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MBPR的開箱後,身為Apple的產品怎麼可能會沒有配件呢
所以本天兵也不免俗的買了一些配件
這啥...
翻到背面
好像看到很熟悉的插孔?
拉近一點
該不會是...
是的,各位沒猜錯
這個就是Thunderbolt轉Gigabit Ethernet的轉接頭,也就是讓你可以插網路線的東西啦
Apple為了體積,連標準的RJ45插孔都不做在上面了
拿出來一看
其實很短...
外面印刷的圖就是裡面實體的樣子,這點Apple倒是做得不錯
Thunderbolt端近拍
這個頭其實是跟mini Display port一樣,只是貴上很多XDD
當然兩者的功能也是完全不一樣
Thunderbolt 2傳輸頻寬可以達到20Gb/s,相較於USB3.0僅10Gb/s的頻寬高了兩倍
但是價格也是完全不一樣...Orz
Ethernet端近拍
其實就是標準的網路接孔,可以支援Gigabit級網路
如果是外面在賣的USB 2.0轉出來的就沒有那麼快,當然前提是要有網路可以跑到那個速度才行XD
實際使用的樣子
為什麼我要買這個?很簡單....因為,MBPR只有兩個USB插孔啊!
相對於其他貴到不行的Thunderbolt周邊,這個網路轉接線便宜多了
而且還可以省下一個USB 3.0的插孔,超划算的...?
好吧,光是要買轉接線這點就輸了...Orz
接著是鍵盤膜
跟著筆電一起買的,老實說這還是第一次需要花錢買鍵盤膜...Orz
(因為初音壹號機的鍵盤膜是送的)
從對岸來的,這種東西在掏寶買就可以了
在台灣買又貴又沒有比較好
對應機種一共有這些,不過因為現在沒有17吋的版本
所以代表Apple沒換過鍵盤樣式,鍵盤膜廠商好興奮
周邊一共就這些,其他像是保護殼啊攜行包筆墊包清潔組的我都沒買,就跟當初買iPad 4一樣
我只會買我認為是必要的東西,畢竟Apple很多周邊是又貴又不實用
接著是兩任筆電的合照
壹號機離你比較近,所以看起來比較大
不信?
那我就疊起來給你看,如何
這兩台都是13吋,長寬都差不多
如果今天買的是Macbook Air就會比壹號機還要大了
但是厚度騙不了人...Orz
壹號機的厚度將近是MBPR的兩倍
快五年的歲月差距,一邊是BenQ跑去拉人家的模組生出來的
另一邊是Ive爵士宅在實驗室苦心設計出來的產物,水準當然有差囉
但是在I/O上壹號機比MBPR豐富太多了,光USB插孔就有四個,足足是MBPR的兩倍
只能說為了削薄(以及獲利)只能犧牲掉I/O數量了
接著是電源供應器的比較
呵呵,好像差不多對吧
事實上,MBPR的電源供應器只是長的很方正而已
尺寸上其實並不輸給五年前的壹號機
但是靠著把形狀拉成四方形就能大幅減少視覺感受,不愧是蹲在辦公室蹲出名堂的Ive爵士
排排站時間
一樣,壹號機離你比較近,所以看起來比較大台
而且壹號機的鍵盤膜都發黃了,可見我有多依賴鍵盤膜...
轉到背面
兩台都很有氣勢(咦?)
最後,使用心得
其實我的使用心得相當的初期,畢竟是我第一台擁有的Mac Device
而且我很強調絕對不能灌Windows進去,不像一堆潮潮買了蘋果電腦第一件事就是先灌Windows
OS X本身設計上就已經很好用了,雖然對我們這些長期受到微軟洗禮的俗物來說有點不習慣
不過其實只要思考邏輯通了,用起來就沒有什麼大問題
XP跳到Vista都有一堆人在罵使用起來不習慣了,跳OS X當然也會有人抱怨
(Vista根本就是包著XP皮的Win 7,或者該說Win7就是換個介面的Vista...)
像是平常都在底下的那一長條工作列到了OS X上就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位於螢幕上一長條的選單列,以及螢幕下方的Dock
不一樣的還有"開始"按鈕,這東西一消失一堆人就崩潰,實際上他只是被拆散成各處
像是程式集在Launchpad、開關機在左上角的蘋果圖示等等
其實不要說拆散,光是換個樣子就讓一堆人抓狂了,例如Windows 8...
