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看完開箱文後,馬上就是Arc S的功能介紹啦
在那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下這隻手機的規格吧
名稱:Xperia Arc S
型號:LT18i
螢幕:480 x 854 pixel 1670 萬色 4.2 吋 TFT
重量:117g
處理器:Qualcomm MSM8255T
頻率:1.4GHz
顯示晶片:Adreno 205
RAM:512MB
ROM:1GB
頻率:四頻/WCDMA
電池容量:1500mAh(BA750)
記憶卡格式:microSD
作業系統:Android(預設為Android 2.3.4)
相機:810萬背照式CMOS自動對焦,LED閃光燈
其他功能:GPS、Wi-Fi、HDMI out等
規格說實在的,就現在智慧型手機規格以火箭升空的速度來成長的背景下,老實說只能算普通
單核1.4Ghz算是一時之選,但是死就死在他是單核心
加上高通的處理器本來效能就比較...差一點(三爽都用自己的 or TI的solution)
更何況,RAM居然只有512MB
以現在的"旗艦機"眼光來看,這隻Arc S在處理器與記憶體上根本是砲灰
但是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Arc S的價格才有辦法壓在一萬三
再配上Sony引以為豪的背照式CMOS,以及超薄的機身厚度與優美的機身線條
所以這隻的人氣一直居高不下
不過Arc S相較於HTC、三星的手機而言,更大的吃虧點在於系統的調校
SE沒有hTC Sense,也沒有三星那樣的調校功力
所以SE自己的界面...老實說蠻陽春的
好處是很簡單啦,加上界面的設計風格頗有日系簡約美
剩下的...就用app來補足吧
廢話那麼多,趕快來看系統的畫面吧
本兵在這邊只做簡單的介紹,想要看手機的測試分數請洽各大商業網站謝謝
首先,是SE這一系列手機共通的首頁畫面
中間那個就是SE主打的TimeScape,可以讓你在第一時間瀏覽像是氣象、Facebook訊息、簡訊等等的
旁邊這頁有著SE附上的多媒體小工具,基本上就是很方便的快捷鍵啦
接下來是目錄
這些是系統預設(砍不掉)的程式,還有一些沒拍進去
目錄的頁數,系統預設是5頁,不過因為我有裝不少app所以又加了一頁
至於可以加到哪一頁就...沒測試了
鎖定畫面
往右滑是解鎖,往左是靜音模式
這代的界面SE稱作是第四代的UXP作業平台,承襲了Android系一向自由的風格
所以畫面上看到的東西,很多都可以自己調整
像是這樣...
第一頁我把看不順眼的Google Search以及吃資源又不得我寵的Timescape給趕走了
這樣不就清爽多了嗎!
接下來是桌布的問題
用過Android都知道,系統內建的桌布解析度都怪怪的
而這隻Arc S內建桌布的解析度居然不是螢幕解析度的480x854...
拿480x854的桌布,系統還要你裁切...
聰明的我,二話不說馬上連上Market找app來用啦
所以就變成這樣...
科科...
都買了日本風的Arc S,首頁不套一下日本風會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啊
目前是調整成這樣
第一頁我習慣乾乾淨淨的,所以只放了個時鐘的app
至於其他常用的工具我則是都丟到桌面上,反正Android系統的桌面本來就是要這樣使用
再加上桌面上的程式可以打包成資料夾(但是目錄裡的卻不行...)
所以用Android還是習慣把常用的全部丟到桌面上比較好
基本使用者界面介紹完了,接下來是Arc S的多媒體功能
因為小兵前兩隻都是Nokia旗下的音樂大將,所以不免俗的目光會先聚焦到Arc S的音樂播放能力
首先是內建的音樂播放器
專輯圖片超~~大張
可惜的是這個撥放器功能非常簡陋,甚至到了會讓人懷疑"這真的是Sony出的手機?"的地步
這個播放程式最大賣點就是外掛,可以利用內建的外掛程式或是額外安裝的來做其他事情
像這樣
以及字體與背光會隨著專輯圖片的色調來變更
還有像是日文等都可以正常顯示
但是他身為一個播放軟體,卻只有這三個比較突出而已
其他該有的基本功能幾乎...樣樣殘缺
可以自訂播放清單,也可以依照專輯或是歌手來分類
但是隨機播放功能居然一定得強制從頭隨機,也就是說我不能先自選一首歌,然後第二首開始才隨機播放
(這個功能不要說iPod可以,很多二線三線的mp3隨身聽都可以...)
也不能手指滑過專輯封面來換歌
很多小細節的不重視,讓人感覺這個播放軟體寫得很隨便...
(其他像是等化器之類的,在我眼裡看來是"本來就該要有的功能",所以就不提了...)
幸好我們可以用app來解決,所以我下載了PowerAMP來用
雖然還是有一點蠢啦,不過至少比內建好多了
接下來是圖片/影片瀏覽界面
相當的有質感,不愧是Sony
圖片有條有理的整理成資料夾,打開時還有特效,看起來真的是賞心悅目
(雖然PS3上就有類似的官方程式了,不過手機上也能看到表示Sony各部門溝通情況良好XD)
接下來的手機實拍測試與心得,礙於篇幅就等到下一篇再說吧