是自然的音響表現下帶有甜美的女毒,那可能要失望了,因為他的毒性不強,只是輕量而已。
之後如果有機會試聽自己的樂曲的話,或許會改觀也說不定,但目前聽起來就是這樣。
優點:該說是混到歐洲血統的鐵三角嗎,這支ADX5000表現相當全面、自然,卻又不失鐵三角慣例的清亮調性。
缺點:過往劍走偏鋒的冷僻病態女毒沒了。
配戴感:
這次採用了全新的結構,少掉了以往鐵三角最喜歡的小墊片,改為比較普遍的夾頭式設計。
但會夾頭嗎?完全不會!
很神奇,這支耳機戴起來幾乎沒有感覺,明明是新機卻不會過度夾頭,很完美的貼合在頭上。
耳墊的材質雖然是人造麂皮聽起來很普通,實際戴起來卻很像海綿耳墊,不會悶也不會硬。
就像我前面講的,聲音表現、優良的材質以及傑出的設計,使得你在聆聽的過程中不太容易發現你是在戴耳機聽。
但要跟落地式音響比還是有差距,畢竟音場還是比較小。
比較可惜的是因為他是開放式的結構,所以完全沒有隔音,完全沒有。
外面有多吵你耳朵就會聽到多吵。
以及他在外觀上是完全的塑料外框,跟我說這支耳機7000元我會相信。
換句話說就是外觀上看起來完全不像是支七萬五的超級旗艦耳機,塑料感非常非常的重。
什麼特殊漆器塗法啦、金屬鑽石切削打磨啦、Fibonacci數列啦、碳纖維烤漆等等的全部看不到。
最後結語:ATH-R70x的全面進化?
這支的走向真的會讓人聯想到鐵三角監聽系的頂級旗艦R70x,但是R70x的低頻卻過於搶戲之外,整體的走向乏味也是一個問題。
而ADX5000不僅保有鐵三角一貫的清亮之外,還兼顧到了低頻的深度與強勁的解析力、分離感等旗艦耳機應有的水準。
要補充的地方:這支很挑訊源!
一開始我是聽3,也就是升級分離線 + schiit Jotunheim平衡輸出,這組應該是當天表現最強的。
該有的旗艦水準都不缺,完美詮釋了鐵三角的自然感。
但是1的組合就很糟糕了,聲音乾澀之外還整個糊在一起,HA5050H來推我是覺得不行啦,拿來推這種非傳統走向的耳機很吃虧。
換個角度來看,想達到ADX5000的基礎實力就真的必須付出一條平衡升級線,與遵守忠實原味的全面系耳擴。
這樣一套下來要付出的代價可不小。
結尾想要碎碎念的:
1. 現在的旗艦耳機價位真的是越來越敢開了耶。
歐系廠商以前開始把耳機價位拉到瘋狂般的高度之後,日本人居然食髓知味,開始把價位越提越高。
例如Sony出了MDR-Z7一隻兩萬一挑戰歐系前代旗艦後,居然又推了一支兩倍價的MDR-Z1R說是Signature卓越體驗。
而鐵三角向來就不缺一兩萬的耳機,所以這次直接把價位推到七萬五!七萬五耶有沒有搞錯!
隔壁的HD800s也不過才六萬一,鐵三角你直接再加一萬四是把耳機市場當慈善義賣在喊喔。
更不用提耳道式耳機市場,根本瘋了。
2. 一定會有人問這隻跟MDR-Z1R比起來哪個好。
本天兵淺薄的見解是"兩隻的走向不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會有個人喜好問題"。
兩者對音樂的詮釋都很全面,其中Z1R很明顯的低頻量較多,而ADX5000則是有Z1R沒有的清亮感。
另外就是兩隻的定價差距將近一隻Z7也是必須思考的點。
聽完ADX5000後,到樓上鐵三角攤位拿起AD900X聆聽,熟悉的冷僻女毒再次重現於耳邊。
這兩支價位差一個零(ADX5000:75000;AD900X:7400),多了這一個零是否真的能夠換到自己想要的聲音,我認為是必須要好好思考的一個課題。
至少在我心中,ADX5000這個價位不是我要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