真正和Windows最大的差距在鍵盤快捷鍵與觸控板上,OS X有非常多的方便快捷建
就算不會用,滑鼠動一動也是可以達到類似效果
觸控板也是,一用過Mac的觸控板就回不去了,實在是太靈敏太方便
而且可以做很多一般滑鼠做不到的事,而這些只需要彈指之間就能辦到
不過Mac與Windows要交換檔案其實還蠻麻煩的
因為大家習慣將隨身碟 or 隨身硬碟給格式化成NTFS格式
這個是微軟專用的,其他像是Linux與Mac基本上是不支援的
所以我手邊的隨身碟一律格式化成exFAT與FAT32
前者可以放單檔超過4GB的檔案,但是會有不穩定的問題
(雖然我沒有遇到過,不管是Mac下Format出來的或是Windows下Foramt出來的都一樣)
後者則是通用已久的格式,儲存容量在8G以下的我幾乎都用這個格式
另外像是Mac在上次的發表會大拜拜中不僅發布了最新的OS X 10.9 Mavericks之外
還順便把三大文書軟體(Pages、Numbers、Keynote)給一併變成了免費版,根本超爽XD
加上可以吃Fuji X20輸出的RAW檔的iPhoto、很潮的Garage Band等等
等於買了Mac Device之後絕大多數的軟體都送給你了,真不愧是靠硬體賺錢的Apple
(什麼時候才要把Aperture、Final Cut Pro X給免費化啊呵呵)
以上是爽的部分,但是有些部分卻感覺似乎差異不大
這次號稱超快速的大革命PCIe介面SSD,測出來的速度是很快沒錯
但是在開關機、登出,以及一些程式應用上的體感速度與我主力桌機上的Intel SSD差不多...
特別是登入與登出,感覺上不要說SSD,就連一般HDD的Win7都比他快?
不過我沒有拿碼表來測試,但是通常感覺與實際的誤差不會太大
(害我本來還很期待,想說開關機不用10秒的快感終於能體會了,結果似乎是我期望過大XD)
像是RAW檔的輸出也是很快沒錯,不過對我來說能夠吃X20的RAF就已經很感動了
(其實我會買這台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iPhoto...XD)
就算轉出來可能沒有機身直出的好,但是...能夠修改並且輸出RAW就是爽啊!
說到與周邊裝置的互動,既然都有了Mac
手邊的iPad與iPod Classic(IPC)怎麼可能會錯過與Mac相遇的機會呢,不過...
直到我把IPC插上MBPR後
才發現天殺的Apple根本替自家產品留了一堆後路
在Windows的iTune編輯好的專輯圖片,傳統上來說沒過多久就會自動的亂掉
像是A專輯居然混到C專輯的封面這樣,然後再開始咒罵Apple腦袋有洞
但是當我一插上MBPR,這些亂掉的專輯封面居然就自動的幫我都排好了!
而且連專輯順序也都不一樣,根本就是重生然後考試都考一百分
只能說Apple就是Apple,各種婊微軟的方式都不放過
只是蘋果好歸好,軟體支援最廣泛的依然還是Windows
所以真要靠Mac吃飯還是得乖乖跟Windows妥協,或是想辦法找一堆替代方案
像是我最習慣用的Notepad++就沒有Mac版...
(總不能叫我開terminal叫出vim吧...)
所以我一開始就說了,這篇心得其實是相當的初期,很多地方都還需要再摸索
可以確定的小缺陷像是一進睡眠(譬如說蓋上螢幕),無線網路就會自動斷線
重大bug像是會睡死、睡眠結束後鍵盤卡死等等的我是還沒遇到,當然我也不想遇到
光是重灌就浪費我很多時間了,拜託不要跑出這些問題繼續搞我,好嗎
當然,不看那些bugs,MBPR依舊是一款超高CP值的筆電
不僅具備超高效能,又兼具超群的省電功力,與一堆免費的官方軟體支援
當然你要說潮也可以,但是對我來說,MBPR就是一台既理想又划算的筆電
還在認為蘋果電腦就是高貴的象徵嗎,那你該重新認識一下這顆禁果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